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中国经济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在这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被摆在了政府工作任务的首位,凸显了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而3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更是为提
2025年,中国经济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在这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被摆在了政府工作任务的首位,凸显了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而3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更是为提振消费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与此同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指出,国内需求有望逐步扩大,消费增长的积极信号不断显现。在此背景下,深入剖析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的重要意义、具体举措及其潜在影响,对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脉络、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振消费: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始终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尽管中国经济保持了总体稳定的发展态势,但国内需求不足、消费潜力释放不充分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8.3万亿元,同比增长3.5%,消费虽仍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但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偏弱,有效需求受到制约等问题在商品消费领域尤为明显;而在服务消费方面,优质供给不足则成为主要矛盾。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外部需求不确定性增加,进一步凸显了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通过提振消费,不仅能够直接促进商品和服务的流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还能够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核心内容
《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紧密围绕提升消费能力、增加优质供给、改善消费环境三大方面,部署了8方面30项重点任务,旨在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针对性解决制约消费的突出矛盾问题。
(一)提升消费能力:夯实消费基础
一是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延续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加大就业支持力度,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同时,开展专项技能培训行动,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稳定性和收入水平,为消费增长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是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多措并举稳住股市,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加快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堵点,强化央企国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严厉打击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此外,进一步丰富债券相关产品品种,为个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有望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提升消费能力。
三是促进农民增收。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探索盘活农户住房的有效方式,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提能增收行动,持续推进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和农产品“三品一标”行动。通过这些措施,将有效提高农民收入,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四是解决拖欠账款问题。加快推进偿还拖欠企业账款工作,压实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加强审计监督,强化失信约束,健全清欠长效机制。这将有助于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促进企业发展,进而带动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
(二)增加优质供给:满足多元消费需求
一是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推进全社会适老化改造,发展老年助餐服务,积极发展抗衰老、银发旅游等产业,鼓励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用人单位办托和托幼一体服务。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托育服务,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给予普惠托育机构场地支持和运营补助,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一老一小”服务需求。
二是促进生活服务消费。加强服务供给能力建设,支持服务消费场景创新、业态融合、产业集聚。提升餐饮服务品质,发展特色餐饮,加大家政服务培训力度,完善家政行业标准规范体系和信用体系,加快配齐社区居民服务网点,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生活服务。
三是扩大文体旅游消费。深化线上线下、商旅文体健多业态消费融合,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支持旅游景区景点、文博单位拓展服务项目,延长经营时间,扩大接待规模。增加优质运动项目和特色体育赛事供给,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可售(发)票数量,推动文体旅游消费持续升温。
四是推动冰雪消费。启动实施冰雪旅游提升计划,组织开展冰雪消费季等促消费活动,建设一批冰雪主题高品质旅游景区、度假区,支持冰雪资源富集地区打造全球知名冰雪旅游高质量目的地,丰富冰雪场地和消费产品供给,激发冰雪消费活力。
五是发展入境消费。有序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优化完善区域性入境免签政策,推出更多优质入境旅游线路和服务,提高境外旅客在华旅游便利化水平。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支持在具备条件的城市口岸开设免税店,推广购物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服务措施,吸引更多境外游客,促进入境消费增长。
六是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推动医疗健康、文化娱乐等优质生活性服务进口,将露营、民宿、物业服务、“互联网+医疗”等服务消费条目纳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增加优质服务供给。
(三)改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信心
一是保障休息休假权益。严格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加强对各单位休息休假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鼓励带薪年休假与小长假连休,实现弹性错峰休假。依法保障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益,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为居民消费创造更多的时间条件。
二是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实施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完善质量标准、信用约束、综合治理、消费维权等制度。健全消费品和服务消费标准体系,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健全消费争议多元化解机制,推行更高效的消费维权方式。严厉打击售卖假冒伪劣产品行为,规范网络销售、直播带货领域不合理经营行为,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三是完善城乡消费设施。深入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和“千集万店”改造提升,加强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和乡村终端物流配送设施建设。发展智慧商圈、沉浸式体验空间等,推动传统百货等实体店改造升级。加大对夜间消费集聚区域的配套保障力度,为居民消费提供更加便利的基础设施。
三、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的实施进展与成效展望
自《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发布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迅速行动,相继推出促消费、惠民生“组合拳”。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的投入将有力支持地方加力扩围实施相关政策,推动汽车、家电、家装等大宗耐用消费品的绿色化、智能化升级,同时实施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3类数码产品购新补贴,激发消费者的换购热情。
从消费者信心指数来看,2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比上月高0.9个点,连续三个月回升,这一积极变化反映出消费者对未来经济发展和消费前景的信心正在逐步增强。随着各项促消费政策的持续推进和落实,预计消费市场将呈现出更加活跃的态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在投资方面,各方面加大稳投资工作力度,强化项目、资金等要素保障,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前两个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6%,比上年全年加快了1.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9.7%,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长。投资的稳定增长将为消费的持续提升提供有力支撑,形成投资与消费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四、持续发力,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锚
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加快补上内需短板、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通过提升消费能力、增加优质供给、改善消费环境等一系列具体措施的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消费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在未来的发展中,各地区各部门应继续把提振消费摆在突出位置,加强协同联动,完善工作机制,因地制宜探索务实举措,确保各项政策措施更快更好落地见效。同时,持续关注消费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创新消费场景和消费模式,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让我们共同期待,在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的推动下,中国消费市场将迎来更加繁荣的景象,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田惠敏,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徐蕴峰。国声智库执行主任、中央财经大学中外经济比较研究中心副主任。该项成果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所在机构无关。)
来源:国声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