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某互联网大厂高管13岁女儿因不满一名“素人”(普通人)孕妇对某韩国明星的评价,出手对其“开盒”。引发全网关注之后,其父亲公开致歉。一时间,“开盒”话题再度成为热议焦点。
把人和社交账号看作一个“盒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并恶意公开他人姓名、账号、身份证号、住址、电话、单位等隐私信息,被称为“开盒”挂人。
近日,某互联网大厂高管13岁女儿因不满一名“素人”(普通人)孕妇对某韩国明星的评价,出手对其“开盒”。引发全网关注之后,其父亲公开致歉。一时间,“开盒”话题再度成为热议焦点。
一言不合就“开盒”,犹如一把利剑悬在每个人头顶。不论公众人物还是普通人,谁也无法预料,这把剑何时会落在自己头上。怎样遏制“按键伤人”,守护你我的信息安全和生活安宁?
一
因侵犯公民个人隐私、掀起网络暴力、突破法律底线,“开盒”挂人始终在监管打击之列。但一名13岁的女孩能够轻易“开盒”,表明“开盒”挂人的闹剧并未停止。值得警惕的是,“开盒”挂人已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趋势。
戾气“饭圈化”。不少“开盒”行为,都是畸形“饭圈”习气的延伸,是社会戾气的蔓延。此次13岁女孩“开盒”,就因追星引发。据报道,有受访者称自己被“开盒”,仅仅是喜欢的动漫角色配对不同,便遭遇对家粉丝大范围网暴。2023年,多位明星因发声反对虐猫,也被集体“开盒”,手机号、身份证、社保等信息在网络流传。对于不少作恶者来说,甚至不需什么冲突理由,喜欢的明星不同、对同学同事看不顺眼、爱玩的游戏不同、与网友一言不合等,均可能导致“开盒”。
人群低龄化。13岁女孩“开盒”风波发酵后,公众诧异于未成年人参与“使坏”。其实,“开盒”挂人早已呈现低龄化特点。2023年,某网站通报一起“人肉开盒”案例,违法者共计40余人,案涉18省市,即以未成年人为主。“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曾经集中整治针对未成年人的“开盒”挂人乱象。未成年人“开盒”挂人,与“饭圈”低龄化密不可分。有研究报告指出,我国未成年网民参加粉丝应援现象中,初中生群体是主要参与者,粉丝群体呈现低龄化趋势。
手段综合化。“开盒”挂人,最初来自诸如论坛、贴吧等一些匿名平台的角落。在发展演变中,逐渐呈现出成本低、产业化、链条长的特点;更与网络暴力交织,一些“开盒”挂人告别单一的个人信息公开曝光,逐步升级为“公开信息+网络暴力+线下骚扰”等的综合式暴力特征。“开盒”挂人升级,大范围传导社会戾气,增加了治理的难度。
二
“开盒”挂人带来的“魔盒”效应,危害极大。公民隐私信息被泄露,遭到污言秽语的谩骂,不仅身心承受压力,甚至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侵害个体身心。电话推销、营销骚扰让人苦不堪言。“开盒”挂人带来的烦恼与痛苦,可谓十倍百倍。随着姓名、身份证号、电话号码、工作单位和住址等信息曝光,被“开盒”者通常要面对的,不只是陌生人电话、短信的轮番轰炸,更可能在生活和工作中遭受骚扰。此次13岁女孩“开盒”,不仅曝光孕妇工作单位等敏感信息,还教唆其丈夫对孕妇实施家暴,严重影响孕妇的正常生活。该孕妇网友被迫注销了账号。密集的、排山倒海的、无形无向的压力,影响当事人的生活工作状态和身心健康权益,更可能导致心理焦虑、抑郁甚至发生极端事件。未成年人或主动施暴,或被动遭受“开盒”,也极不利于健康成长。
亵渎法律威严。互联网的开放性、匿名性特征,让作恶者天然拥有某种胆大妄为、法不责众的心理。在畸形“饭圈化”行动中,躲在手机和屏幕背后“开盒”的人,通过“开盒”享受某种快感。不顾法律后果、疯狂猖獗“开盒”,侵犯他人权益,引发的跟风模仿和“路径依赖”,更是亵渎法律威严。
破坏网络生态。“开盒”前后,通常伴随争吵不休的网络对骂,煽动彼此对立以及激烈的情绪撕裂。不少“开盒”,正是双方或多方对骂、对立、撕裂“效果不佳”,进而升级为“开盒”挂人。种种网暴言行,在网络疯狂传播,对网络生态造成严重破坏。
三
姓名、身份证号、电话号码、工作单位、住址、社保信息……如此具体且相对准确的个人敏感信息从何而来?谁在持续给不法“开盒”挂人行为供货?
信息泄露是源头。在一些电商和电诈骗子面前,人人似乎都是信息裸奔的“小透明”。这一边,逛电商平台、参与网络投票、下载软件、刷短视频等,往往都被要求授权个人信息;另一边,在网络上,只要愿意花钱,就能买到公民个人的户籍、婚史记录、身份证正反面、名下房产、银行卡流水、开房同住人员、学籍学历等等。这些数据从哪里泄露的、怎么流出的,有没有行业“内鬼”参与贩卖、倒卖信息,拷问各个软件、平台及行业的商业自律和数据安全防护能力。
“社工库”黑产是关键。据报道,黑色产业链上的海外“社工库”,是13岁女孩“开盒”的数据来源。令人惊恐的是,记者登录“社工库”,花300元就买到了同事的信息。2024年,2000余名网红遭“开盒”,杭州警方调查发现,嫌疑人同样是通过“社工库”非法获取个人信息。黑色产业链上的“社工库”,其资料的海量性、易得性、低成本,是“开盒”屡屡成功的关键所在。
维权成本高成阻碍。个人信息安全和生活安宁,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然而,“开盒”组织者和参与者往往无视法律。既有作恶者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也有被“开盒”者主动维权少、维权成本高的因素。对个人的伤害难以具体量化、取证难度大、成本高等,影响被“开盒”者主动维权,被“开盒”者只能寄希望于网络声浪尽快平息。
四
打击“开盒”挂人,一直在行动。“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中,北京、河南、贵州等地网信部门解散关闭1500余个提供挂人服务的话题、超话、贴吧,对存在突出问题的平台予以从重处罚,相关违法线索转给公安机关。多年以来,监管部门持续治理,为何“开盒”依旧猖獗?靠什么彻底遏制“盒冲动”,防止“盒扩散”?
盯紧重点,严防数据泄露。据报道,“社工库”数据,很多是通过非法方式获取的个人隐私。专家介绍,“内鬼”违规获取隐私数据、网络爬虫攻击、植入木马病毒等,是数据泄露的主要原因。物流、金融、电商等行业,则是数据流失泄露的重灾区。盯紧重点领域、关键行业、重要环节,防止数据继续泄露是当务之急,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顶格打击,强化执法协作。遏制“开盒”挂人,归根结底要靠法治。针对具体违法犯罪情形,公检法、网信等力量要依法依规及时介入,打击治理,提高不法主体的违法成本。对于一些有组织的、牟利性的“开盒”团伙,要从严从重处罚,顶格处理。诸如海外“社工库”等关键角色,由于牵涉不同国家和地区,需进一步探索强化执法合作协作机制。跨国打击电信诈骗执法协作的模式,可以借鉴。
尽心守门,网络平台有责。各类平台是个人信息数据的“守门员”,守护好数据、及时掐断“开盒”苗头和传播链路,十分重要。据报道,部分用户传播“开盒挂人”的短视频教程,一些用户组织恶意举报;还有商家提供有偿“代骂”服务。对此,网络平台应当承担起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利用好平台规则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安全识别技术,推进数据分级保护等工作,将“开盒挂人”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
提升素养,理智文明上网。“开盒”挂人不是网络游戏,不仅有违公德,严重者更涉嫌违法犯罪。不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不组织、不站队、不拱火、不主动参与针对他人的“开盒”挂人行为,是上网的底线。此外,还应强化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培养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开盒”给他人带来巨大的伤害,自身也要面临沉重的后果。治理“开盒”,需要防、惩、治等全链条发力;铲除“开盒”挂人,刻不容缓。
记者:李松林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