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风街的尽头有一栋老旧的居民楼,楼门口的铁栏杆已经锈迹斑斑,门前的水泥台阶上有几处凹陷,下雨天总积着水坑。我每天上班路过这里,总能看见一位白发老人坐在一楼的窗户旁,桌上放着厚厚的书本,正耐心地对着什么人说话。那是我们镇上退休的杨老师。
东风街的尽头有一栋老旧的居民楼,楼门口的铁栏杆已经锈迹斑斑,门前的水泥台阶上有几处凹陷,下雨天总积着水坑。我每天上班路过这里,总能看见一位白发老人坐在一楼的窗户旁,桌上放着厚厚的书本,正耐心地对着什么人说话。那是我们镇上退休的杨老师。
说起杨老师,我们这儿的人谁不认识?杨光辉,今年73岁,从前是镇中学的语文老师,教了一辈子书。一说杨老师的名字,大家第一反应就是:脾气倔,又爱管闲事。但谁要真有了难处,杨老师又总是最热心的那个。
杨老师退休已经十几年了,可他的教书生涯却从未停止。每天早上七点,他就坐在自家客厅临窗的那张旧书桌前,桌上一本发黄的《新华字典》垫着一条桌腿,旁边是几摞磨破了边的教材和习题册。他给不少孩子补课,从小学生到高中生都有,大多是村里家境不好的孩子,或者是学习跟不上的”后进生”。最奇怪的是,杨老师从不收钱,这在我们这个处处讲究”办事办好”的地方显得格格不入。
“杨老师,您这不收钱教课,老伴儿不生气啊?”某个傍晚,我送水果去看望杨老师,忍不住问道。
杨老师正用一个印着”东风镇第一届教师运动会纪念”的搪瓷缸喝水,听到我的问题,他缸子往桌上一放,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
“我老伴早就习惯了!再说了…”他指了指摆在茶几上的一张照片,照片里是一位慈祥的老太太。“她在天上看着呢,我教这些孩子,她会高兴的。”
杨老师的老伴五年前走了,据说是肺癌。那时候杨老师刚退休不久,一下子像是老了十岁。镇上人都以为他会一蹶不振,谁知道半年后,他就开始在家里给孩子们补课了。起初只是邻居家的小孩,后来慢慢多了起来。
“老杨,你这是何苦呢?现在的孩子不好教,你还不收钱,吃力不讨好的。”我记得镇上的李主任曾经这样劝他。
“我这辈子就会教书,不教书,我连早上起床的劲头都没有了。”杨老师边收拾桌子上的书边说,“再说了,这些孩子家里条件不好,父母又忙着赚钱,没人管他们学习。不好好学习,将来怎么办呢?”
杨老师的客厅里总是乱糟糟的,书本堆得到处都是,墙上贴满了学生的考试卷子,有的成绩很不错,而更多的则是六七十分,甚至更低。但每一张卷子上都有杨老师用红笔写的评语,密密麻麻,比试卷本身还要长。
有一次,我看见杨老师坐在屋里,一边擦着眼镜一边叹气。原来是小王家的孩子已经三天没来上课了。杨老师二话不说,拿起桌上的一本习题册就出了门。那本习题册的封面已经破损,上面用透明胶带贴了又贴,书脊上写着”王小军专用”几个字。
他去了小王家,那是镇南边的平房区,房子老旧不堪,小王家的院子里晾着两床洗得发白的被套。杨老师敲了半天门,才有人应声。王小军的母亲支支吾吾地说孩子这几天在帮亲戚干活,没空来上课。
杨老师当场就生气了:“什么干活?他才15岁!学习是正事,别的都得往后放!”
后来我才知道,小王的父亲欠了一屁股赌债跑了,母亲一个人带着他和妹妹,在市场摆摊卖蔬菜。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小王就想去打工帮家里减轻负担。
“你想打工?好啊,等你考上大学之后,假期再去!现在?给我滚回来上课!”杨老师硬是把小王从亲戚的工地上拉了回来。
这事在镇上传开了,有人说杨老师多管闲事,有人则说他是真心为孩子好。不管怎样,小王最终坚持完成了学业,还考上了一所还不错的大专。
2008年,杨老师家里来了一个特别的学生。那是个瘦瘦小小的男孩,头发剃得很短,眼睛又大又亮,但总是低着头,不爱说话。这个孩子叫周小海,是镇上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成绩很差,据说在学校经常逃课,还打架斗殴。
“杨老师,这孩子是我外甥,他爸跑了,他妈整天忙着在县里打工,孩子没人管。您看…”周小海的舅舅把孩子领到杨老师家门口,搓着手不好意思地说。
杨老师盯着周小海看了好一会儿,然后点点头:“行,你先回去吧,让他留下。”
周小海刚来的那段时间,简直是灾难。他几乎不做作业,上课时东张西望,杨老师讲得口干舌燥,他却在桌子下面玩手指。最让杨老师生气的是,有一次他发现周小海在偷偷地看漫画书。
“你给我站起来!”杨老师用教鞭敲了一下桌子,周小海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神倔强地看着窗外,就是不看杨老师。
“你想干什么?不想学就别来浪费我的时间!”
“我本来就不想来!是我舅舅非要我来的!”周小海突然大声说道,眼睛里闪着泪光。
杨老师愣住了,屋子里突然安静下来。窗外的知了在拼命地叫着,一辆电动三轮车从楼下经过,车上的喇叭播放着收破烂的广告,“收铁、收铜、收旧书……”
“坐下吧。”杨老师的声音突然温和了许多,“今天就到这里,明天再来。”
我以为周小海第二天不会再来了,没想到第二天傍晚,我又看见他拎着书包,低着头站在杨老师家门口。更让我意外的是,杨老师的教学方式似乎变了。他不再只讲课本上的内容,而是开始给周小海讲一些历史故事、科学知识,甚至是他年轻时的经历。
“你知道吗,我小时候比你还调皮。有一次,我往老师的椅子上放了一个图钉……”
有时候,我路过杨老师家,会听到里面传来笑声。
渐渐地,周小海开始认真学习了。他的成绩没有立刻提高,但至少他开始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也认真听讲了。杨老师似乎对他格外用心,不仅教他学习知识,还经常和他谈心,了解他的想法和困难。
有一次下雨,我看见杨老师打着一把破旧的黑伞,领着周小海从超市出来。两人都提着塑料袋,里面装着一些吃的。杨老师的雨伞一侧已经塌陷,雨水顺着伞骨流到他的肩膀上,衬衫都湿了一片,但他却把伞往周小海那边倾斜,让孩子尽量不被雨淋到。
“你妈妈什么时候回来?”杨老师问。
“她说下个月吧,厂里忙。”周小海小声回答。
“今晚来我家吃饭吧,我做了你喜欢的红烧肉。”
“不用了,杨爷爷,我自己能照顾自己。”
“少废话,听我的。”杨老师故意板着脸说。
周小海笑了,露出了两颗虎牙。
后来,我才知道周小海的妈妈在广东一家服装厂做工,一年难得回来一两次。周小海基本上是自己照顾自己,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一顿热乎的。杨老师就经常留他在家里吃饭,甚至在他妈妈不在家的日子里,时不时去他家看看,帮他洗洗衣服,收拾收拾屋子。
“杨老师,您对周小海比对自己孙子还好。”有一次,我忍不住感叹道。
“我没孙子。”杨老师苦笑了一下,“我儿子在深圳,一年回来一次,他们夫妻工作忙,不打算要孩子。”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杨老师把所有的爱都给了他教过的这些孩子们。
高考那年,周小海考了587分,超过了一本线。全镇人都震惊了,谁也没想到那个曾经的”问题少年”能有这样的成绩。周小海被一所不错的大学录取了,学的是计算机专业。
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周小海来到杨老师家。他带来了一个小盒子,里面是一块手表,虽然不是什么名牌,但也花了他平时省下的零花钱。
“杨爷爷,这是给您的。”
杨老师接过手表,戴在手腕上比划了一下,然后摘下来放在桌上:“你自己留着用吧,我这老胳膊老腿的,戴不惯表。”
周小海有些失望,但又像是早有预料,没再坚持。
“杨爷爷,我会好好学习的,将来有出息了,一定好好报答您。”
“报答什么?那么见外干嘛。”杨老师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好好学习,做个有用的人,就是对我最大的报答了。”
周小海走后,杨老师把那块手表放进了抽屉里。每当他想念这个学生时,就会拿出来看看。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是二十年。杨老师已经七十多岁了,白发苍苍,腰也驼了,但他依然坚持给孩子们补课。只是现在来的孩子少了,大多数家长都送孩子去县城里的补习班了,那里有更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更年轻的老师。
杨老师的公寓楼也老了,墙皮剥落,电梯经常故障。他住的那间屋子里,家具还是二十年前的样子,只是多了几处磨损和修补的痕迹。书桌上的台灯换过好几次灯泡,但灯座是原来那个,上面还贴着一张发黄的便利贴,写着:“耐心是最好的老师。”
那天是个周六,阳光很好。杨老师正在辅导王家的小孩做数学题,忽然听见楼下有人喊他的名字。
“杨老师!杨光辉老师!您在家吗?”
杨老师走到窗前,看见楼下停着一辆黑色的轿车,车旁站着一个穿西装的年轻人,正抬头望着他的窗户。
“您是……”杨老师眯起眼睛,老花镜滑到了鼻尖上。
“杨爷爷,是我,周小海啊!”那人笑着喊道。
杨老师愣住了,然后赶紧说:“在楼门口等着,我这就下来!”
杨老师急匆匆地穿上外套,连拐杖都忘了拿,就往楼下走。电梯又坏了,他只能一步一步地走楼梯,腿有点颤抖,但脸上的笑容却掩饰不住。
周小海已经在楼道口等着了,他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头发干净利落,眼睛还是那么明亮。看见杨老师下楼,他立刻迎了上去,搀扶住老人。
“杨爷爷,您慢点,别摔着。”
来源:魔法师戴利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