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2025年3月最新信息,美国总统特朗普以“削减政府开支”和“意识形态不兼容”为由,下令关闭美国之音(VOA)及其下属机构,引发国际舆论广泛关注。以下是事件关键信息梳理:
根据2025年3月最新信息,美国总统特朗普以“削减政府开支”和“意识形态不兼容”为由,下令关闭美国之音(VOA)及其下属机构,引发国际舆论广泛关注。以下是事件关键信息梳理:
1. 事件进程与直接原因
行政命令签署:2025年3月14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将美国国际媒体署(USAGM)及其下属的“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等机构运营缩减至“法律最低限度”,导致1300多名员工被强制休假,机构陷入瘫痪。
资金削减:USAGM年度预算达9.5亿美元,特朗普政府称其“每年浪费纳税人10亿美元”,并指责其报道“左倾”“反特朗普”。
人事清洗:特朗普任命亲信卡莉·莱克担任USAGM顾问,试图收编媒体但未果,最终选择彻底关闭。
2. 美国之音的“历史原罪”
冷战工具:VOA成立于1942年,长期作为美国意识形态对抗的“舆论打手”,通过40多种语言广播煽动“颜色革命”,涉华报道中多次炮制假新闻(如抹黑新疆人权、炒作南海争议)。
管理丑闻:被曝花费2.5亿美元租用带喷泉、瀑布的奢华办公楼却无播音设备,参与军工复合体贪腐,掩盖援乌资金问题。
国际信誉崩塌:柬埔寨、中国等多国曾公开谴责其虚假报道,2023年柬埔寨外交部称其“玩弄肮脏政治手段”。
3. 关闭背后的政治博弈
党争清算:USAGM董事会长期由民主党人士把控,与希拉里、拜登等存在关联。特朗普此举被指打击建制派势力,巩固“反精英”民粹形象。
舆论战转型:美国可能转向更隐蔽的社交媒体渗透,如2019年授权中情局在TikTok等平台发动对华舆论战,未来舆论战将更碎片化、去中心化。
国内矛盾投射:自由派媒体谴责此举“背叛新闻自由”,而特朗普支持者则视其为“节省民脂民膏”。美国笔会等组织警告此举动摇宪法根基。
4. 战略影响与警示
国际话语权真空:VOA在非洲、中东等地区覆盖数千万听众,停播后中国CGTN等媒体收视率激增,多极话语格局加速形成。
盟友信任危机:乌克兰、沙特等国批评美国“放弃价值观输出”,2025年沙特将中国纳入“泛阿拉伯媒体合作计划”。
中国应对建议:需警惕美国转向社交媒体的隐蔽渗透,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揭露其“民主双标”本质。
结论
特朗普关闭美国之音是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对外舆论战略的重大转折,表面以“财政紧缩”为名,实则服务于党争利益与新型舆论战需求。这一事件暴露了资本主义国家媒体工具化的本质,也警示中国需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坚守意识形态阵地,提升国际话语权。
来源:老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