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跟着领导去浙江转了一圈,回来之后心里直打鼓。在义乌小商品市场,看着满大街卷着舌头砍价的非洲兄弟,我突然想起咱郑州华南城——同样都是批发市场,人家这里摆地摊的老板都能用五种外语报价。
前几天跟着领导去浙江转了一圈,回来之后心里直打鼓。在义乌小商品市场,看着满大街卷着舌头砍价的非洲兄弟,我突然想起咱郑州华南城——同样都是批发市场,人家这里摆地摊的老板都能用五种外语报价。
一、浙江人做生意是真敢折腾
在宁波方太厨电的展厅,墙上挂着30年前老板手画的油烟机草图。讲解员说当年他们为了研究油烟怎么走,把实验室搞成了"仙境",现在每年砸几个亿搞研发。"不研究明白空气动力学,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是做抽油烟机的?"这话听得我们几个河南老板直挠头。
杭州那个海康威视更绝,车间里机器人干活比人还利索。人家专门设立"犯错基金",研发团队搞砸了项目还能领奖金。"失败二十次能憋出个专利,这钱就花得值!"反观咱老家工厂,买个新设备都怕工人不会用,机器买回来先在库房吃灰半年。
最服气的是乌镇互联网医院那帮年轻人。我问他们怎么赚钱,人家眨巴眼说:"帮山里老头老太视频问诊北京专家,这事本身不就该做吗?"这话把我噎得——咱河南企业家见面三句话不离"补贴多少""税收咋算",格局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二、河南人不是不努力,是总差口气
在洛阳看过最魔幻的场景:德国进口的生产线嗡嗡转着,老师傅拿着小本本记数据。问为啥不上电子系统,车间主任直摆手:"这帮工人初中毕业的,玩不转那玩意!"可是人家浙江厂里五十多岁的阿姨,扫码枪用得比智能手机还溜。
郑州招商会上,县长亲自给客商端烩面确实感人。但人家问"你们产业链配套咋样",我们领导开始背GDP数字。浙江那边早就不玩这套了,去年有个县为了留住企业,连夜给老板孩子联系杭州重点小学——这服务意识真是比不了。
最扎心的是碰见个河南老乡,在浙江开淘宝店卖假发,去年挣了八百多万。他说十年前在老家创业,工商所天天查执照,"现在义乌政府看我直播带货火,主动问要不要免费培训老外主播"。这话说得,咱河南的办事员估计还觉得直播是不务正业呢。
三、学浙江不如学精气神
在杭州梦想小镇,90后小伙搞AI种菜,政府给配了农科院专家当顾问。要搁咱们这,估计先问"你这项目能给县里创收多少"。人家浙江现在流行句话:"你负责茁壮成长,我负责阳光雨露"。
绍兴黄酒厂让我开了眼,往酒坛子上贴区块链二维码,扫一扫能看到酿酒师傅是谁。咱禹州的钧瓷要是这么玩,抖音上早卖疯了。可老家老师傅们总觉得"老祖宗的手艺不能瞎改",眼看着年轻人都不愿意学手艺。
回来坐高铁时算了个账:浙江平均每8个人里就有1个老板,咱河南是18个人里出1个。但仔细想想,郑州健康路夜市摆摊的阿姨,论精明能干不比义乌商人差。咱们缺的不是本事,是那种"大不了重头再来"的闯劲。
站在郑州东区的高楼底下,突然想明白了:浙江人敢把身家性命押在新技术上,河南人买房都爱选现房;浙江老板吃饭聊的都是行业趋势,咱酒桌上还在吹认识哪个领导。
这不是说咱河南人不行,是得把脑子里那根"求稳怕输"的弦松一松。
说到底,浙江人也是从鸡毛换糖起家的。咱们河南有全国最大的交通网,有千万级的人口红利,要是能把"不中就算了"换成"试试又咋滴",说不定下次该轮到浙江来咱这取经了!
来源:月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