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17日,成都上空轰鸣再起,歼-36的第二次试飞,恰如深秋银杏叶的“梅开二度”——既承载着2024年12月首飞时的惊艳记忆,又用更成熟的姿态向世界宣告我国六代机研发已进入高速冲刺期。
文/Global防尉
——从成都平原到西太平洋,让我们欣赏六代机如何用科技美学演绎大国崛起。
把歼 36 比喻成银杏叶
2025年3月17日,成都上空轰鸣再起,歼-36的第二次试飞,恰如深秋银杏叶的“梅开二度”——既承载着2024年12月首飞时的惊艳记忆,又用更成熟的姿态向世界宣告我国六代机研发已进入高速冲刺期。
这架被外媒称作“金色猛禽”的战机,其设计哲学竟与千年银杏异曲同工,银杏叶通过独特扇形结构实现抗风抗震,而歼-36则以无垂尾钻石双三角翼突破传统气动枷锁。正如英国《航空航天》杂志惊叹:“中国工程师把银杏叶的生存智慧写进了隐身方程式,雷达反射面积仅F-22的40%。”
如果说传统战机是双缸摩托,歼-36堪称“超跑级三涡轮增压”,歼-36“2+1”动力组合——两台涡扇-15加背部冲压发动机,既保证日常巡航油耗降低30%,又能5秒飙至5马赫(约6125公里/小时)。这种设计灵感,竟源自成都火锅的“文武火”哲学:文火慢炖(经济巡航)与武火爆炒(极限冲刺)自由切换。
更绝的是,这套系统让歼-36具备“跨洲际不加油”能力,战机从海南陵水机场起飞,2.5小时内可抵关岛,作战半径突破3000公里,相当于从北京直飞新加坡再返航,也难怪美军模拟推演显示12架歼-36的火力投送量抵6个歼-20中队,堪称战略级的“踹门利器”。
打开歼-36的腹部,藏着比故宫银杏大道更震撼的“金色风景”——7.6米超长主弹舱可塞入4枚东风-17空射版高超音速导弹,侧舱还能释放无人机蜂群。这种“巨蟒吞象”的设计,源自我国航天独有的“S型绕流技术”:让进气道如成都锦江般蜿蜒避让,硬是在隐身机身里腾出轰炸机级的载弹空间。
对比数据更显震撼:
机型 载弹量 最强武器
F35 6.8吨 AIM120D(射程160km)
歼20 8吨 霹雳15(射程200km)
歼36 9吨 空射东风17(射程2500km)
歼-36颠覆性的技术不止于硬件,其搭载的“烛龙”智能作战系统,正把空战从“钢铁碰撞”升级为“硅基博弈”,能够让传统空战预警时间从分钟级压缩至秒级;更值得骄傲的是,这套系统完全基于中国量子计算生态开发。正如总师团队所言:“过去我们追赶F-22的尾焰,现在我们要用AI预测对手的思维。”
歼-36的双次试飞,恰似两片金色银杏叶坠入五角大楼的咖啡杯,美国NGAD项目被迫提前2年进入工程阶段;日本紧急追加200亿美元升级F-X战机;澳大利亚宣布重启本土战机生产线。这背后,是我国航空人用20年完成的史诗级跨越,从歼-10的“银杏发芽”到歼-20的“金色满枝”,再到歼-36的“落叶成刃”。就像视频里那惊艳的“落叶飘”机动,看似轻盈悠然,实则是空气动力学与矢量推力的极致掌控。
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望,歼-36的“金色航迹”早已超越军事范畴。它既是成都街头银杏大道的科技映射,更是中华文明“道法自然”哲学的现代诠释。正如网友热评:“以前总羡慕纽约的枫叶、京都的樱花,现在全球军迷都在等成都的银杏季——毕竟这里的‘银杏叶’,真的能改变世界。”
来源:Global防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