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是如何传播的?预防措施有哪些?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摘要: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严重传染病。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严重传染病。

一、传播途径

性传播

异性性行为传播:在没有采取安全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与 HIV 感染者进行阴道性交或肛门性交,都可能导致病毒传播。

同性性行为传播: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由于其性行为方式的特殊性,如无保护的肛门性交,更容易造成直肠黏膜破损,从而增加 HIV 传播的风险。

血液传播

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者共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是 HIV 血液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输血及血制品:如果输入被 HIV 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如血浆、血小板等,会有感染艾滋病的风险。但随着血液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正规医疗机构输血感染艾滋病的情况已极为罕见。

医源性感染:在医疗过程中,如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进行手术、牙科治疗、针灸等操作,可能导致 HIV 传播。

母婴传播

怀孕期间:HIV 感染的母亲在怀孕期间,病毒可以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

分娩过程中:胎儿在通过产道时,可能接触到母亲的血液和分泌物而感染 HIV。

母乳喂养:HIV 感染的母亲在哺乳过程中,病毒可以通过乳汁传播给婴儿。

二、症状

急性期

通常在感染 HIV 后 2-4 周出现,症状类似流感,如发热、咽痛、盗汗、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等。这些症状一般持续 1-3 周后自行缓解。

无症状期

急性期过后,感染者进入无症状期,此期可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虽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 HIV 在体内持续复制,逐渐破坏人体免疫系统。

艾滋病期

当免疫系统严重受损时,感染者进入艾滋病期,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有肺孢子菌肺炎、结核病、念珠菌感染等;肿瘤包括卡波西肉瘤、淋巴瘤等。患者还会出现长期低热、消瘦、乏力、腹泻等全身症状。

三、诊断

检测方法

抗体检测:是最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快速检测试剂等。一般在感染后 3 周左右可检测出 HIV 抗体。

核酸检测:可直接检测 HIV 病毒的核酸,缩短检测窗口期,一般在感染后 1 周左右即可检测出病毒核酸。

抗原检测:可检测 HIV 的 p24 抗原,在感染后 2 周左右可检测出。

诊断标准

有流行病学史,结合 HIV 抗体阳性或 HIV 核酸检测阳性等实验室检测结果,可诊断为 HIV 感染。如果出现艾滋病相关临床表现,且 CD4+T 淋巴细胞计数<200 个 /μl,可诊断为艾滋病期。

四、治疗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

治疗目标: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复制,重建和维持免疫功能,降低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治疗方案: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案是联合使用三种或三种以上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包括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蛋白酶抑制剂(PIs)、整合酶抑制剂等。

治疗时机:一旦确诊 HIV 感染,无论 CD4+T 淋巴细胞计数多少,均应尽快开始 ART 治疗。

对症治疗

针对艾滋病相关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进行治疗,如抗感染、抗结核、抗肿瘤等治疗。

心理支持

艾滋病患者往往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需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五、预防

安全性行为

正确使用安全套:在性行为中全程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可以有效降低 HIV 传播的风险。

减少性伴侣数量:避免多性伴行为,降低感染风险。

避免危险性行为:如不进行无保护的肛门性交、不与 HIV 感染者发生性行为等。

避免血液接触

不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者应避免共用注射器和针头,可使用美沙酮替代治疗或参加戒毒康复项目。

安全用血: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使用血制品,如需输血,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并确保血液经过严格检测。

避免医源性感染:在医疗过程中,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确保医疗器械经过严格消毒。

预防母婴传播

孕期检测:HIV 感染的妇女在怀孕前应进行 HIV 检测,如发现感染,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分娩方式选择:HIV 感染的母亲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尽量减少胎儿接触病毒的机会。

避免母乳喂养:HIV 感染的母亲应避免母乳喂养,选择人工喂养方式,以降低婴儿感染的风险。

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如媒体、学校、社区等,普及艾滋病的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消除歧视:减少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为患者提供关爱和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来源:罗医生健康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