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剧中男配悔婚,提出让女主做妾,于是有了以下台词:我某某某,永不为妾!那时的我把这句话念了好几遍,心中一股愤怒压不住,心底质问着男配凭什么。
决定去做心理咨询,是由于当时一部热播剧。
剧中男配悔婚,提出让女主做妾,于是有了以下台词: 我某某某,永不为妾! 那时的我把这句话念了好几遍,心中一股愤怒压不住,心底质问着男配凭什么。 但其实,我更想质问的,是我前男友。 今天,我想分享 自己持续了十几年的失恋故事。 
我在平台上找了一个男咨询师,开始了我的心理咨询。
起初的目的只有一个: 骂前任。 我和这位前任认识了十几年,然后纠缠了十几年。其中痛苦,不做赘述。 简而言之,门不当户不对: 他家颇有资产,而我父母是幸福快乐的普通人。 前段时间再见,他开玩笑说: “不如你以后做我的小三吧。” 我当时十分气愤,因为十多年前,他就对我说过这样的话: “你考上某某大学,我父母就不会看不起你。” “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然而我努力了十几年,再次见面,他依然能说出这样的话,轻描淡写地抹杀掉我十几年来的努力。 仿佛我摸爬滚打至今,还不如直接给一个富二代做小三。 这是对我个人价值的侮辱和伤害。那时我还没意识到: 许多年前,他对我说的许多“无心之言”,像毒瘤一样埋藏在我心里,影响了我这些年的人生。 直到我开始心理咨询。 第一次咨询是今年六月,我骂了五十分钟,十分痛快。 结束后,咨询师大笑。我问他笑什么,他说听你骂人很爽。 接着,他带我复盘了前任说出那句话的“当时”,问我如果当时重来,我会怎么做。 我想都没想,就说会像这样骂他。 然而第一次咨询完后很久,我却始终没有勇气打电话过去将人骂一顿。 咨询师捕捉到了这一点,说下次聊聊为什么我不会骂人。 这段故事我讲过太多次,每次同朋友讲起,总是喜乐参半。 也许是我内心的那个“善良”人格,一直在告诉我,感情里没有对错,他也为你付出很多,如果你再好一点,你们也能拥有幸福结局。 但咨询师很会挑重点,只让我诉说那些前任对我的伤害。 我起初很不愿意用“伤害”这个词,我相信他是无心的,然而每一段故事讲来,咨询师总是反复问: “还有吗?他还做了哪些令你伤心的事?” 咨询师还让我陈述当时的真实感受、想法。 多次下来,我才意识到这些伤害真的存在。 无论对方是什么想法,我真真实实感觉到了难过。
感谢这段深挖细节、只站在我的角度、只关注我的感受的复盘,让我有了不带负罪感的,从这段理不清的关系中“离开”的想法。 是的,负罪感。 整理回忆的过程中,我终于听到了当初内心的声音: “他曾经对你那么好,你怎么能离开?” 我一直试图自己理清这段关系。 起初的 “他爱我,只是我们无法在一起” ,所以保持隔段时间见一次面,来维持共同拥有的美好回忆; 到后来的 “他曾经是对我很好,但现在不是了” ,所以每次前任以各种理由联系我,我都会忍不住回复,为了过去他对我的善待与陪伴。 直到咨询师将我从这个梦中叫醒,我才有了新的想法。 从前,我总是站在他的角度,如果他遇见的不是我,而是别人,也许更快乐。 现在我开始考虑自己,如果我遇见的不是他,而是别人,我也可以不受伤,拥有全然幸福的爱情。 这轮复盘后,我似乎得到解脱,迅速投入一段新的恋爱,并对前任说不要再联系。 果不其然,前任打电话质问我,怎么可以抛弃他? 那一刻,我真的很感谢咨询给我的“底气”,让我对他说出了: 我想要的,是一段稳定平等、互相尊重与爱护的爱情。 这是正常的亲密关系,而过去的我却从不曾得到。 在新的恋情中,我感觉自己充满能量。 感觉自己在“发光”,能自在地提出需求,表达不满。 也能感受到内心的不快乐,最终主动提出分开。
主动提出分开,对曾经的我,是一件艰难的事。 这些年谈了许多恋爱,心里一直有个声音在说: 你不配。 不配拥有稳定的关系,不配拥有真挚的爱情,你不够好,不够优秀。 所以,不配。 我好像一直在做别人眼中的“好学生”“好人”“好女友”。 每一段感情,无论怎样开始,我都无限投入,呈现最精致完美的一面。 没有脾气,不习惯花男朋友的钱,会事无巨细地安排好每一次旅行、约会。 而更多的, 是在情感和身体上的无限讨好和取悦。 我希望做一个“完美女友”,研究两性,研究穿搭,研究美食地图。极致于揣摩对方的每一条信息,每一个反应,以给出最能抚慰人心的回应。 只要对方不犯道德错误,我就不会提出分手。 我的容忍,导致对方出轨之后,甚至会反问我: “你就没有错吗?” 哪怕对方有一点点付出,比如准备一份早餐,分享他喜欢的食物,我都会十分感动。
听起来像“恋爱脑晚期”,然而我自己知道: 正是这些微小的回应,让我觉得自己有价值。 这种表现也不止于情感关系。 内心的自卑,打击我的同时,逼着我不断前进,不断想要得到成功与认可。 我形容自己是一只无脚鸟,飞着飞着就停不下来,向上没有尽头,向下没有落脚处。 咨询中每每提到原生家庭,我总会哽咽。 我的童年时期并不富裕、颠沛流离,一段漫长的留守青春和之后的打工生活,使我养成了坚强、独立、小心谨慎的性格。 而新来的家庭成员,分走了一部分父母的爱,更是让我与家庭逐渐疏离,期许在别的关系中寻求温暖。 如今,因为心理咨询,我与他们的关系有了明显的缓和与改善。 我也学着让自己做一个“受宠的孩子”,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 我似乎是需要这份记忆最深处的“穷困潦倒”,来激励自己前行。 这种性格与我相伴相生,以至于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就深谙如何讨好别人,以此来“获利”。 这是我最不愿“打开”之处,也成了这次咨询最困难的点。 于是,我迎来了触动最深的一次咨询。 细节已经记不清了,我只记得,最后咨询师“质问”我: 你到底是谁?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当时并不知道他这么问的意义所在,只感觉自己的内心被剥开,然后大哭。 后来我明白了咨询师的用意。 他应当也感觉到,我对他的讨好,我希望他认可我,所以也在不停地“包装”自己,琢磨他的反应。 而他“毫无情绪”的三连问,刨除了我带给我自己的,无穷的定语叠加以及外在的修辞。 我不是一个“优秀”的人,也不是一个“会照顾别人情绪”的人。 相反,我是一个需要被照顾的人。 长久以来,我都忽略了内心的这份渴望与需求。 在倒数第二次咨询中,我们聊到死亡恐惧。 咨询师说,人有两种死亡,一种是肉体上的,因贫穷而带来的死亡,一种是精神上的,因不被看到而带来的消亡。 而我是第二种。 他带我重新捡起我拥有的资源,让我意识到我是一个有父母疼爱,有朋友陪伴的人。 当初前任在我最“饥贫”的时候出现,就像行走在沙漠里的人,遇见绿洲,给了我照顾与喘息之地。 所以, 后来我一直在“望梅止渴”,希望以这段关系消解死亡的恐惧,甚至于“饮鸩止渴”,在后来一些堪称恶劣的对象身上,延续这种依赖。 大多数时候,都是我自己在反向付出,希望得到零星的回应。 但如今,我不必在关系中追求“我能够配得上你”的价值。
咨询临近结束时,我整个人都“打开”了许多。 咨询师说,你是找到自己的轨道了。 而我回答, 我只是卸掉包袱,更轻快地上路了。 我明白了自己在一段亲密关系中,需要的是什么。 而这种需求,家人、朋友就足以满足我。 我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更不带他人评判地去看待自己的追求与理想。 不为成为“完美伴侣”,而是为了“心中热爱”,我想要什么生活,与别人的期待与人生无关。
此外,我最大的收获是: 在结束全部咨询之前,我给前任打了个电话,聊了五个小时。 通话之初,我本是想让我俩回归“朋友关系”,认识十余年,坦白说,我舍不得割舍。 从我的角度,我感谢他过去对我的付出,承认我自己也有不足之处,向他表达一些事我的内心感受。 强调他也是一个需要被理解和照顾的人,从这点上看,即使没有外在阻力,我们依然是不合适的两个人。 从他的角度,他依旧不能理解、表示愤怒,有些“不依不饶”,觉得可以继续保持偶尔见面的关系。 随着谈话深入,他终于说出心里话: 我只是他情感生活的三分之一:一份属于他未来的伴侣,一份属于他当下的需求,一份才是我——一个偶尔可以见面的“白月光”。 那一刻,我完全释然了。 我很感谢他对我说这些,也表达我不再需要这样的关系,甚至往后许多年,我大概也许,都不再需要一段情感关系。我有太多来自家人、朋友的爱,没有好好消化。 他其实也有他自己的议题要处理。如果换作从前,我应该会继续开导他,但我更希望他能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支点,也许可以是一位心理咨询师。 他从来看不到,更别提接纳我的痛苦了。 单是这一点,我们也不适合做朋友。 通话最后,我问道: “你想过有一天某个时候,放下这段感情,是因为什么吗?” 他回答: “可能是,我给你发消息,你不再有回应。” 语气里有些轻松。 他也表示了对我的埋怨: “是你一个人纠结挣扎,反复横跳,当断不断,然后拉扯着我也难过。是你肆意给别人希望,让别人觉得可以继续,可以有机会。” 我当时生出一丝愧疚,但又立刻意识到: 他的难过,来自于他不能“事事如愿”,他希望的结果依旧是,我对他全心全意。 而给予回应,本就是我的处事法则。 我懂得交往边界,只是在有心之人眼里,才会衍生遐想。我不必为此内疚,不必百口莫辩。 我要做的,仅有一件事,离开这个人。 这是一场横亘十几年的“失恋”,在他每次放不下的时候,我总会不自觉地给予回应。 我以前认为是互相喜欢,是彼此真爱。 现在想来,不过是一个长久压抑的人格,习惯了讨好与回应。 感谢咨询师帮我完成了这场“失恋告别”。 让我从有勇气离开,有勇气整理,再到最后重建内心资源。 我尝试过与朋友倾诉。 也因为本专业是心理学,所以用过心理学知识自我帮助。 但都不如一面“平滑的镜子”,不带情感地照见我的真实内心。 这是心理咨询,在我这里,不可替代之处。 让我明白“我是我自己”,再深刻的感情都只是我人生经历中的一部分,不会影响和左右我的人生。 这之后,我坚定地投入学习。 我并不认为这是矫枉过正,这世间,除了小家庭的爱,亦有更大的爱值得我探寻。 感谢这次心理咨询,让我找到了更多更大的支持力量,来支撑着我追求心中理想。 在这之前,我应该,也许,暂时不会再付出精力踏入一段关系。 不是不再渴望爱,恰恰是因为我已拥有了足够的爱。 来源:左右图史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