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3年的春天,20岁的毛泽东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次年学校并入第一师范,这位后来改变中国命运的年轻人,就此开启了长达五年的求学时光。在这里,他不仅系统研读哲学、历史、伦理学,更在杨昌济、徐特立等恩师影响下,逐步形成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大
毛泽东题“第一师范”手迹
你绝对想不到!那个孕育了青年毛泽东革命理想的湖南第一师范,校名题字背后竟是一段跨越三十年的师生佳话!
1913年的春天,20岁的毛泽东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次年学校并入第一师范,这位后来改变中国命运的年轻人,就此开启了长达五年的求学时光。在这里,他不仅系统研读哲学、历史、伦理学,更在杨昌济、徐特立等恩师影响下,逐步形成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大抱负。
特别要提的是,毛泽东当年最爱去的自习位置——现在仍保留在书院廊下的石桌石凳。据校史记载,他常在这里通读《资治通鉴》,用朱墨两色笔作批注,仅《韩昌黎全集》就写下万余字笔记。这些泛黄的书页,至今仍在讲述着青年学子上下求索的故事。
时间来到1950年国庆期间,中南海丰泽园内茶香袅袅。刚刚经历开国大典的毛泽东,特意邀请恩师徐特立和同窗挚友周世钊共叙旧谊。时任第一师范校长的周世钊,在餐叙间提出一个影响深远的请求:“润之,给母校题个校名吧!”
这个看似平常的请求,实则饱含深意。彼时的第一师范历经战火,校舍亟待重建。作为校长的周世钊深知,若能获得领袖亲笔题字,不仅是对历史的传承,更是对新时代教育的期许。毛泽东欣然应允,两个月后,那封载入校史的信件从菊香书屋寄出:“嘱写的字给你写了,不知可用否?……”
细心的人会发现,毛泽东题写的是“第一师范”而非全称。这背后暗藏玄机:既延续了青年时期对“第一”的执着追求,又蕴含着“人民教育”的深刻理念。与之相配的题词“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恰与校名形成完美呼应。
这种教育理念的传承,在今日校园里依然鲜活。走进第一师范城南校区,你会看到“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中,陈列着当年的课程表原件。令人惊叹的是,青年毛泽东的“社会实践课”时长竟占课程总量的三分之一,这种“知行合一”的教育传统,至今仍在延续。
今天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9月开学季,新生们都要在毛泽东铜像前齐诵《沁园春·长沙》,这已成为传承百年的入学仪式。更令人感动的是,校史馆保留着毛泽东当年住过的第八班寝室,木床、书桌、煤油灯保持着原貌,仿佛仍在等待那个深夜苦读的学子。2021年,学校推出的“青年毛泽东成长之路”虚拟现实课程,让历史场景通过科技手段重现,上线首月点击量突破百万。
至今天,这座百年学府始终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芒。当我们在社交媒体转发毛主席题写的校名时,不仅是在传播一段红色记忆,更是在传递“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精神火种。下次经过湖南第一师范时,别忘了在校名前驻足片刻,感受那力透纸背的,不只是书法之美,更是一个民族觉醒的青春印记。
来源:视角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