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嘉诚,这位在香港乃至全球商界叱咤风云数十年的企业家,原本被视为智慧与财富的象征,而最近的一次商业决策,却让他从“传奇人物”跌入风口浪尖。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送心]
3月17日,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的商业巨擘李兆基溘然长逝,结束了他辉煌的一生。
而就在外界还沉浸在对这位地产大亨的哀悼之时,另一位昔日的“香港首富”李嘉诚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舆论风暴。
仅仅三天,曾被奉为传奇的李嘉诚,就因一桩涉及43个港口的交易,成为全民声讨的对象。
相比之下,霍启刚在全国两会上所提的四个字,似乎更具分量,隐隐成为当代企业家价值观的试金石。
那么,李嘉诚究竟做了什么,才让他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他为何宁愿低价将港口卖给美国,却拒绝更高报价的中国企业?
李嘉诚,这位在香港乃至全球商界叱咤风云数十年的企业家,原本被视为智慧与财富的象征,而最近的一次商业决策,却让他从“传奇人物”跌入风口浪尖。
3月初,李嘉诚旗下的长和集团宣布,将以228亿美元的价格,把和记港口集团的全球核心资产打包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
交易涉及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其中,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尤为关键,众所周知,巴拿马运河是全球航运的咽喉,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掌控这两个港口,意味着掌握了一部分国际贸易的主动权, 消息一出,立即引发轩然大波。
更让人愤怒的是,原来中国招商局早在2021年就曾提出以3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这些港口,而李嘉诚当时以“资产重组”“长期规划”为由拖延甚至拒绝交易,四年过去,他却愿意以180亿美元的低价卖给美国贝莱德财团。
网友愤怒地指责李嘉诚“资敌”,甚至直言他“妄为中华儿女”,很快,舆论的怒火蔓延到官方媒体。
3月13日,《大公报》率先发声,文章标题直指:“莫天真,勿糊涂”,质问某位香港富豪是否真的考虑到了国家利益。
3月17日,《人民日报》紧随其后,直接点名李嘉诚,并连发五大质问:“这场交易真的只是商业行为吗?”、“你是否考虑过国家战略安全?”、“如此‘聪明’的决定,真的是长远之策?”
与此同时,外交部在记者会上也被问及此事,发言人回应道:“建议记者向相关部门了解,中方在所有原则性问题上,立场一贯明确。”
这番话虽然没有直接点名李嘉诚,但态度已然清晰,这不只是简单的商业交易,而是涉及国家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
面对舆论压力,李嘉诚并未作出正式回应,他仅在一场直播中被问及此事时,淡淡地说:“做生意,向来都是基于商业考量,长和的决策是为了公司长远发展,为股东负责。”
曾经被称为“商界神话”的李嘉诚,怎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他真的只是出于商业考虑,还是另有深层原因?
回顾香港的商业发展史,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郭得胜四大家族曾经各据一方,掌控着金融、地产、零售、基建等多个行业。
他们不仅是香港经济腾飞的奠基者,更是香港富豪圈最具影响力的象征,而如今的局面已经发生了巨变。
3月17日,李兆基的去世,作为恒基兆业的创始人,他在房地产、股市投资方面成就非凡,被誉为“亚洲股神”。
而与李嘉诚不同的是,李兆基始终保持低调务实的作风,虽身家丰厚,却长期热衷于慈善事业。
他生前累计捐款超过100亿人民币,用于支持教育、医疗等多个社会公益项目,更重要的是,他从未被外界质疑过其家国立场。
相比之下,李嘉诚虽然也曾慷慨解囊,但近年来的商业行为却让他与公众的距离越来越远。
从他2013年开始大规模撤资香港和内地资产,转而布局欧洲市场,到这次将关键港口卖给美国,他的每一步都显得“精明”而缺乏情怀。
在资本运作层面,他或许依旧是个成功的商人,但在公众心目中,他的形象早已不再辉煌。
另一边,新一代企业家正在崛起,霍启刚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作为霍英东家族的继承人,他并未选择走上单纯的资本扩张道路,而是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并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香港经济发展的建议。
在今年的两会上,他的一句“饮水思源”引发热议,他强调香港的繁荣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企业家应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不能只追逐短期利益,而忽视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
霍启刚的这番话,在李嘉诚的风波背景下显得格外有分量,相比于昔日的“四大家族”,新一代企业家们似乎更懂得平衡商业与社会责任,他们不仅在商业上寻找新机会,更希望在国家发展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香港的未来究竟属于谁?是仍然掌控大量资产,但与民意渐行渐远的李嘉诚?还是像霍启刚这样的新生代企业家,正在逐步赢得社会认可?
李嘉诚一向以冷静和精明著称,他的每一次决策几乎都以利益最大化为导向,而这一次,他似乎低估了外界对这场交易的愤怒,也低估了一个企业家在国家利益面前所应承担的责任。
当舆论如潮水般袭来,李嘉诚的反应却让人更加失望,如果说,早年间李嘉诚以“商人无祖国”的姿态游刃于全球市场尚且可以被理解,那么这次交易的背景显然不同。
近年来,中美贸易关系紧张,港口作为战略资源,其控制权的归属不仅关系到商业利益,更涉及国家安全。
而李嘉诚选择将这批港口卖给美国,特别是当中国企业曾愿意以更高价格收购时,他的做法就难以被单纯归结为“商业行为”。
与此同时,香港本地的商界人士也开始公开表达不满,曾有香港商界千金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示,如果她的父亲还在世,一定会劝李嘉诚将港口捐给国家,而不是卖给美国。
过去的香港富豪,虽然同样以商业利益为先,但在国家重大利益面前,他们往往更有责任感,愿意以更长远的眼光做决策。
霍启刚在全国两会上不断强调的“饮水思源”理念,相比李嘉诚在风波中的沉默,霍启刚的积极发声更显得有力。
他不仅倡导香港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还特别指出,在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背景下,香港应该充分利用“一国两制”的优势,成为国家发展的桥梁,而不是割裂自己。
这样的对比,让李嘉诚的处境更加尴尬,他的沉默,不仅没有换来资本市场的认可,反而让自己被推到了更为不利的位置。
李兆基的离世,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而李嘉诚的选择,则成为新旧商业价值观碰撞的焦点。
这场风波不仅仅是一场商业交易的争议,更是一场关于企业责任、国家利益和公众信任的较量。
在全球经济格局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企业家如何在逐利与家国情怀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每一位商界领袖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比之下,霍启刚的“饮水思源”理念,正在成为新时代企业家的价值坐标,香港商界的未来,不再只是资本腾挪的游戏,而是需要更多能够承担社会责任、顺应国家发展趋势的企业家。
时代在变,商业逻辑也在变,那些固守旧思维、不愿顺势而为的企业家,或许终将被时代淘汰。
凤凰卫视 2025-03-11《霍启刚谈东深供水60周年:做任何事情,饮水要思源》
环球时报2025-03-17 《亚洲前首富李兆基去世》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3-16 《热搜爆了!李嘉诚,大消息》
来源:史这样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