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文化内涵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19 23:09 3

摘要:中国人似乎对桃、桃花情有独钟。“桃”文化已深深植入中国传统文化里,与中国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管艳遇叫“桃花运”;容颜美丽的女子,叫人面桃花;用投桃报李,比喻礼尚往来;用桃李满天下,比喻学生众多;桃又有幸福、吉祥、长寿之意,故人逢大寿时,人献寿桃,以示祝贺。关于桃

中国人似乎对桃、桃花情有独钟。“桃”文化已深深植入中国传统文化里,与中国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管艳遇叫“桃花运”;容颜美丽的女子,叫人面桃花;用投桃报李,比喻礼尚往来;用桃李满天下,比喻学生众多;桃又有幸福、吉祥、长寿之意,故人逢大寿时,人献寿桃,以示祝贺。关于桃的词语不胜枚举,如桃之夭夭、李代桃僵、桃红柳绿、桃李成蹊等。

“桃”文化已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就连南极仙翁的手上也捧着一个鲜红桃子,南极仙翁是寿星,以“桃”衬托长寿之意。中国人为何喜欢桃和桃花?我认为,首先是观赏性。桃花艳丽夺目,粉粉嫩嫩,常用它形容女子的容颜。桃花象征着吉祥、繁荣、团圆、爱情,桃子同时象征着长寿和健康。

除此之外,古代文人曾用诗文大肆渲染桃花的美丽。比如两千年前的《诗经》里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形容少女明艳动人。又比如,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一诗中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还有杜甫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李白的“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刘禹锡的“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等等诗句,不胜枚举。

其实,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住着一片桃花园。尤其是深处大都市的人们,多么渴望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桃花园,品茶论诗,快意人生。文人墨客,尤其向往,陶渊明也不例外。

很多人认为,陶渊明不想当官,无意于仕途,向往田园生活,其实只对了一半。陶渊明还是向往功名大业的,还是渴望建功立业的,只是他处在的晋朝,这些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晋朝是门阀等级森严的社会,士族、庶族分的很清楚。陶渊明升迁无望,他的辞职是深思熟虑的。

年轻时的陶渊明,也渴望建功立业,从他的一些诗作中能看出一些蛛丝马迹。比如,他在《杂诗十二首·其五》中,有诗句“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这两句诗直言陶渊明有超越四海的雄心壮志,如大鸟振翅欲高飞远翔。又如,陶渊明在《读山海经·其十》一诗中,写下“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借神话歌颂不屈的斗志,其实是对他壮志未酬的隐喻。再比如,他在《拟古九首·其八》中写的“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的句子,回忆少年时雄姿英发、仗剑天涯的豪情,暗含陶渊明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体现陶渊明志向的诗句还有很多,故陶渊明归隐实为无奈之举,乃审时度势后,明智之举。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写的一篇散文,也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文章里的“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想象出来的世界,现实中或许并不存在,即使它在开篇写下:“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托名“武陵”,实际上陶渊明的本意是为了让人们相信桃花源是存在的,而且就在武陵,至于说在武陵什么地方,文章中没有说明。这就是乌托邦式的写法,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片桃花源,而《桃花源记》里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世界。

在桃花源的世界里,没有纷争,没有喧嚣,没有阶级,只有安宁祥和、自由平等,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宛若世外桃源。其实,就当时的历史背景看,陶渊明也是对晋朝的统治极为不满,只能写这样的文章来发泄心中的不快。晋朝是最讲阶级的社会,士族、庶族分得很清楚,门阀统治极为森严,任何人也不要想逾越。晋朝,科举未开,选官全靠血缘关系,吏治腐败、权贵骄奢淫逸,不顾黎民死活,司马氏内部斗争激烈。可想而知,陶渊明对那个时代是多么地厌恶。以至于后来,宋武帝刘裕夺取江山后,灭司马氏满门。

《桃花源记》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一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首先,《桃花源记》里的桃花源是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陶渊明的想象。但陶渊明能写的这样逼真,说明陶渊明是见过的,但文学作品毕竟还有艺术加工的成分。文章中的桃花源大抵是陶渊明将现实中多处景点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幅“乌托邦”式的画卷。陶渊明托名“武陵”,但并不代表桃花源就在武陵,而是为了让人们相信桃花源的存在。

按照《桃花源记》里面描述的地理风貌,只能在我国的南方地区能找到。其中争议最多的地方有重庆酉阳桃花源、湖南常德桃源县。常德市在三国时期隶属吴国管辖,名为武陵郡。西晋,常德分属武陵郡、天门郡、南平郡。故,常德与《桃花源记》中的武陵契合。关于陶渊明在文章中写的“武陵人捕鱼为业”,今之常德人依旧捕鱼。

文章中堪称绝笔的是,桃花源里的人说:“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陶渊明大吃一惊。桃源里的人又问今夕是何年?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也不知道魏晋。这些都体现出陶渊明向往世外桃源的生活,不问世事,他迫切地想要摆脱现实带来的烦恼。太守得知桃花源之事,前来寻访,可再也找不到进入桃花源的路,即使像南阳人刘子骥这样志向高洁的隐士,最终也无法寻到桃花源的下落,不甘而终。

这些思想都反映出桃花源的世界,只存在于乌托邦,现实中并没有。即使有,也找不到,这反映出人深陷欲念无法自拔,乃至于对灵魂的拷问。

作者简介:代言。本名周林。字慕瑾。又字竞芳。1990年10月9日生。四川南充人。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出版主要作品有《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龙传》《生死相许:孤独时代的爱情往事》《封神演义之哪吒新传》《绝代风华:道不尽69位才子佳人》等十余部小说。作品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深圳大学图书馆等近千家图书馆馆藏。著名作家二月河曾赞其“文林之秀”。纪念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40周年主题征文,周林作品《我的自学考试之路》荣获二等奖。2024年12月,由成都市作家协会、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等主办的“2024第二届成都国际文学周全民征文活动”,周林参赛作品《蓉城之恋》荣获青年组“优秀作品奖”。

来源:作家代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