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盒挂人”引热议:法律如何惩治网络暴力与隐私侵犯?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1 10:20 3

摘要:近日,一起涉及未成年人的“开盒挂人”事件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该事件中,一名未成年人因对某明星评论不满,参与了对一位孕妇的“开盒”,造谣、曝光其工作单位,并对其丈夫发送辱骂信息。此类“开盒挂人”行为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了难以愈合的伤害,还触犯了多项法律法规。

近日,一起涉及未成年人的“开盒挂人”事件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该事件中,一名未成年人因对某明星评论不满,参与了对一位孕妇的“开盒”,造谣、曝光其工作单位,并对其丈夫发送辱骂信息。此类“开盒挂人”行为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了难以愈合的伤害,还触犯了多项法律法规。

央视新闻微博话题截图

什么是开盒挂人? 简而言之在网络上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恶意公开他人隐私,包括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社交账号、银行流水、照片视频等,煽动网民对被“开盒”的人进行肆无忌惮的攻击和谩骂。这种新型的网络暴力行为给受害者带来了难以愈合的伤害,不仅在网络上,还会延续至现实生活中,给受害者造成更直接的伤害。

部分网上评论

那么,“开盒挂人”行为究竟涉及哪些法律责任?法律如何惩治网络暴力与隐私侵犯?我们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与名誉?

陕西网@编辑部为此采访了北京德恒(西咸新区)律师事务所延静律师,从专业法律角度进行解析。

从民事角度来看,《民法典》明确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擅自公开他人私密信息(如住址、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等)构成对隐私权的侵害,非法处理他人个人信息需承担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若公开信息伴随侮辱、诽谤内容,还可能侵害他人名誉权,受害者有权要求施暴人赔礼道歉、恢复名誉等。

在行政责任方面,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偷窥、散布他人隐私可处5-10日拘留,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此外,网络平台若未及时删除侵权信息或未配合调查,依据《网络安全法》第47条,可能被责令改正、罚款,甚至暂停业务。延静律师表示,网络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必须切实履行监管责任。

在刑事责任方面,“开盒挂人”行为若情节严重,将构成犯罪。根据《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者,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特别严重者,可处3-7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若开盒行为引发网络暴力或社会秩序混乱,还可能被认定为寻衅滋事罪;若通过公开隐私信息贬损他人人格,造成严重后果的,则可能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

此外,《个人信息保护法》和《网络安全法》也对“开盒挂人”行为进行了规制。《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个人信息处理需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非法收集、使用、提供他人信息可被处以罚款,并纳入信用惩戒。《网络安全法》则禁止非法获取、出售个人信息,违者可对个人处违法所得1-10倍罚款,无违法所得者处100万元以下罚款。

面对“开盒挂人”这一网络暴力行为,延静律师提出了“三个及时”建议: 一是及时取证与维权,受害者将相关内容的发布时间、发布人账号、相关评论内容等拍摄下来,固定证据;二是及时向相关平台投诉,要求删除侵权内容,并对账号进行封禁等处罚。三是及时报警,整理相关材料,向公安机关求助。

数字时代,隐私保护不能依靠一次次“开盒”引发舆论沸腾,进行间接性治理,而需要建立长效、稳定的治理体系。

律师提醒广大网民,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任何网络暴力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作为公众,我们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和保护他人隐私。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网络平台也应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