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陇西县以“智治”破题、用“共治”聚力,全力打好农村“垃圾革命”,构建起“科技支撑、群众参与、生态受益”的农村环境治理新模式,让农村人居环境的“外在颜值”与生态文化的“内在气质”相得益彰,一幅"环境美、田园美、人文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陇西县以“智治”破题、用“共治”聚力,全力打好农村“垃圾革命”,构建起“科技支撑、群众参与、生态受益”的农村环境治理新模式,让农村人居环境的“外在颜值”与生态文化的“内在气质”相得益彰,一幅"环境美、田园美、人文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巩昌镇二渠村的智慧监控室,电子屏实时捕捉着村庄的每个角落。村党支部书记李龙轻点操作界面,实时回传的4K影像便清晰呈现每条巷道的环境卫生状况。这套集AI识别、语音警示、数据存储于一体的智能监控系统,不仅实现违规行为自动抓拍,更是通过“电子眼+网格员”的协同治理,让环境治理难题迎刃而解,人居环境也实现质的飞跃。
陇西县巩昌镇二渠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龙:我们在辖区内各背街小巷安装集实时监控与语音警示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摄像头20处,对违规倾倒(垃圾)行为实现 24小时动态监测。当系统检测到异常情况时,自动触发语音警示装置,即时播报文明行为提示,全村人居环境卫生得到了很大改善。
在二渠村的巷道里,流动喇叭的文明宣传声、微信群的每日提醒、“门前三包”倡议书,构成了立体化宣传矩阵。村民杜娟红告诉记者,经过这几年的环境治理,村民的环保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垃圾分类习惯逐渐养成。
陇西县巩昌镇二渠村村民杜娟红:巷口有两个垃圾桶,也是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我们扔的时候也是比较自觉的,自己分类了,我们也是保持不能乱扔垃圾的好的行为习惯,我们自己家有用的纸皮这些也就整理着放好了卖点钱,不可回收的直接扔到垃圾桶。
在菜子镇牟河村的废旧地膜回收点,村民陈建军正用满满一车废旧农膜兑换新地膜。这种“以旧换新”的绿色经济模式,不光让农民赚了实惠又保护了土地,也让曾经的污染源头变成了如今的“生态银行”。
陇西县菜子镇牟河村村民陈建军:我拉这么一电瓶车,就能换一卷(地膜),一年拉这么几车废旧地膜,就能换三四卷新地膜。
在菜子镇中川村的“积分超市”里,洗衣粉、烧水壶、纸杯等生活用品明码“积分”。这几年,村上将“积分制”“红黑榜”与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建立“正向加分、反向减分”的体系,根据群众参与环境整治情况进行赋分,月底按累计积分兑换生活用品,通过正向激励、相互监督,有力地激发了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陇西县菜子镇中川村村民赵国仁:我们附近的八户是一个组,一个组互相监督、评比,过一段时间要评比一下,评比完差的就是黑点,好的就是红点,好的还有积分,积分就兑换礼品。
陇西县菜子镇中川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辉:今年以来,通过积分兑换实物113 件,组织党员群众、公益性岗位 130余人,清理清运垃圾 20 余吨。同时,我们还在年终通过评比,全村推选出“卫生整洁户”“文明示范户”等25户,逐步形成人人参与环境整治、人人爱护环境卫生、人人享受优美环境的良好氛围。
自全市“垃圾革命”启动以来,陇西县构建起“四级联动、全域覆盖、全民参与”的治理体系,推动城乡环境实现历史性变革。截至目前,共组建农村环卫队伍17支,建立“门前三包”“红黑榜”等制度6项,打造“巾帼家美积分超市”21个,累计兑换物资3200余件,评选“卫生示范户”265户。配备村级转运车223辆、户用垃圾桶1.12万个,整治非正规垃圾点1450处,转运生活垃圾5.86万吨,废旧地膜回收率达92%。安装智能监控126处,开发“智慧环卫”平台,实现垃圾治理数字化监管。通过五部门联合督查机制,开展专项督查58次,整改问题1187个,打造示范村12个。全县各村垃圾清运覆盖率达100%,农村人居环境满意度提升至95.6%。
陇西县住建局干部杨军芳:2024年全县共投入948.7万元用于垃圾革命治理工作,利用303.7万元给每个乡镇采购垃圾清运铲车1辆,翻斗车1辆,共计34辆,全部发放给乡镇用于清理转运生活垃圾。同时,按照每个村3万元的标准,给乡镇拨付垃圾革命治理经费645万元,用于很好地推进工作落实,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全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陇西融媒全媒体记者莫红霞 王昱霖 刘飞霞(实习生)
来源:陇西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