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精品化趋势值得关注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0 19:28 5

摘要:近年来,网络文学与影视、动画、有声剧和游戏等多个领域的关联日益密切,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也交出了亮眼成绩单。今年年初,由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指导、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主办的“融媒体大众化文学精品:2024年度网络文学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会上发布了《融媒体大

网络文学精品化趋势值得关注

——专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执行副主任李玮

近年来,网络文学与影视、动画、有声剧和游戏等多个领域的关联日益密切,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也交出了亮眼成绩单。今年年初,由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指导、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主办的“融媒体大众化文学精品:2024年度网络文学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会上发布了《融媒体大众化文学精品: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2024年网络文学观察》报告,对过去一年的网络文学发展新趋势进行深度解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执行副主任李玮,请她就网络文学的发展新动态进行了介绍。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络文学在发展了这么多年后,目前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趋向?

李玮:网络文学其实也走到了靠品质取胜的阶段。我想呼吁大家多了解网络文学,关注网络文学精品化的趋势。如果更加全面和深入地去了解网络文学,就可以发现网络文学中有许多逻辑严密、文笔上乘的作品。近年来的精品电视剧,很多是改编自网络文学的。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六姊妹》,原著作者伊北是在网络上发表这部小说5年后,在河南文艺出版社出了实体书。这位作家的作品《小敏家》也被改编成了电视剧。再往前,《庆余年》《开端》《风吹半夏》等热门电视剧都是网络文学作品改编的,所以说,目前而言,网络文学多元化发展趋向已经非常明显,这一动向值得关注。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当下,人工智能对内容生产产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那么人工智能目前对网络文学产生了哪些影响?

李玮:首先,人工智能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我觉得对于人工智能的态度不能走极端,也就是说,一方面不要把人工智能妖魔化,另一方面也不要无限崇拜人工智能。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把人工智能当作人类科技的重要进步,人类的技术成果,应该是相互激发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排斥。

对于人工智能对网络文学的影响,我个人认为应该以客观、科学理性的方式来进行量化分析。目前我们团队在做这方面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人工智能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网络文学界,以及网络文学界应该如何应对等。我觉得这方面的研究需要建立在客观数据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才能下结论,在没有客观研究结果出来之前,不应带着臆测去做价值评判。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目前,微短剧是流量和投资的宠儿,不少微短剧又是由网络文学改编的,网文和微短剧的关系如何?

李玮:微短剧不是从长剧之中衍生出来的,不是缩短了的长剧。当下微短剧成为流量和投资的宠儿,实际上和网络文学内容的注入以及改编关系密切。2024年开年,微短剧《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上线后单日充值过2000万,登上多个平台头条,成为现象级“出圈”微短剧,这部微短剧就改编自网络文学作品。

我在《业态融合与叙事共生:网络文学促成微短剧的勃兴》这篇论文中提到过,从中国微短剧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网络文学原创内容与微短剧的结合是中国微短剧发展的重要特征,网络文学改编微短剧促成微短剧的勃兴,也带来网文平台、视频平台和微短剧制作的业态融合。无论是视频平台和网文平台的深度合作,还是网文平台自行开发视频应用平台,业务衍生到下游,都显示出网络文学内容对文化产业业态融合的凝聚作用。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微短剧爆火后,一度出现了一些粗糙且涉及版权问题的微短剧,目前这种情形是否有所改善?

李玮:微短剧发展初期,竞争非常激烈,确实出现过某个题材流行,许多制作方跟风拍摄相似主题微短剧的现象,甚至有“洗稿”现象出现。

不过,目前微短剧的制作已经发生了变化,以前几万、十几万就能制作一部微短剧,现在制作成本大大提高,有的微短剧投资超百万,而且追求精品的“S级”短剧的概念越发受到重视,这类短剧制作精良,投资成本更高,也预示着今后精品短剧肯定是重要的发展趋向。

我一向认为,新生事物在发生初期,往往要经历无序竞争的过程,但是随着其越来越成熟,最后能在竞争中突出重围的,一定是靠创意质量取胜的,目前微短剧就走在这样的道路上。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对于传统出版社来说,还有必要新开辟网络文学出版业务吗?

李玮:实际上,网络文学出版方面,民营书企入局较早,一开始的“大钱”有很多是让他们赚走了。也正是因为入局早,所以很多民营书企和网文平台、网文作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很多好的版权作品,新入局的机构不一定能拿得到。

相比之下,传统出版社比民营书企的步伐慢了很多,但值得关注的是,已经有不少传统出版社和网文平台或者作家合作,推出了成功的合作案例。比如前面提到的《庆余年》就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出版了《后宫·甄嬛传》《芈月传》等一大批网络文学精品的浙江文艺出版社,在网络文学出版方面的成绩也十分亮眼。

所以说,传统出版社和网络文学合作的有效性不需要被质疑,传统出版社需要考虑的是在许多先机已经被抢占的背景下,后入场的机构该怎么做的问题。(记者 隋明照)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