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医生坚守40年不收红包 危重病人送来土特产 医院大门口挤满了人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1 05:45 4

摘要:雨水季节的时候,李医生总会在柜子里翻出那双老式雨靴。靴筒有点开裂,但他每次穿好还是会用手拍两下,像是某种仪式。今年的雨水季节格外漫长,路上的坑洼积满了水,像婴儿的手掌。

雨水季节的时候,李医生总会在柜子里翻出那双老式雨靴。靴筒有点开裂,但他每次穿好还是会用手拍两下,像是某种仪式。今年的雨水季节格外漫长,路上的坑洼积满了水,像婴儿的手掌。

李医生今年六十三岁了,按理说早该退休,但乡里的卫生院就那么几个医生,他便赖着没走。这些年,县里派来的年轻医生没待多久就走了,说是条件太差,设备太老,还要经常半夜出诊,不如回县城找个私立医院。

李医生不在乎这些。倒不是说他多么无私,只是习惯了这里的一切,习惯了那间单人宿舍,习惯了半夜被敲门,习惯了出诊路上那条总要淌水的沟渠。

“大夫,我娘不行了,快去看看。”有人敲门。

李医生揉了揉眼睛,看了看墙上的挂钟,凌晨三点十二分。这钟比标准时间走得快七分钟,是李医生刻意调的,怕自己起晚了耽误出诊。

“哪里不舒服?”李医生一边穿衣服一边问。

“喘不上气来,脸都青了。”

张大妈家在后山上,平时得走二十多分钟山路。李医生背上医药箱就往外走,夜里风大,他随手抄起一件挂在门后的棉袄。那是十几年前女儿送的,袖口已经磨得发白,但穿着挺暖和。

雨水顺着屋檐滴在他的肩膀上,那种寒意他早已习惯。倒是医药箱得护好,他脱下棉袄把箱子包住。张大妈的儿子见状,忙把自己的雨衣给李医生披上。

“不用,不用,我这把年纪淋点雨没事。”李医生摆手。

回程的路上,张大妈的儿子非要往李医生手里塞个红包。李医生像躲瘟疫一样往后躲:“我不收这个,这是我的工作。”

“大家都给啊,您这样我们过意不去。”

“我不是说了嘛,这点夜诊费卫生院会算的,你们交了医疗费就行。”李医生加快脚步,像是要逃离什么。

这不是第一次了。李医生在清水乡坚守了四十年,从不收红包的名声早就传开了。有人说他装,有人说他傻,更多人说他是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

李医生不在乎这些评价。他只是记得,当年父亲生病,家里东拼西凑给医生送红包,结果父亲还是走了。那时候他就想,如果自己当医生,绝不收病人一分钱外财。

卫生院里有面墙,是李医生的”耻辱墙”——他自己这么叫的。那上面贴满了患者硬塞给他的红包照片,每个红包下面都写着”患者强行留下,已退还”和日期。新来的医生起初不理解,后来也就习惯了这位老医生的怪脾气。

“老李,你这是何必呢?大家心意,收着就是了。”院长老秦经常这么说。

李医生每次都笑笑:“我拿工资,已经够了。”

他的工资并不高,前些年才三千出头,去年涨到了四千多。这点钱在县城连个厕所都买不起,但在清水乡足够他生活了。他住在卫生院宿舍,每天的饭菜也在单位食堂解决,日子过得简单且规律。

李医生的老伴早年因病去世,女儿在省城工作,一年回来一两次。女儿常劝他退休去省城享福,他总是说:“我这不是挺好的吗?”

屋里确实不像个老人家该有的样子。墙上贴着几张泛黄的全家福,书架上摆着几本医学期刊,最新的一本是2018年的,角落里放着一台老旧的收音机,每天早上五点半准时开始播放戏曲。

住院部的护士小林经常来打扫房间,每次都要抱怨:“李医生,您这屋子也太素了,连个像样的家电都没有。”

李医生总是笑:“我一个人,要那些做什么?”

其实他有一台彩电,是乡里表彰先进工作者时发的奖品,但他一直放在办公室给等待看病的患者看。

——————

那天,卫生院来了个危重病人,腹痛难忍,面色苍白。李医生一看情况不对,初步判断是急性阑尾炎穿孔,必须立即手术。

“马上联系县医院的救护车!”李医生转身对护士说。

“已经联系了,但他们说至少要一个小时才能到。”

李医生看了看病人的状态,摇了摇头:“等不了那么久。准备手术室,我来做。”

卫生院的设备简陋,做这种手术风险很大。但李医生知道,如果不及时处理,病人可能会因为感染性休克而丧命。

“老李,你确定要在这做?”院长老秦担忧地问。

“来不及了。”李医生已经开始洗手。

手术进行了一个半小时。期间停电一次,他们用手电筒继续操作;缺少某种药物,他灵活调整用药方案。最终,手术成功了。

病人是个外地人,姓王,来清水乡投资养鸡场的。醒来后,他握着李医生的手说:“大夫,你救了我的命,这个红包你一定要收下。”

李医生又露出那种”逃跑”的表情:“不用了,这是我应该做的。”

“我知道你不收红包,但这次不一样,你是救命恩人啊!”

“更不能收了。”李医生笑了笑,转身离开。

王老板伤好后,专门去了趟县城,买了一堆土特产:当地有名的笋干、腊肉、野生蜂蜜,还有一坛自家养鸡场的土鸡蛋。他把这些东西送到卫生院,非要李医生收下。

李医生还是婉拒:“这比红包还贵重,我不能收。”

“这不是钱,是我的一点心意。您要是不收,我这心里过不去。”

李医生看着王老板诚恳的眼神,最终点了点头:“那我收下了,但得分给卫生院的同事们。”

这一收,倒引来了风波。

第二天,卫生院门口排起了长队。清水乡的乡亲们听说李医生收了王老板的礼,也纷纷带着自家的土特产来”看病”。有的带了自家种的蔬菜,有的提着刚摘的水果,甚至有人背着一只活鸡来。

“李医生,上回我那老寒腿,是你给看好的,这是我自己晒的茶叶。”

“李医生,我孙子的湿疹用了你开的药膏,好多了,这是我做的豆腐干。”

李医生哭笑不得,只能一一解释:“我不是收礼物,只是王老板救命之恩,实在推脱不过…”

但乡亲们不听,纷纷把东西放下就走。不一会儿,李医生的诊室堆满了各种土特产,走路都得绕着走。

“这可怎么办哟。”李医生抓着头发,一脸为难。

院长老秦笑得直不起腰:“这下你尝到不收红包的苦头了吧?红包好处理,这些东西可怎么退?”

最终,李医生决定把这些土特产分给卫生院的每个人,包括保安、保洁在内,还拿了一部分去敬老院。但乡亲们的热情没有因此减少,反而变本加厉。第二天,卫生院门口又排起了长队,这次人更多了。

“怎么回事?”李医生问值班护士。

“都是来送东西的,说是感谢您这些年的医德医风。”

李医生连忙出去劝阻,但已经晚了。卫生院的大门口已经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土特产,人群里还有举着锣鼓的,说是要给李医生敲锣打鼓以示感谢。

场面一度混乱,乡政府的人都出动了,帮忙维持秩序。乡长亲自来了,拉着李医生的手说:“李医生啊,你这是挖了我们清水乡的宝啊!”

李医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就是个普通医生,做了应该做的事。”

——————

那天之后,县里的记者来采访李医生,问他为什么坚持不收红包四十年。李医生想了想,说:“我不觉得这有什么特别的。医生就应该救死扶伤,这是职责所在。”

记者又问:“您有没有后悔选择留在乡镇卫生院?如果去县医院,条件会好很多。”

李医生笑了:“我从小在清水乡长大,这里的每个人我都认识。看到他们健健康康的,我就很满足了。”

采访结束后,李医生回到宿舍,打开了那台老旧的收音机。他突然想给女儿打个电话,但翻了半天,才发现手机落在了诊室。

“算了,明天再说吧。”他自言自语道。

窗外下起了小雨,滴答滴答地打在窗台上。那个老式雨靴还放在门口,沾满了泥巴,他没擦。

第二天一早,李医生像往常一样五点半起床。刚洗漱完,护士小林就来敲门:“李医生,不好了,王老板又来了,说是腹痛。”

李医生顾不上吃早饭,赶紧穿好白大褂去诊室。推开门一看,诊室里站着不少人,但没看到王老板。

“李医生!”大家齐声喊道。

李医生愣住了。诊室里站着卫生院的全体工作人员,还有乡长、书记,甚至县医院的院长也来了。桌子上摆着一个大蛋糕,上面写着”李医生从医四十周年”。

原来,大家知道今天是李医生来清水乡卫生院工作整四十年的日子,特意瞒着他准备了这个惊喜。

“我…我都忘了。”李医生有些哽咽。

乡长上前,郑重地递给李医生一个证书:“李医生,县里特意为您颁发’人民好医生’荣誉称号,感谢您四十年如一日为清水乡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李医生接过证书,手有些颤抖。他想说点什么,但一时间竟说不出话来。

这时,门外又传来嘈杂声。李医生走出诊室,看到卫生院的大门口站满了人,老老少少,手里拿着鲜花、横幅。见到李医生出来,大家齐声喊道:“李医生好!”

那一刻,李医生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四十年来,他第一次在这么多人面前哭了。

——————

庆祝会结束后,李医生回到诊室继续工作。午饭时间,他习惯性地拿出带的馒头和咸菜。窗外,阳光正好,照在墙上那张他和患者的合影上。

他想起昨天那个采访他的记者问:“李医生,您觉得这四十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他当时没有回答。现在想想,或许是那些在深夜里敲响他门的急促声音,是手术台上与死神赛跑的紧张时刻,是病人康复后真诚的笑容,是乡亲们不惜排长队也要送来的那些朴实无华的土特产…

这些年,他经历过无数个雨夜的出诊,无数次疲惫到睁不开眼却还要继续工作,也无数次被患者家属误解甚至指责。但他从未想过放弃,因为他知道,在这个偏远的清水乡,他不仅仅是一名医生,还是许多人生命中最后的希望。

来源:白开水聊八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