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套牢乌克兰,俄罗斯也收获颇丰,中国付出很大,收益是什么?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0 17:52 3

摘要:俄罗斯在制裁与围堵中反而稳住阵脚,能源贸易绕道重构,军事工业加速复苏,内部整合更进一步,损失有,但远未伤筋动骨。

俄乌冲突已拖入第三年,战争早已不只是战场上的炮火,而是全球博弈的棋局。

美国死死拴住乌克兰,名义上是“援助”,实则是一场稳赚不赔的代理人战争。

俄罗斯在制裁与围堵中反而稳住阵脚,能源贸易绕道重构,军事工业加速复苏,内部整合更进一步,损失有,但远未伤筋动骨。

而中国,站在风暴的交汇点,四面承压。

这场旷日持久的对弈,美国赢得现实利益,俄罗斯保存基本盘,中国付出很大,收益又是什么?

美国的战争陷阱

俄乌冲突的爆发,绝非偶然,更不是一场单纯的地缘摩擦。

它是美国精心策划的一场“战略收割战”,是全球霸权体系运转的又一次现实演练。

自2014年乌克兰危机以来,美国稳步推进北约东扩,扶持乌克兰内部亲西方势力,通过颜色革命、军事援助、外交操控,将乌克兰一步步推向战火边缘。

2022年,冲突升级,美国立刻换上“民主卫士”的面具,打着“捍卫自由世界”的旗号,团结西方盟友,对俄罗斯实施史上最严厉的制裁,同时向乌克兰输送超过千亿美元军援,营造出一场关乎“价值观”的全球对抗。

然而,真相远比口号冷酷。

美国的目标,从来不是“保卫乌克兰”,更不是什么“全球正义”。

它的核心逻辑极其清晰——通过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拖垮俄罗斯,榨干乌克兰,削弱欧洲,确保自己在跨大西洋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做美国的敌人是危险的,做美国的盟友则是致命的。”事实正在证明,这句冷峻的判断并非危言耸听。

三年过去,欧洲深陷能源危机,工业链条被冲击,社会撕裂加剧,而美国却坐收渔利。

2024年,美国对欧军售总额暴涨至历史均值的五倍,能源出口收入刷新纪录,资本疯狂回流。

曾经引以为傲的“欧洲一体化”,正在这场战争中一步步解构,而华盛顿的控制力则愈发牢固。

至于乌克兰,其国家命运早已不由自己掌控。

2024年底,美国主导七国集团动用冻结的俄罗斯资产收益,承诺向乌克兰提供500亿美元“重建贷款”。但这场“援助”背后,是乌克兰资源与债务的全面捆绑。

美方协议草案甚至要求乌克兰交出未来50%的矿产储备控制权,以偿还所谓“援助款”。战火未熄,国家已被掏空,数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将由乌克兰民众用几代人的血汗偿还。

战争是炮火中的交易,利益才是唯一的尺度。

在这场全球博弈中,俄罗斯在制裁封锁中寻找生存之道,欧洲在代价沉重的现实中挣扎,而美国一手导演,一手收割,毫无悬念地成为最大的赢家。

俄罗斯的“绝地反击”

面对美西方的全面围堵,俄罗斯展现出的韧性,远超外界预期。

制裁总数已超1.6万项,覆盖金融、能源、科技、军工等核心领域,西方期待的“经济崩溃”却迟迟未至。

2023年,俄罗斯GDP逆势增长,能源出口稳健转向亚洲市场,卢布汇率回升至战前水平。

制裁的压力没有击垮俄罗斯,反而倒逼其加速推进“向东转”战略。

中俄贸易额在2024年依旧增长,能源、粮食、军工合作全面深化。印度、中东、非洲市场成为俄罗斯新兴出口地,去美元化进程大幅提速。

远东开发按下快进键,海参崴港正演变为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关键枢纽。制裁之下,俄罗斯并未封闭,而是找到了全球化体系裂缝中的新生存方式。

军事上,俄军在战场实战中完成现代化升级。

战争初期依赖火力覆盖,战术粗放;后期则通过无人机精确打击、电子战干扰北约情报系统,作战能力显著提升。

2024年底赫尔松战役,俄军夜间出动“伊斯坎德尔”导弹三连击精准摧毁乌军防空车队,战术协同度之高,连美军分析人士都惊叹“与开战初期判若两军”。

战火淬炼下,俄军不仅巩固了对乌东地区的控制,更在全球范围内重塑“军事大国”的形象。

更深远的影响,则是俄罗斯对全球格局的撬动。冷战后,美国构建的单极秩序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

华盛顿高喊“盟友团结”,现实却是美俄在沙特密谈瓜分乌克兰利益,而欧洲被排除在谈判之外。这一事实,揭穿了美国“伙伴优先”承诺的虚伪面具。

与此同时,俄罗斯正加速拓展全球影响力,与伊朗、朝鲜的军事技术合作升级,在非洲、中东的战略布局加深。

曾被西方视为“区域强国”的俄罗斯,正在多极化格局下转型,扮演新的秩序缔造者。

制裁、战争、对抗,并未令其屈服,反而加速了一个新的地缘力量中心的诞生。

中国的“危与机”

俄乌冲突进入第四年,全球格局剧变,作为全球最大贸易国和制造业中心,中国承受的压力前所未有。

首先是中欧关系的急剧倒退。欧洲以“价值观外交”为旗号,在美方压力下对华推行“去风险化”政策,产业链调整、投资限制、技术封锁接踵而至。

曾经互补共赢的中欧贸易,如今充满政治算计,贸易壁垒层层叠加,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的空间被无形挤压。

此外就是全球能源与供应链的震荡。

战争搅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能源成本飙升,物流受阻,关键原材料供应链受损,加剧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压力。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不得不加速供应链本土化和多元化,以求在动荡中谋求生机。

与此同时,美国借助这场战争,在亚太地区全面强化军事存在。

美军在印太的军事基地扩张,军演频率飙升,盟友体系加速整合,台海、南海局势进一步复杂化。

华盛顿借“乌克兰模式”向亚洲盟友兜售“安全焦虑”,试图打造亚太版的“反华战线”,以实现对华长期战略遏制。

四面承压之下,中国如何破局?

面对西方经济脱钩、能源价格冲击、地缘政治围堵,中国并未被动承受,而是在危机中寻找突破口。

自冲突爆发以来,中国始终坚持“劝和促谈”立场,反对单边制裁与阵营对抗。

2023年,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强调各国主权平等,拒绝任何形式的冷战思维。

在美俄沙特秘密谈判瓜分乌克兰利益时,中国明确表态:“所有当事方和利益攸关方都应参与和谈。”这一立场,赢得了众多“全球南方”国家的支持,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全球发展中国家中的领导地位。

其次,是产业链的加速升级。

面对外部压力,中国推动供应链自主可控,关键技术国产化步伐加快,高端制造业、自主芯片、新能源产业等领域投入加大。以新能源汽车、光伏、半导体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迅速占据国际市场高地,部分领域甚至实现了对欧美产业的逆向挤压。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全球经贸体系中持续拓展新空间。中俄贸易突破历史新高,东盟超越欧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中东、非洲、拉美市场的重要性上升。

“一带一路”倡议进入深耕细作阶段,新兴市场对华依赖度加深,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在美国重塑全球供应链的同时,中国也在构建自己的经济“护城河”。

西方对俄制裁,本意是打压俄罗斯经济,却在现实中推动了中俄合作进入深度融合阶段。

能源领域,中国已成为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煤炭的最大进口国。远东管道输送量激增,海运贸易持续升温,俄罗斯的能源出口路线从欧洲快速切换至亚洲。

粮食贸易同样在扩大,仅2024年,中国对俄农产品进口增长近五成,小麦、大豆等关键品类供应更加稳定。

金融体系也在重构,西方金融制裁倒逼俄罗斯拥抱人民币,推动中俄本币结算机制加速落地。

2023年底,人民币已取代美元,成为莫斯科外汇市场交易量最大货币,双边贸易去美元化进程不断加深。在美元金融体系之外,中俄正在打造一套能够绕开西方控制的支付和结算网络。

更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远东的战略转向。

中俄合作开发远东港口、基础设施项目全面提速,能源管道、铁路枢纽、物流通道多点布局,为“一带一路”倡议注入新动能。海参崴正演变为中俄贸易的新门户,北极航道的开发也在同步推进,未来将为全球供应链提供新的战略选项。

经济融合之外,军事互信的增强更具深远意义。俄乌战场上,俄罗斯与北约体系的正面对抗,提供了大量珍贵数据。

美制JASSM隐身巡航导弹、海马斯火箭炮、F-16战机等西方装备的实战表现,成为中国军事技术研究的重要参考。

其中,JASSM导弹是美军关键远程精确打击武器,在俄乌战场的作战数据,直接为中国反制美军在亚太的部署提供了战术分析依据。

电子战、反导拦截、隐身侦察等技术领域的互动,使中俄军事合作从传统演习向更深层次的信息共享拓展。这种“背靠背”协作,在战略上有效对冲了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围堵压力。

我们以“系统性思维”布局长远。

中国深知,俄乌冲突只是全球格局重塑的序幕,而美国仍沉迷于短期收益,企图以“离间中俄”收割地缘红利,同时从欧洲盟友身上榨取资源。但历史不会沿着霸权思维的惯性延续,中国正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重塑全球治理模式。

在乌克兰,中国主张“劝和促谈”,推进人道主义援助,而非火上浇油。

在非洲,“一带一路”项目为当地提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打破西方长期以来的资源掠夺模式。

在拉美,中国加速布局数字经济,与巴西、阿根廷等国深化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绿色能源合作。这些布局,超越了传统的地缘竞争逻辑,展现了一种不同于西方零和思维的全球观。

霸权终将被历史抛弃,而多极化潮流已不可阻挡。

美国“吸血式”霸权正在透支盟友信任,欧洲对美方政策日益不满,俄罗斯“向东转”打破了西方的围堵封锁,而中国,则以持久战思维在全球重塑新秩序。

这场博弈仍在继续,真正的赢家,不会是依赖掠夺维持霸权的一方,而是能够在动荡中找到新平衡的力量。

参考资料:

10亿美元到账,乌克兰收到首笔来自美国的俄被冻结资产收益!俄罗斯曾谴责称这种行为是“盗窃”每日经济新闻

来源:作家杨文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