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犬细小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病毒没有囊膜包裹,在电子显微镜下呈对称的二十面体结构,对外界环境变化耐受力较强。在室温下保存90 天,感染性仅轻度下降,在粪便中可存活数月至数年,在低温下保存数年,毒力无明显变化。对氯仿、醇类、乙醚都有很强的抵抗力,可以用甲
犬细小病毒病是由犬细小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任何年龄和品种的犬都可能感染,尤其对断乳前后幼犬为害较大,是为害犬类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犬细小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病毒没有囊膜包裹,在电子显微镜下呈对称的二十面体结构,对外界环境变化耐受力较强。在室温下保存90 天,感染性仅轻度下降,在粪便中可存活数月至数年,在低温下保存数年,毒力无明显变化。对氯仿、醇类、乙醚都有很强的抵抗力,可以用甲醛、次氯酸钠、羟胺和紫外照射灭活。
该病四季均可感染,但由于冬春季温度变化较大,机体抵抗力下降,导致感染率较高,纯种犬发病率明显高于杂交犬且病死率更高。病犬为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其呕吐物、粪便中均含有大量的病毒。该病毒在排泄物中可长期存在,因此很难将外界环境中的犬细小病毒彻底消除。病犬康复后还会进入隐性感染状态,可长期通过粪便向外排毒。新生幼犬由于母源抗体的存在,一般很少感染,但2月龄后随着母源抗体下降表现易感。在饲养管理条件发生改变时,如长途运输、温度骤变、突然改变饮食等应激因素,可使机体抵抗力下降进而导致犬易感或发病。
犬细小病毒潜伏期为7~14 天,根据发病症状不同,可以分为出血性胃肠炎和急性心肌炎两种类型。临床上二者混合型较少。目前,流行的犬细小病毒感染主要是出血性胃肠炎型,初期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偶有发热、呕吐、排出黄色或灰黄色稀便,随后发展为更频繁的呕吐,排出酱油样、番茄汁样稀便,腹泻物中混有血丝,并伴有特殊的腥臭气味,此时病犬迅速出现眼窝凹陷、黏膜干燥、皮肤无弹性等脱水现象,频繁呕吐腹泻导致电解质紊乱。晚期病犬白细胞会显著减少,出现四肢发凉,休克甚至死亡。心肌炎型常见于8周龄以内的幼犬,通常没有先兆症状或仅表现轻度腹泻,继而突然表现呻吟、衰弱、呼吸困难、黏膜发绀,听诊心内有杂音等,一般来不及救治,数小时内死亡。尸体剖检可见心脏扩张,心肌纤维变性、坏死,呈心衰体征。二者混合型会同时表现出胃肠炎型和心肌炎型典型症状,多数病例先出现胃肠炎型症状,继而出现心肌炎症状,病死率高。
1. 抗病毒治疗。感染犬发病后体内病毒不断复制,应首先给予犬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或抗细小病毒高免血清,以快速中和细胞外病毒,其次配合使用重组犬干扰素静脉注射干扰病毒复制,控制病程发展,连续使用3~5天,主要症状消失后停药。
2.对症治疗。①补液。腹泻和呕吐都会引起机体不同程度脱水,应根据患病犬脱水程度和身体状况把握补液情况,在补液的同时,应注意抗毒消炎并纠正酸中毒。可用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补液,选用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氟苯尼考等广谱抗菌素防止继发感染,地塞米松缓解症状,另加入碳酸氢钠调节酸碱平衡。每天的基础补液量:轻度脱水按每千克体重80毫升,中度脱水按每千克体重100毫升,严重脱水按每千克体重120~150毫升。②止吐止泻。可使用胃复安、爱茂尔、阿托品、维生素B6等药物注射止吐。该病毒侵袭病犬肠道黏膜的上皮细胞,造成上皮细胞脱落坏死,出现严重腹泻,因此急性期不建议使用止泻药物,以便坏死脱落的肠黏膜和肠道毒素尽快排出体外。③止血。如发生便血,可肌注或静脉滴注止血敏、维生素K、安络血等药物止血,同时注射维生素C降低血管通透性并防止败血症。④支持性治疗。身体弱小或极度虚弱病犬可注射ATP(三磷酸腺苷)提供能量,辅酶A增加能量代谢,肌苷保肝护肝。对于不再呕吐的犬,可口服奥美拉唑和果胶铋以保护胃肠黏膜,促进恢复。
3.护理。患病犬病程早期要注意保暖,对于剧烈呕吐的犬要禁食禁水2~3天,防止对肠胃造成负担和损伤,给予足量的营养输液。待能够进食后,采取少量多次的办法,给予流质食物和充足饮水,逐渐增加进食量,饲喂易消化的犬粮如米糊、蛋黄、酸奶或葡萄糖水提供营养,饮用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服用蒙脱石散止泻,饲喂活菌制剂增加有益菌群。
1.使用疫苗。常用疫苗为犬瘟热-犬副流感-犬腺病毒-犬细小病毒病四联活疫苗,增加了犬腺病毒I型和II型的五联苗活疫苗,以及加入了犬钩端螺旋体病、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冠状病毒的八联苗疫苗,其中四联和五联苗使用广泛,但应注意疫苗的免疫保护期。通常在犬21天断奶后即可首免,间隔2周后二免,半年后加强免疫1次,此后每年免疫1次即可。母犬分娩前2~3周可加强免疫1次,以提高初乳中母源抗体水平。
2.加强饲养管理。养殖场犬密度大,疫病传播速度快,应遵循“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原则,加强人员、物料及车辆的消毒管理。场内工作人员做好个人防护与清洁卫生,圈舍及运动场定期消毒,注意通风,及时清理粪污,保持地面干燥。保持日粮新鲜、营养全价、易于消化吸收,遵循饲喂规律,杜绝饲喂发霉变质食物,防止中毒。
来源:农村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