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上刘大妈摆摊15年,城管天天驱赶,女儿从国外回来后一切都变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1 07:57 4

摘要:刘大妈的早餐摊是安宁镇最早开张的,天还没亮透,刚值完夜班的医院护士和准备上早班的工厂工人就已经在她的摊位前排起了队。她的摊位就摆在菜市场旁边的巷口,一个折叠桌,两个塑料小板凳,一个看不出原来颜色的雨棚。雨棚角落里挂着一个开过光的小佛像,佛像下面贴着女儿从国外寄

刘大妈的早餐摊是安宁镇最早开张的,天还没亮透,刚值完夜班的医院护士和准备上早班的工厂工人就已经在她的摊位前排起了队。她的摊位就摆在菜市场旁边的巷口,一个折叠桌,两个塑料小板凳,一个看不出原来颜色的雨棚。雨棚角落里挂着一个开过光的小佛像,佛像下面贴着女儿从国外寄来的明信片,明信片边缘已经泛黄发卷,好像一张老人的嘴,无声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大妈,来两个肉包子,一杯豆浆。” “好嘞,稍等。”刘大妈利索地用筷子夹起两个肉包放进塑料袋里,然后往一次性杯子里倒满豆浆,顺手塞进一根吸管,“一共七块。”

刘大妈做的肉包子是安宁镇有名的,皮薄馅多,咬一口,肉汁就顺着嘴角往下流。不知道哪儿传出来的谣言说她包子里放了什么”秘方”,但其实只是她早上四点就起来和面、剁肉馅,用的全是自家腌制的酱油和老姜。

这个摊子她已经摆了十五年,日日如此。女儿出国前,摊子就打理得好好的,女儿出国后,摊子还是这样,一成不变。唯一不同的是她的腰弯得更低了,眼角的皱纹更深了,衣服上的油渍更难洗干净了。

“来了来了!快收摊!”不知道谁喊了一声,刘大妈条件反射般地抄起家伙就往小推车上装。这是每天都要上演的一幕。城管李队长骑着电动车慢悠悠地转过街角,远远地就对着刘大妈喊:“老刘啊,今天又得罚你了啊!”

“李队长,我这就收,这就收,您行行好,再给我十分钟。”刘大妈赔着笑脸,顾客手里的包子还没吃完,豆浆还冒着热气。

李队长下了车,摘下墨镜,眯着眼睛看着刘大妈:“今天上头查岗,我得按规矩办事。你知道这里不让摆摊,我这次真得带你回去写份检讨。”

“李队长,我家里还有事,下午我一定去写检讨,行不?”刘大妈脸上挂着笑,眼里却闪着急切。

李队长无奈地摇摇头,掏出本子记下些什么,然后朝小推车努努嘴:“快收吧,别让我为难。”

刘大妈手忙脚乱地收拾着,她知道”检讨”是什么意思——罚款二百。对别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她这个靠卖早点为生的老太太来说,就是一整天的收入。

“大妈,你每天都这样被赶啊?”一个年轻姑娘站在旁边问。

“习惯了,十五年了,从女儿上高中开始,一直到她大学毕业出国,从来没停过。”刘大妈麻利地把最后一个蒸笼塞进小推车,抬头给了姑娘一个安慰的笑容,“没事,我跟李队长都熟,他也就是例行公事。”

姑娘摇摇头走了,留下刘大妈一个人推着小车往家走。这条路她走了无数次,每一块砖缝她都认识,哪里有坑她都记得绕过去。

刘大妈住在镇子最老的一栋筒子楼里,楼道里贴着褪色的春联,还有几年前就不亮了的声控灯。她住在三楼,楼梯扶手上系着一条晾衣绳,挂着几件洗得发白的内衣。

她推着小车艰难地爬上楼梯,车轮和台阶的每一次碰撞都会让她皱一下眉头。进门前,她看了一眼邻居家门口的鞋子——魏奶奶今天出门了,没人陪她说话了。刘大妈叹了口气,掏出钥匙开了门。

屋里弥漫着一股老旧家具和晒过太阳的被褥混合的气味。刘大妈习惯性地走到窗边,打开了收音机,听着里面播放的评书。这是她每天必做的事情,就像摆摊一样,雷打不动。

墙上挂着的日历停在去年七月,那是女儿上次打电话的日期。电话那头,女儿说她在国外工作稳定了,让母亲不要再辛苦卖早点,可以考虑去养老院颐养天年。刘大妈笑着说好,挂了电话后又默默地准备第二天的面粉和豆子。

桌上放着一个褪了色的相框,里面是女儿大学毕业的照片。照片里的女儿穿着学士服,笑得那么灿烂,刘大妈记得那天她卖完早点特意换了一身干净衣服去参加毕业典礼,远远地站在人群后面,看着台上领证书的女儿,骄傲得想哭。

她从抽屉里取出今天的”检讨费”——两百块钱,整整齐齐地放在一个信封里。然后她又开始和面,准备明天的包子。指尖上的面粉和她花白的头发混在一起,分不清哪个更苍老。

门铃突然响了,刘大妈愣了一下,她很少有访客。“谁啊?”她边问边走去开门。

门外站着李队长,身后还跟着一个穿着时髦的年轻女子。

“大妈,有人找您。”李队长笑着说,神情有些古怪。

刘大妈看着那个年轻女子,一时没认出来,直到对方喊了一声:“妈!”

刘大妈愣住了,眼泪不受控制地涌出来:“小兰?真的是你?”

女儿林小兰冲进门紧紧抱住她:“妈,我回来了!”

刘大妈这才注意到女儿后面还站着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手里提着几个大箱子。

“妈,这是我丈夫,叫他小李就行。我们结婚三年了,这次特意回来看您。”小兰笑着介绍道。

那天晚上,刘大妈做了一大桌子菜,有些咸了,有些糊了,但女儿和女婿吃得津津有味。饭桌上,女儿讲述了她在国外的生活,怎么认识了现在的丈夫,怎么创业开了自己的公司。

“妈,我这次回来是想接您去美国住。”小兰握着母亲粗糙的手说,“我们在那边买了房子,很大,有个花园,您可以在那里种菜。”

刘大妈摇摇头:“我这把年纪了,去不了那么远的地方。再说了,我这不是还有摊子要摆吗?”

小兰皱起眉头:“妈,您都六十多了,还天天四点起来摆摊,每天还被城管追着跑,多辛苦啊!您就跟我们走吧。”

刘大妈没回答,只是笑着给女婿夹菜:“多吃点,这鱼可新鲜了,今天刚从老张那买的。”

小兰和丈夫对视一眼,没再说什么。

第二天一早,刘大妈照常起床准备摆摊。她轻手轻脚地,生怕吵醒还在睡觉的女儿和女婿。却发现客厅的灯亮着,小兰和她丈夫已经起来了,正在收拾东西。

“妈,我跟您一起去摆摊。”小兰说。

刘大妈吃了一惊:“这么早,你们不累啊?”

“不累,我想看看您这些年是怎么生活的。”小兰笑着说。

于是,三个人一起推着小车去了刘大妈常摆的地方。天还没亮,街上静悄悄的,只有远处的狗叫声和偶尔经过的电动车的嗡嗡声。

到了地方,刘大妈熟练地架起摊子,女婿帮着打下手,小兰则站在一旁看着。不一会儿,第一批顾客来了,都是些熟面孔。

“哎呦,刘大妈,今天带帮手啦?” “这是你闺女吧?真标致!” “刘大妈的包子还是这么香啊!”

刘大妈笑得合不拢嘴,一边招呼顾客一边向大家介绍:“这是我女儿,从美国回来的,这是我女婿,美国人!”

顾客们好奇地打量着这对年轻夫妇,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女婿虽然听不懂中文,但也跟着笑,不时用蹩脚的中文说:“你好,很高兴认识你。”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就在这时,熟悉的电动车声响起,李队长又来了。刘大妈脸上的笑容僵住了,她条件反射地开始收拾东西。

“妈,别收,我来处理。”小兰拦住了母亲,走向正停车的李队长。

刘大妈紧张地看着女儿和李队长交谈,心里直打鼓。过了一会儿,小兰回来了,脸上带着胜利的笑容。

“李队长说今天可以不用收摊,他去巡查别的地方了。”小兰得意地说。

刘大妈半信半疑:“真的假的?他每天都要我写检讨的。”

“我跟他谈好了,从明天开始您可以在指定区域合法摆摊,不用再担心被赶了。”小兰神秘地笑着。

刘大妈还没反应过来,摊子前已经排起了长队。她只好埋头忙活起来,心里却一直想着女儿说的话。

那天的生意特别好,包子和豆浆很快就卖完了。回家的路上,刘大妈忍不住问女儿:“你真的和李队长谈妥了?我可以不用再写检讨了?”

小兰点点头:“嗯,我和镇政府谈了,他们同意在菜市场旁边划出一块区域作为早餐摊位区,您以后可以在那里合法经营了。”

“你什么时候去的镇政府?”刘大妈惊讶地问。

“昨天您睡觉后,我和小李去的。”小兰说,“其实我们提前两天就回来了,在镇上转了转,看到了您被赶的场景…”她的声音哽咽了。

刘大妈拍拍女儿的手:“傻孩子,妈没事。这些年不也这么过来了吗?”

“但您不该这么辛苦的!”小兰擦擦眼泪,“我每次给您寄钱,您都说不用,说自己过得很好。我都以为您真的不缺钱,直到前天亲眼看到…”

刘大妈笑了:“我确实过得很好啊,每天见着熟人,聊聊天,日子过得充实着呢。”

小兰摇摇头,没再说什么。

回到家后,女婿神秘兮兮地拿出一个文件夹:“妈妈,给您看个东西。”

刘大妈接过文件夹,里面是一份合同和一张银行卡。

“这是我们给您在镇上新建的商业街买的一个店铺,地点就在您平时摆摊的那条街上,已经装修好了。”小兰兴奋地说,“银行卡里有足够的启动资金,您可以把小摊升级成正规早餐店了!”

刘大妈愣住了,手里的文件像千斤重,她抬头看着女儿:“你们花了多少钱?”

“不多,妈,这是我应该做的。”小兰握住母亲的手,“您养我这么大,送我出国,自己却一直过着这么辛苦的生活。现在该我回报您了。”

来源:番茄聊八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