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钟《观山水》,解密中国人独特的山水观,山水画与东方美学的“卧游”指南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1 02:09 4

摘要:中国的山水画和西方的风景画,有什么区别?古画中的山水和我们看到的实景,乍一看并不是很像,是因为中国画家技法不行吗?我们赶着去博物馆看《溪山行旅图》《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传世名作,回头想想,我们到底在看什么?

林海钟

来源 l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分享 l 书艺公社(ID:shufaorg)

中国的山水画和西方的风景画,有什么区别?古画中的山水和我们看到的实景,乍一看并不是很像,是因为中国画家技法不行吗?我们赶着去博物馆看《溪山行旅图》《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传世名作,回头想想, 我们到底在看什么?

面对这些问题,身为普通观众的我们大概都会有些疑惑。

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其实,自西学东渐以来,经过百余年的文化洗礼,我们对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化已经十分陌生。今天的我们喜欢游山玩水,在繁忙的生活中小憩片刻, 但是我们眼中看到的大概只是“风景”,而不是“山水”。

什么是真正的“山水”?如何才能看见“真山水”?

五代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图

王献之说“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顾恺之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山阴道上,他们道出了 观看山水的奥妙与真谛。 实际上,江南地区的山并不高,且植被葱郁,树木高大茂密,人在其中行走,视线被遮,肉眼无法目极千里,是不能直接看见千岩万壑的。可见, 真山真水并非眼见的风景,需以心“卧游”,才能与真正的名山大川相识。

林海钟 富春渔歌图(局部)

想要与古人一样,寄情和畅游山水之间,必先学会山水的“观法”,这也是读懂山水画、画好山水画的前提。从宗炳《画山水序》中的“含道映物”“澄怀味象”“质有而趣灵”,到郭熙《林泉高致》中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再到当代实践体悟, 林海钟教授以《观山水》一书,展开对中国山水传统的重新启蒙,带领读者探寻古人观看、表现山水的方式,进而超越所见,领会“象外之意”。

走入“丘壑内营”的语境中

观山水之真形

传世的《千里江山图》《长江万里图》等巨幅作品,在没有航拍仪,没有直升机的古代,画家的视野如何能够达到千里、万里之远?这需要的便是 超越所见的“观法”。山水的观法,很大程度上正如陶弘景诗中所言:“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其中所需的一个重要特质便是“丘壑内营”。

明 吴伟 长江万里图(局部)

“凡画山水,平夷顶尖者巅,峭峻相连者崖,悬石者岩,形圆者峦,路通者川。两山夹道者名为壑也,两山夹水名为涧也,似岭而高者名为陵也,极目而平者名为阪也,依此者粗知之仿佛也。”

书中罕见地将 画论中对地形的描述与古画中的局部结合了起来,图文互证,带领读者真正了解丘壑之形。 有了这套丘壑的规律,便能初步走入古人山水画的语境中,而不是面对层峦耸峙、山川巍峨,只能如鲁提辖般发出“果然好座大山”的感叹。

书中更将李嵩《西湖图》与如今西湖的实景照片并置对比,揭秘何为古人的“目击而道存”“周游综览”。

(上)南宋 李嵩 西湖图

(下) 用照片拼接而成的西湖全景

并有《烟江叠嶂图》的历代同名作品对比,山水画的传承与追摹一目了然。

(上)北宋 王诜 烟江叠嶂图

(中)明 董其昌 烟江叠嶂图

(下)陆俨少 烟江叠嶂图

林海钟将晦涩的《画山水序》转化为具有实操性的观画指南,带领读者进入一种 观看山水画的理想状态——在画中游览真山水。 石涛曾有“搜尽奇峰打草稿”之言,《观山水》收录了百余幅宋元明清传世山水名作的高清细节,并记录了林海钟教授从西湖出发,远行至洪谷、西藏各地的山水作品,又何尝不是另一角度的“搜尽奇峰”?

林海钟 芳草柳溪处

“山乃大物,必须跋山涉水,俯仰高低,远近观察。”“透过古人的画论和画迹可感知和触摸他们的心。”

《观山水》是一次与大师同游的读画、写生之旅,在此旅后,面对展馆中默然陈列而不知其意的山水巨作,面对临摹时不知如何下笔的困境,也许破局之法自然成竹在胸。

对于旅行中的我们而言,看懂了古画,学会了山水的观法,眼中所见就不只是风景了:

“当你被山水之美感动并与之有了契合,这种契合就是会心处。也许在某座奇峰或某块异石上与石涛和尚相遇了,或者在深壑幽谷中的某棵古松下遇到了洪谷子,此类种种的会心,种种的契合,真是妙不可言。”

林海钟 洪谷神征图

读懂画中的“象外之意”

画境必与文心会

认识山水真形仅是观山水的第一步,追求形似并非山水画之真意,正如苏轼所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在这些古贤者心中,不会觉得画得“不像”是问题,他们在意的反而是“象外之意”。当然,这不是说画得像不重要,只是对优秀画家而言不值一提罢了。

在读画过程中,过分着眼于局部容易迷失在笔墨的细节中,而更重要的是领会画家所要传达的“象外之意”。

“象外之意”是什么?是 技法娴熟之后的更高审美境界和关乎人性的终极追求,遣兴抒怀、托物言志,摆脱一切束缚以适意畅神。 “言有尽而意无穷”,画家的笔下暗藏文人修身立德的风骨,超越物象本身,强调的是 “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

元 倪瓒 安处斋图

元 赵孟頫 秀石疏林图

在《观山水》中,林海钟倡导的是古时士夫文人读书、游走、观看世界的方式,通过这些手段提升自己的素养和修为,最终达到“画境必与文心会”的境界,借由山水画,本书讲述的是 一条前往“通达”的路径,在山水世界的体验中见到自己,让生命得到滋养。

从山林现场到讲坛

数十年作画、教学、鉴赏的理念精华

本书作者林海钟出生于杭州,从小生活在宝石山下,与西湖朝夕相望。杭州不但涵养了林海钟的气质和艺术底蕴,更是他的艺术日常,是他的理想国,甚至是他梦境的现场。他说:“有人说‘文之极’是山水,山水之极呢?我的老师说就是西湖,我非常认同。”在西湖烟霞中浸润半生的林海钟,在书中道出了他数十年在山川游历、讲坛受授、书画鉴赏中总结出的“秘方”。

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他自信地宣称: “我断定,中国画是最高明的艺术形式。”

林海钟擅山水、摹古、佛道等多种题材和风格的作品,画风上溯唐宋,意味悠远,透出浓浓的“禅意”,为当今学院派画家代表之一。

林海钟 辋川怀古册(二十开)

除了笔墨功夫全面,山水、人物皆能,林海钟更注重艺术家整体修养的提升,正如他所言:“画为表,人为本,心为根,气韵从于心,修正人品,即是修心,心境乃为画境,境界提升能使人品升华。”他还经常将绘画比作参禅, 在参悟与实践中不断提升绘画境界,无限接近于生命的本质。 《观山水》不仅收录了他在实践过程中对笔墨的体悟精要,更将他对个人修养提升的感悟诉诸笔端:

“古人看山水是很有‘新意’的......它的内容之丰富和蕴藏的智慧之深广不是我们现代人能够想象的。”“古人总向往山林,于浩瀚天地间谦卑地放下自我,融入山川,一辈子不断地感悟修行,自然的状态便焕发出来。” “中国绘画的根本是要将人带到一个自由的境界。”“人的通透积累到一定量时,山川自会与你呼应。”……

林海钟 避暑图册(十二开)

以心“卧游”

寻找在山水世界中反观自身的契机

纵观中国文化史,自魏晋开始,以山水诗、山水画为代表的山水文化逐渐生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成为古人陶冶性情、感悟人生的道用之器。走向山水并不只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避世独善,也不只是苏东坡的“赤壁赋”,清风明月,无尽藏也;其中凝聚的,是古人对“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种 天人关系的不断追问,是对诗性、格调和人生境界的不变追求。

元 赵孟頫 水村图

当下,走向山水仍是中国人走出精神内耗的良方。让我们一起重读古人的山水遗产,在自然和画作的反复观览中,感悟中国人特有的山水精神,进而寻找一个在山水世界中反观自身的契机,超越当下生存空间的有限之身,追溯山川与世俗生活共生的自然之源。对于被困流量漩涡的现代人而言, 中国山水精神中“物我交融”的观照方式,畅神养性的修行目的,恰恰提供了一条安顿心灵、重建精神家园的可行路径。

《海印梵钟》同步出版

林海钟学术谱系完整呈现

林海钟个人画册《海印梵钟》与《观山水》同步出版,《海印梵钟》以高清大图的形式实录林海钟完整艺术生涯,并精选学术文章及评论,与《观山水》共同构建出了林海钟的画学成就和学术谱系。

《海印梵钟》由 上海雅昌印刷,最大程度还原了林海钟巨幅山水画作的风貌和观赏视觉效果。随书 附赠《灵隐寺济公殿壁画》超长拉页,欣赏林海钟代表作的震撼细节。

图文综合来源出版社, 分享此文旨在传递更多有价值信息之目的。 和万千书坛精英,一起探寻醉中国的书画印生活新方式! 原文不代表书艺公社观点、立场以及价值判断。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与书艺公社联系。

欢|迎|联|系

文章投稿,请联系: xshufa

来源:书艺公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