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亲爱的朋友,当你吃一口香甜糯口的红薯时,当你一日三餐幸福满满时,请记住我们中华大地上曾经有两位名垂青史的人民英雄。古有陈振龙舍命偷番薯救民于饥荒,今有袁隆平杂交稻奉献给世界。
亲爱的朋友,当你吃一口香甜糯口的红薯时,当你一日三餐幸福满满时,请记住我们中华大地上曾经有两位名垂青史的人民英雄。古有陈振龙舍命偷番薯救民于饥荒,今有袁隆平杂交稻奉献给世界。
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他们以一己之力改写了人类饥荒的历史,一个从国外偷来,一个向世界输出,他们用伟大情怀深爱并回馈着世人。今天先说说红薯的传奇故事。
红薯,官名番薯又称白薯、山芋、甘薯、红苕、朱薯、金薯、地瓜等,富含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以及钾、铁、硒等矿物质,是一种极具营养价值的食材。
《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红薯)具有补中和血、滋补肾阴、健脾益胃、宽肠通便的功效。日本癌症研究中心公布的20种抗癌蔬菜排行榜中,红薯名列榜首,红被称为“抗癌之王”。
红薯虽能通便,但过多食用红薯,肠道里会产生大量气体,造成腹胀、打嗝、放屁。红薯含糖量高,空腹食用时,胃肠道会分泌过多胃酸,刺激胃黏膜导致泛酸,吃完以后就容易出现烧心、反酸的感觉。相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人都有着难忘的苦涩记忆。
一万年前的守护
在茫茫的秘鲁纳斯卡荒原的考古现场,一具距今一万年的木乃伊手中紧握着一个干枯的红薯,这个来自新石器时代的馈赠,揭开了人类最早驯化红薯的序幕。
红薯这一看似平凡的食物,却有着属于中国人的传奇故事。红薯起源于秘鲁,已有上万年的历史,5000年前被印第安人驯化人工栽培。4500年前传播到加勒比。
红薯在近500年间完成了史诗级的迁徙,从安第斯山脉的梯田到爪哇岛的火山土,从珠江三角洲的沙壤到刚果盆地的红土,最终成为支撑人类文明存续的重要粮仓。
哥伦布的世界贡献
1492年,西班牙著名航海家冒险家哥伦布开始远洋探险,并发现美洲大陆。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远航,见到了当地的作物—--红薯,如获至宝将其带回,作为礼物敬献给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
于是,红薯开启了它改变世界粮食格局的奇幻漂流,就这样来到了欧洲。葡萄牙人很快将红薯引入非洲刚果河流域,在热带雨林与稀树草原的交界地带,红薯找到了理想的生长环境。
刚果农民发现,每公顷红薯的产量是木薯的3倍,且无需复杂加工即可食用。到16世纪中叶,红薯已成为非洲大陆仅次于高粱的第二大粮食作物。与此同时西班牙水手也将红薯传播到的自己的殖民地吕宋岛,把它当做国宝,严禁出境。
为大明王朝续命的伟大小偷
红薯在东亚的传播路径更具传奇色彩。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福州的商人陈振龙和儿子随着商队渡海来到吕宋岛。在那里,吃了半辈子大米的他第一次吃到香甜的红薯。
发现红薯这作物耐旱易活,生熟可食,功同五谷之妙。当时,国内老百姓饱受天灾、人祸的侵扰,粮食短缺,大米亩产最高300斤,而这里红薯亩产高达3000斤。他便决心把红薯带回家乡种植。
陈振龙不顾西班牙政府不许红薯出口的禁令,第一次他把红薯藤藏在头发中并戴上帽子,被海关发现并严加训斥。
第二次,他把红薯藤粘在大木箱底部又被发现,遭受残酷鞭刑并没收全部银两,并警告下次抓到必是死刑。
第三次他将红薯藤编绞在货船缆绳中,又涂上泥土,装入木桶,终于蒙混过了殖民者的重重关卡。经七天七夜漂洋过海,红薯藤被带回福州,并于当年试种成功。
1594年(万历二十二年),福建各地大旱,饥荒成灾,因巡抚佥学曾下令在全闽推广种植,红薯救活福建十万饥民灾民,“足果其腹,灾不为荒”。闽南人对陈振龙更是充满感激之情,由此开启"红薯盛世"的序幕。
红薯之所以能在全国广泛种植,陈氏父子功不可没,因此陈振龙被后人誉为“中国红薯之父”“古代的袁隆平”。感恩陈家后人历代都致力于红薯的栽培推广,为红薯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第一次品尝红薯后,便认识到它的社会价值,1608年向万历皇帝上书《甘薯疏》,极力主张推广,并且亲自试种。
徐光启还总结出“甘薯十三胜”,极言红薯耐瘠高产、有益健康的好处。由于红薯的推广大明王朝人口迅速增长。有了庞大的人口基数做支撑,明朝中后叶江南沿海手工业日益发达,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产生,中国科技也得到长足的发展。
康乾盛世的柱石
红薯在清代得到大规模推广。康熙时,直隶、江苏、山东等省亦皆种之。当时南方不少省份,红薯种植已经比较普遍,红薯已经成为贫民百姓日常食物,尤其是在发生水旱灾荒的年份,更是成为救饥度荒的救命之物。
当时很多有远见的地方官员也逐渐意识到红薯的重要性,如安徽巡抚潘思榘要求全省种植红薯。安徽凤台县知县郑基“教民种薯蓣,佐菽麦,俾无旷土”。山东范县知县吴焕彩在当地“教之种番薯,民困乃纾”。
乾隆初年,战乱平息后的中国人口剧增,首次突破上亿人口,到乾隆六十年,已经达到近3亿人,传统稻作农业面临极限挑战,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粮食不足成了最严重的社会问题。
1749年乾隆十四年,陈世元(陈振龙六世孙)率领子孙继承先人之志,四处推广种植甘薯,他先后到北方的山东、河南、北京等地推广,乾隆中期以后,红薯在这些地区已成了“抵谷之半”的当家粮食品种。受河南官府邀请陈世元携子孙到开封府,教授种植红薯技术,红薯很快传播的南阳盆地,传到了唐河流域。
红薯的推广,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粮食总产量,水稻亩产超过千斤是近几十年才实现的事,而红薯亩产几千斤在清代时就能轻松做到。乾隆皇帝亲眼目睹红薯的贡献,于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特敕令要求全国推广红薯种植。
农学家陆耀编撰的《甘薯录》系统总结出窖藏越冬、藤蔓扦插等关键技术。至道光年间,红薯已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2%,支撑着4亿人口的生存需求。
于是红薯得以在全国落地生根,红薯帮助当时的清王朝养活了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多得多的人口。红薯让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皇帝喜欢的土人参
民间流传,乾隆皇帝在晚年时曾患老年性便秘,太医千方百计给他治疗,效果不佳。后有人献上烤红薯,食之浓香甘甜,乾隆很喜爱,天天都吃。
不久,他的便秘不药而愈,乾隆皇帝赞曰:“好个红薯,功胜人参。”自此红薯也有“土人参”之美称。红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一度成为农民的主粮。
红薯传入中国后,百姓受益匪浅,逐步从我国传到日本、俄国以及朝鲜等国家。而这些故事,也随着红薯的香甜,流传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了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
救命稻草农业奇迹
在工业革命时期,欧洲的马铃薯因致病疫霉菌引发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由此造成的大饥荒致使百万人死亡。当欧洲陷入粮食危机时,红薯的及时推广成为人们的救命稻。
德国农学家李比希发现,红薯单位面积的碳水化合物产量是小麦的5倍,这种特性使其迅速成为欧洲底层工人阶级的主食。
现在非洲仍在延续这个传奇。国际半干旱地区作物研究所培育的耐旱橙色果肉红薯,将β-胡萝卜素含量提升至普通品种的10倍,每年挽救50万儿童免于维生素A缺乏症。在气候变化加剧的今天,耐旱型红薯品种正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创造新的农业奇迹,它滋养着养呵护着当地勤劳艰辛的人们。
红薯的科技革命
近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已经成功破译红薯基因组,发现其特有的IbTFL1基因可调控块根膨大。通过基因技术,科学家培育出富含花青素的富硒紫薯、高直链淀粉的工业用薯,甚至能合成人血清白蛋白的转基因品种。
日本开发的红薯纤维素薄膜,厚度仅为头发丝的1/100,却可承受300℃高温。美国企业从红薯废渣中提取的PHB塑料,正在替代石油基包装材料。这些创新使红薯价值链延伸出传统农业难以想象的维度。
太空农业为红薯赋予了新的使命。国际空间站的植物培养实验中,红薯展现出在微重力环境下快速生长的特性。其高效的光合作用系统每小时可转化6升二氧化碳,在未来的火星基地,红薯可能是同时解决食物供给与空气循环的关键物种。
中国已经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红薯生产国,红薯种植面积占全世界60%,年均总产量超过1亿吨,占全世界的80%。今天唐河县作为农业大县,红薯是其优势农产品,种植历史悠久,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
2017 年,“唐河红薯” 成功获得农业部地理标识保护产品认证,名气愈发响亮。为了将这一产业做大做强,唐河县政府积极行动,投入4900余万元在滨河区王庄村建设红薯科技产业园。
该产业园集红薯种苗繁育、生产、销售等功能于一体,成为推动唐河红薯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当我们在冬日街头吃着的烤红薯时,这个穿越一万年时空的文明使者,仍在续写着与人类命运交织的故事。
从安第斯山民的祭祀贡品到太空舱里的生命维持系统,红薯的进化史本质上就是一部人类突破生存边界的创新史。
其实人类就像红薯一样迁徙漂流到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生生不息,繁衍发展,不断突破自我,创造历史,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这就是传奇的红薯,你怎能不热爱红薯呢!
作者简介
郑劲松,唐河人,祖辈曾在源潭定居经商,文史爱好者。
来源:乡土大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