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篆刻一道,远溯东周,近追至明,秦玺汉印,明清印风,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然艺术需要传承经典,更需要创新发展。自宋代米芾始设印面、元代王冕自刻名印、明代文彭以石治印以来,文人治印和文人印风成为篆刻艺术的主流和精华所在。方寸天地呈现出丰富的世界,映射出当时篆刻家的精
篆刻一道,远溯东周,近追至明,秦玺汉印,明清印风,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然艺术需要传承经典,更需要创新发展。自宋代米芾始设印面、元代王冕自刻名印、明代文彭以石治印以来,文人治印和文人印风成为篆刻艺术的主流和精华所在。方寸天地呈现出丰富的世界,映射出当时篆刻家的精神风貌与时代的审美需求。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需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追求,当历史的车轮转至当代,篆刻艺术同样也需要顺应时代需求、反映时代风貌,需要有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篆刻艺术的新风貌。在当下众多篆刻艺术家中,吴昌硕先生的再传弟子、扬州的刘方明先生就是勤习深研者,他独创的“山筋石脉篆刻法”可谓既有古意又有新风,是当代篆刻艺术大花园中一朵引人瞩目的奇葩。
“山筋石脉篆刻法”是刘方明先生在篆刻艺术道路上坚持不懈、勇猛精进探索近半个世纪的艺术结晶,无论技法还是视觉效果,都在传统篆刻艺术的基础上融入了新元素,开创了新风貌。总体来看,其运用“山筋石脉篆刻法”创作而成的作品具有生朱破白、凿蚀镂虚、筋脉意接、碎金聚散等特点。众所周知,篆刻艺术是朱白艺术,所谓“分朱布白”是也。“生朱破白”中的“生”和“破”源于刘方明先生对山石的感悟。他见龙虎山之石呈流线纹状,变化奇特,于是,在“印宗秦汉”的基础上用留刀、舞刀刻出白文线条中的朱迹,此是“生”;用冲刀、切刀刻出连接白文线条中的朱迹,敲击边角,此是“破”。“生”和“破”造成印面的白线与朱迹或增或减,从而产生了“山筋石脉”的效果,自然而融洽。当然,在选择刻印石材时,应剔除不适宜刻印者,以保证“山筋石脉”与印面文字相得益彰、浑然天成。
厚重
存吾心中
思齐
五砚斋
在刘方明先生以“山筋石脉篆刻法”所治之印中,“厚重”印应为代表之作。1983年,这枚“厚重”印在全国篆刻征稿评比中获得了优秀作品奖,受到篆刻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谢稚柳先生专门为其题词“金石之光,方明妙镌”,谢先生的夫人陈佩秋亦书“印坛新秀”以赠,刘方明先生的恩师张寒月先生更是以吴昌硕先生所治“苦铁”印赠之,以示嘉勉。1984年,军旅作家张兰生、丁益以刘方明先生为生活原型创作了《苦铁》剧本,上海电视台将之拍成电视剧,播出后赞誉无数,轰动一时。吴昌硕先生的曾孙吴越先生曾高度评价刘方明先生:“在昌硕先生的再传弟子之中,刘方明是一个佼佼者、一个优秀的代表。他发展了昌硕先生的艺术,使昌硕先生的艺术在这个新的时代有了新的面貌。”
舒天
敬天爱人
天地人和
凌空一凿
在艺术创作上,刘方明先生始终坚持吴昌硕先生诗书画印并举的艺术之路,于诗,已有《方明诗千首》问世出版;于书,无论真草隶篆还是满含金石味的“方明体”,都极具标识性;于画,他创作有“辫子”系列、“摩崖”系列、“金灯”系列、“古像洽今”系列,可见学养之深厚,作品耐读耐品,独具一格;于印,体现自然之趣的“山筋石脉篆刻法”无疑在当代篆刻艺术史上书写出华丽的一章。回望来时路,刘方明先生感慨道:“我把山筋石脉的自然之象融进篆刻艺术之中,其一,旨在承继发扬‘苦铁’精神;其二,这也是追寻乡贤‘八怪’诸家的创新求变之艺术精神的具体落实。从一定角度来看,‘山筋石脉篆刻法’又是人文精神与自然艺术融合的体现,看似随性,实则无一雷同,也是‘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一种展现。”
罡翁
徐伯生
二刚
刘方明先生独创的“山筋石脉篆刻法”,把山川之气象融进秦玺汉印,研探出生朱破白、凿蚀镂虚、筋脉意接、碎金聚散4大特点,8种构成法,以及126方印作,令人耳目一新。
艺术创新贵在持之以恒,刘方明先生把历时45年自创的“山筋石脉篆刻法”编撰成书,并由出版社出版。这是刘方明先生对篆刻艺术发展的贡献,此书的问世也是其对篆刻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补白、一种提升,可谓独辟蹊径,风格自成。
“六十花甲从头越,不忘初心砥砺行”,对于艺术家来说,六十余岁正值创作的盛年,对于勤奋的刘方明先生来说,更是如此。祝愿刘方明先生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继续高歌猛进,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佳作。(本文作者: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第二届、三届理事,江苏省文联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南京印社第二届副社长刘云鹤)
艺术家简介:刘方明,1958年出生,字玄父,号亦园散人。江苏省华侨书画院副院长,扬州八怪研究会会长,安徽渐江国画院名誉院长,东南大学、扬州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书画国际大学终身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上海书画院、南京书画院特聘画师,中央美术学院姚鸣京教授“山水画语言研究”访问学者,海上画派吴昌硕再传弟子,江苏省第二届篆刻展评委,一级美术师。1983年,“山筋石脉篆刻法”代表作“厚重”印获全国篆刻征稿评比优秀作品奖。在书画创作中,刘方明直追传统本源,不断探索、创新、发展,由金石而书而画而诗。其独创有六:一、“山筋石脉篆刻法”;二、“辫子”系列;三、“摩崖”系列;四、“金灯”系列;五、原创性书法理念的传承;六、“古像洽今”系列。历时数十年,这六个创造无疑给刘方明的国画创作带来无穷活力,形成“拙朴中见俊逸、灵巧中寓豪迈”的艺术风格。多年来,共出版有研究扬州八怪著作及个人诗书画印作品专集40余部。2018年5月,《山筋石脉篆刻法》作品集出版。其先后在北京、合肥、上海、南京、湘潭等地举办个展13次。
来源:中国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