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罗山阡陌间 河南省水稻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助力春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0 16:18 3

摘要:三月春风暖,豫南育秧忙。信阳市罗山县的育秧工厂,农户们正抢抓农时育秧,播种新一年的希望。3月17日-18日,在河南农业大学李俊周教授带领下,河南省水稻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一行走进信阳,深入罗山县育秧工厂、种田大户、田间地头,开展水稻育苗技术指导与优质稻种推广服

三月春风暖,豫南育秧忙。信阳市罗山县的育秧工厂,农户们正抢抓农时育秧,播种新一年的希望。3月17日-18日,在河南农业大学李俊周教授带领下,河南省水稻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一行走进信阳,深入罗山县育秧工厂、种田大户、田间地头,开展水稻育苗技术指导与优质稻种推广服务,为春耕生产注入科技动能,助力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秧好半年稻,苗好产量高。这再生稻育苗的关键在于温控,就像给秧苗穿‘防护服’!”在罗山县周党镇周党村育秧基地,李俊周教授手持秧盘,向农户们讲解育秧技术要点。随着气温回升,豫南地区进入再生稻育秧的关键期。服务团专家们深入田间,针对当地再生稻育秧难题“把脉开方”。

一是把握时机,及时播种,三月份平均气温稳定在12℃以上,抓住“冷尾暖头”,抢晴播种,播后要有3-5天是晴好天气。二是做好大棚保温,倒春寒过后气温回升,若遇升温幅度大,即突然转晴,易引发生理性立枯病,秧苗会因根系吸水能力弱、蒸腾消耗大而出现生理性失水,尤其是三叶期前后的秧苗,并且容易被病菌侵染出现立枯病。提倡采用塑料薄膜保护地育秧,温室、大棚、小拱棚均可育秧,有条件可选用双膜育秧以增强保温作用。三是药剂预防,如遇“倒春寒”后突然放晴,若秧苗出现不吐水,根系呈现铁红色或褐色,心叶及上部叶片卷叶、“打绺”略呈青灰色,就是立枯病发生的前兆,立即用敌克松或甲霜·噁霉灵喷施防治,提前做好防病准备。

控湿控温有妙招。“传统育秧靠经验,现在靠数据靠仪器。”李俊周教授指着罗山县包氏现代农业公司暗化室内物联网监测屏介绍,传感器实时采集温度、湿度、光照数据,一旦环境异常,系统会自动启动环流风机或喷雾装置。“暗化出苗室内温度需控制在32℃左右,湿度控制在90%左右。这套智慧系统能精准调控,比人工监测效率提升3倍,秧苗出苗质量大幅度提高。”另外,专家强调了水稻叠盘出苗育供秧具育秧能力强、秧苗素质高、成秧率高等优势,一定按标准做好秧盘叠盘堆放,每叠20-25盘,最上面放置一张装土而不播种的秧盘,每个托盘放6叠秧盘,约150盘,运送至控温控湿的暗出苗室。放置48-72小时,待种子出芽芽长0.5厘米,移出暗室至大棚保温育秧。棚温控制在22℃-25℃,最高不超过30℃,最低不低于10℃。再生稻适宜机插秧龄25-30天,叶龄3.1-3.5,苗高13-18厘米。这套方法在罗山周党镇试点后,成苗率从70%提升至90%,每亩节省补苗成本,破解早稻育苗难题。服务团专家与育秧专业户共同揭开“科技育苗”的奥秘。在包氏现代农业公司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育秧大棚内,一排排秧盘整齐排列,嫩绿的秧苗已探出新芽。

良种下乡,孕育丰收希望。“去年试种‘Y两优886’,亩产比老品种多了80斤,产的米饭还好吃!今年我要把30亩地全换成这个种子!”在“科技助农送种下乡”活动现场,几个种粮大户捧着金黄的稻种,笑得合不拢嘴。“Y两优886’是专为豫南稻区培育的高产稳产品种,抗倒伏、耐高温,米质优,口感佳,真正实现“增产增收又好吃”。服务团采取“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模式,在周党村、黄洼村建设200亩高标准示范田,由专家团队全程跟踪指导。“我们建立种植档案,记录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数据,通过对比分析优化种植技术方案,争取今年产量和品质进一步提升。

春风拂过青青稻苗,科技特派员的足迹留在阡陌之间。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科研成果到农民笑脸,这场春耕生产的“科技接力”,正为豫南稻区铺就一条康庄大道!

来源:河南经济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