人为炮制3·15虚假黑榜 中国红牛深受其害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0 14:31 4

摘要:3月19日,《法治日报》发表文章称,随着2025年央视“3·15”晚会的落幕,社交平台上出现了很多漏洞百出的“3·15红黑榜”。在这些“3·15红黑榜”背后,却是部分营销号蹭着“3·15”的热度在营销炒作。

3月19日,《法治日报》发表文章称,随着2025年央视“3·15”晚会的落幕,社交平台上出现了很多漏洞百出的“3·15红黑榜”。在这些“3·15红黑榜”背后,却是部分营销号蹭着“3·15”的热度在营销炒作。

上海辟谣平台调查结果显示,这些所谓的“红黑榜”并非官方报道,都来自网民自行整理。虚假“红黑榜”不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还会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对于虚假榜单背后的违法行为,必须予以严厉惩处。

就营销账号而言,炮制、传播“红黑榜”的行为,可能承担损害企业名誉的民事责任、虚假广告的行政责任、严重的还可能承担损害商业信誉的刑事责任。就媒体和平台而言,如果与营销主合谋炮制、传播“红黑榜”,则需共担责任。即便没有与营销账号合谋,也同样需要承担因监管不力带来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

就企业主体而言,中国红牛在今年3·15前后就遭遇了别有用心炮制的3·15“虚假黑榜”攻击,深受其害。

1995年,华彬集团牵手中泰企业合作,将红牛引进并落地中国市场,也是红牛品牌创立和得以家喻户晓的实际经营者和主要贡献者。

尽管近几年中国红牛深陷商标、合同等系列纠纷,但目前生产和销售一切正常。个别媒体和公众号却在3·15特殊节日,大量发布文章对中国红牛造谣抹黑。

1、中国红牛主体相关的商标侵权案目前没有最终定论

造谣抹黑文章大量引用中国红牛在找到关键证据50年《协议书》原件前的一审判决,营造“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的商标侵权的舆论假象,并冠以国家保护知识产权案例等虚假消息,混淆消费者认知。亦涉嫌违反《关于进一步规范新闻采编工作的意见》中“不得对未审结案件进行倾向性报道”的要求。

2、虚构全国市场监管部门责令下架事实,损害企业商誉

造谣抹黑文章单方采信某些企业材料,不加核实就错误报道“全国市场监管部门责令下架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超100万箱”“开具8000余份执法文书”等内容,宣称“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为侵权产品。这与事实严重不符。

国家相关部门已经明确批复中国红牛因商标争议正在审理,行政机关应中止案件查处。目前中国红牛生产销售一切正常。

在明知相关纠纷尚未审理结束的情况下,泰国天丝及相关方发动大量销售人员向多个省、市、区行政执法机关投诉,并向中国红牛经销商发送律师函,意图在短时间、全国范围内使产品停产、停销,其行为不仅违法,也早已突破商业道德的底线。

中国红牛在配合各地市场监督管理局案件办理同时,通过法律武器全力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各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经过案件查实后,并依据相关事实及法律依据,停止对红牛商标侵权案件的查处及解除查封,并纠正错误行政行为,撤销相关具体行政行为,也及时遏制了不正当竞争行为和破坏市场秩序的不良风气。

至于某些商业连锁和电商平台,比如北京华联超市在泰国天丝及相关方起诉和诉讼保全等威胁下被迫下架中国红牛产品,但不能将这种现象归纳为“中国红牛侵权”的证据。

3、罔顾事实,滥造耸人听闻标题,牵强附会长期贬低企业商誉

中国红牛授权委托北京红牛运营的公众号一个“改名”动作引发某自媒体的关注,在未经信息确认的前提下,造谣为“3·15执法围剿”,刻意制作虚假信息。

文章称,“在这一诡异变化的背后,也体现出近年来华彬集团在“红牛”商标的所有权争夺中屡屡败诉,面临着法律判决和市场监管的双重压力。与此同时,华彬红牛的品牌认知和市场渠道正在遭遇挑战,线上线下渠道纷纷封杀其产品,庞大的经销商网络也面临信心危机。”

随后这篇文章被大量营销号转发,稍微有些网络常识的网民就知道,这些主观倾向极强的文章已经不仅仅是抹黑造谣了,而是在组团恫吓中国红牛及其经销商。

3月1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在京举办了2025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主题活动。华彬快消品集团受邀参加“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主题活动并参与“品质消费诚信护航”的倡议:品质为先,筑牢消费信任基础;诚信为本,守护市场清朗风气;创新为翼,激发消费活力源泉;责任为舵,共筑满意消费环境。

华彬快消品集团相关负责人在现场表示,华彬快消品集团运营的中国红牛、芙丝、战马等品牌都是国民品牌中的佼佼者。“我们将继续秉承以‘健康饮品共筑满意消费’为理念,坚持以诚信和遵守契约精神为本,持续做好实业,做强产业链,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贡献力量”。

这才是承担企业主体责任和应有的担当。

正如《法治日报》评论所言:以打假之名行造假之实,所谓的“3·15红黑榜”竟成了欺骗消费者的“耻辱榜”。“3·15红黑榜”类的虚假宣传行为必须露头就打,流量裹挟下的营销骗局也必须及时叫停。唯有法治重拳、监管尽责、公众觉醒形成合力,才能让“红黑榜”回归事实本真,营造一个安全、公平、诚信的消费环境。

来源:star星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