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课间15分钟”的推行,“体锻2小时”更加明确了运动在中小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核心地位。成都市青羊区各学校陆续行动起来,在优化体育课程设置、升级大课间活动、延展体锻维度、完善评价机制等方面努力探索,让学生在运动中尽情挥洒汗水,释放“多巴胺”,为健康成长汲
伴随着“课间15分钟”的推行,“体锻2小时”更加明确了运动在中小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核心地位。成都市青羊区各学校陆续行动起来,在优化体育课程设置、升级大课间活动、延展体锻维度、完善评价机制等方面努力探索,让学生在运动中尽情挥洒汗水,释放“多巴胺”,为健康成长汲取更多力量。
科学规划,为2小时“充值”
为了保证2小时体锻时间“足量”,青羊区各学校对学生在校作息时间进行精心统筹,调整优化。除了给予学生每天一节体育课的阳光“养料”外,还利用课间碎片体锻、课后体育延时服务、体育兴趣社团、校内外体育联赛等方式为2小时“充值”。
成都市草堂小学认真规划、精心设计每天一节体育课,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每天上午30分钟大课间体锻,特色杜诗操、环形跑,让学生身体有汗;下午15分钟大课间活动与课间休息统筹规划,让学生充分释放运动天性;课后体育社团培养学生专项运动特长,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成都市草堂小学西区分校创新推出“体育选项走班制”课程,面向三至六年级开设三大球+武术等课程,每类设基础班与提高班,以“兴趣引领+技能进阶”为核心,打破传统“一刀切”模式,实现个性化教学。依托体育教师专项特长,打造专业化课堂,确保学生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
成都市实验小学构建“优+体育活动体系”,首创“基础技能-专项能力-兴趣发展”三阶课程结构,分龄分层实施运动目标:晨间半小时阳光体锻唤醒活力,体育课夯实专项技能,课后延时推出武术、啦啦操等“送课到班”特色课程,周末拓展攀岩、击剑等兴趣项目,实现“晨午晚+周末”全时段覆盖。
成都市实验小学蕴雅校区通过“五维时空网格”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时间:40分钟体育课分层递进(基础技能+走班制+校队特训)、40分钟大课间实施分龄运动、50分钟课间微运动碎片化激活、40分钟“蕴动时光”、30分钟校外延伸,实现全天候运动覆盖。
成都市同辉(国际)学校在每日30分钟大课间设计“分龄分段”运动场景:低年级草坪迂回慢跑、中年级200米跑道匀速跑、高年级550米挑战跑;每周五60分钟“悦xiang课间”,实现运动时间精准扩容;创设15分钟课间“微运动”,班级配备“微运动器材包”,真正实现让学生“身上有汗、眼里有光,脚底有劲”。
成都市青羊实验中学创新“规定+自选”错峰锻炼模式:优化项目设置,分年级开展体能与韵律操训练;增设大课间,创新“学生自治管理”机制,培养责任意识。同步拓展“走廊微运动+社团专项课”,联动武术、啦啦操等社团深化兴趣培养。通过“家校联动手册”将校外运动纳入评价,形成“课内分层练+课外自主选+家校协同育”的闭环。
创新实践,为2小时“续航”
为精准匹配学生的各类运动需求,青羊区各学校以丰富校本体育课程内容为切入点,通过“体育常规课+延时走班课”的形式,一方面对学生的体育健康知识、体能素养,运动技能进行有效的落实,另一方面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给予运动专项和综合拓展的分层分类训练。同时,各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空间,开展校园体育“金角银边”计划,绘制“运动分区热力图”,创设趣味、多样、个性的运动场景,打造全方位、精细化、智能化的运动空间。
成都市东坡小学的“东坡武术操”作为大课间核心项目,将宋代养生功法与苏轼诗词深度融合,打造出独具文化特色的运动品牌。该操将诗词的豪迈与豁达转化为“弓步冲拳”“云手转身”等武术动作,配合鼓乐,形成“武韵诗词”独特韵律,践行“趁年华当自强”的校训。
成都市回民小学推出具有多民族特色的体育课程和活动,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大课间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科学设置了如竹竿舞、踩高跷、跳长绳、踢毽子、大象拔河、同舟共济等特色项目,为锻炼“充值”的同时,让学生在欢快的韵律中浸润文化,在绚丽多姿的氛围中博采众长。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在保证每日运动时长的同时科学匹配多元化运动需求,打造了智能体育生态系统:一方面设置开放式共享器材驿站,配备十二类运动器械,通过“自主取用+专人管理”模式实现全天候便捷服务;另一方面部署AI智能体测系统,采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无感化操作激活个性化训练,实时捕捉22项运动姿态参数,通过AI分析生成动态积分榜单和个性化运动处方。该模式使体锻参与率和学生运动效能感指数大大提升。
成都市少城小学以“春山在望·越野同行”为主题,创新打造“体锻+跨学科”的春日校园定向挑战赛。依托地图导航与指北针实践,融合多学科任务:设置“投壶密探”“旱地冰壶定向”等10大体能挑战趣味点位,串联“活字拓诗”“面塑春花”等文化美育活动,以“小树苗印章”积分对体能、智慧和创意进行多元评价。学生在春日校园中奔跑探索,实现“强体魄、练思维、赏春趣”的多元成长。
成都市实验小学青华分校创新“AB+场景融合”模式下的分时分层的课程体系:A课程聚焦“跑跳踢”模块化技能训练,夯实基础体能;B课程转为“兴趣工坊”,学生自主选择跳绳、羽毛球等项目,释放运动热情。空间利用上,AI运动角支持学生课间“体感仰卧起坐”“跳绳PK”;操场彩绘可进行“飞行棋跑道”“萝卜蹲”等地面游戏;延时时段开展班级球类联赛,让“跑动、跳跃、竞技”贯穿全天。
成都市新华路小学首创校园“金边银角”改造计划,将边角空间转化为攀岩运动区,开发“横向攀岩”校本课程。通过“课堂技能学习+课外实践强化”双轨联动,让运动融入日常。既激发学生自主锻炼意识,又解决体态不良问题。该校以岩壁为载体,构建“随时可攀、全员参与”的运动生态,引领校园锻炼新风尚。
多元评价,为2小时“赋能”
为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青羊区各学校积极完善多元评价机制,建立各级各类体育竞赛制度,以赛促教,以赛促练;关注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水平和兴趣爱好的差异,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嘉年华”和“体育文化节”,让更多的学生有展示的舞台,形成“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年级有特色,社团有亮点”的体育氛围,助力“全民运动”“终身锻炼”的落地。
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构建“竞技+激励”双轨评价体系。通过班级PK赛选拔“吉尼斯挑战者”,设置“一分钟跳绳”“花样跳绳”双赛道,形成“挑战-突破”循环;建立“团体奖杯+个人分层”激励机制,动态更新校级记录;以“吉尼斯纪录墙”展示成长轨迹,激发学生进取心和荣誉感,实现“班班比拼、人人参与”的美好愿景。
成都市鼓楼小学坚持“以赛促练”,开展“月月赛”特色活动。赛制围绕教学内容和每月活动主题,如二年级队列队形比赛、三年级花式跳绳比赛、五年级篮球比赛等,在竞技中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在比赛中打磨学生的运动技能,让学生在各类运动赛事中积累宝贵的竞技经验,为健康成长筑牢根基。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构建“月月有比赛”赛事体系,开展篮球3v3、定点投篮挑战、软式排球传接赛等分层竞技,形成“班班有战队、人人可参赛”的活力生态。用常态化赛事激发学生运动热情,串联碎片化时间,打造“小时段高效益、小空间大作为”的体锻典范,实现6400余名学生全员参与的“运动活力圈”。
成都市泡桐树中学以“选课走班”的形式构建“三维一体”锻炼体系,形成“课程+活动+自主”的特色模式。每天一节40分钟体育课,另开设田径、球类、游泳、武术等多元化课程,实施体育“基础课+分类课”的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发展需求。学校为学生定制个性化训练方案,并借助手环监测运动数据,确保锻炼科学性,匹配学生个性化的体能需求。
从“1节课”扩展到“2小时”,青羊区各学校多措并举,激发学生运动热情,引导学子做到了让运动像呼吸一样自然,和生命一样重要!(图/文 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