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巨轮起锚,冲破了过往的条条框框。彼时,全国各地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如雨后春笋,成为时代的大趋势。江南钢厂(真实厂名隐去)抓住机遇,以废旧钢铁的价格,从西欧某国引进了一套被替换下来的炼钢设备。随设备而来的,还有设备管理工程师兼职工培训
▓ 张长宁
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巨轮起锚,冲破了过往的条条框框。彼时,全国各地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如雨后春笋,成为时代的大趋势。江南钢厂(真实厂名隐去)抓住机遇,以废旧钢铁的价格,从西欧某国引进了一套被替换下来的炼钢设备。随设备而来的,还有设备管理工程师兼职工培训教师冯·迪克利斯(化名)。
冯·迪克利斯正值壮年,身材魁梧,金发蓝眼,英俊潇洒。他在该国还是一位拳坛新秀,在一场备受瞩目的业余拳击比赛中斩获名次。
初到江南钢厂,工作中的冯·迪克利斯全身心投入,设备安装调试、员工培训,每个细节都严格把控。无论遇到多复杂的技术难题,或是员工提出的各种问题,他都能轻松应对,表现出很高的专业水准。然而下班后,因娱乐活动匮乏,精力充沛的他百无聊赖,便开办了一个免费拳击培训班。本想借此消遣并传播拳击文化,结果不曾想到事与愿违,出了岔子。
拳击是一项很有力量感的运动。因为训练强度过大,许多学员难以承受,而参加培训班有规定:3个月内不准退学。如此一来,不少身强力壮的炉前工、装卸工、翻砂工在高强度训练中或有不同程度受伤。尽管冯·迪克利斯为伤者疗伤并给予营养补助,可仍对企业正常生产造成了影响。
厂里大件车间机修工段的工段长黎大荣(化名),见手下七八名参加拳击培训的组员因体力透支,上班时无精打采,还有人在与洋教练对练时受伤而无法工作,心中有气,正好洋教练放出口风想找一个陪练,黎大荣决心会一会这个西洋拳击手。
黎大荣当时40多岁,长相平凡,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个深藏不露的练家子。
这里要插叙一段他的过往:1935年,黎大荣出生在南京门西的一个银行职员家庭。抗战胜利后的次年,民国政府还都南京,11岁的他跟随父母从重庆辗转回到南京。八年抗战期间的颠沛流离让他身体孱弱,瘦骨嶙峋。父亲见他体弱多病,便将他送到邻县的禅宗寺庙,托付给一位身怀绝技的护院武僧习武强身。
寺庙院里有一座7级楼阁式砖塔,高14.8米,十分坚固。从黎大荣到寺庙的第二天起,无论刮风下雨,他都要“抱猪”练体能。每日三餐后,他就抱起寺庙附近农人养的小猪仔,然后往高塔上爬。小猪逐渐长成大猪,他也未曾放弃,起初是抱,后来改为扛,力气日益增大。1年多后,12岁的他虽个头没长多少,却已能扛着百来斤重的肥猪爬上高塔,令大和尚大为感动,答应让他与师兄弟们早晚一同练习拳脚,并将武功秘笈传授给他。此后,黎大荣日夜苦练,武艺愈发高强。
1953年,市里一个建筑联社招工。18岁的黎大荣为展示自己的神力,两边腋窝各夹4根脚手架长竹棍,稳稳当当地一口气走完393级石阶,登上了紫金山孙中山寝陵,令在场众人惊叹不已,他也因此成为修缮纪念馆工程建筑队的小领班。后来,这家企业并入江南钢厂,黎大荣便成了钢厂的一员。
再说冯·迪克利斯想找个陪练的消息在厂里传开后,黎大荣主动找上门。冯·迪克利斯见他身材中等,并不强壮,脸上流露出轻蔑之色。通过翻译以黎大荣体格不够强壮为由,想将他打发走,言语间自然不是很客气。
黎大荣不服气,当场展示实力。他两边腋下各夹一个100斤重的氧气罐,在冯·迪克利斯面前,如一阵风般朝着身旁6层楼的厂房跑去。只见他脚步稳健,来回跑了3趟,面不改色,气不喘。这一幕让冯·迪克利斯大为震惊,眼神中的轻蔑瞬间转为惊讶。
冯·迪克利斯上下打量着黎大荣,通过翻译说道:“你还挺有力气啊!你真的觉得能跟我比试比试吗?”话语中仍带着怀疑与挑衅。
黎大荣抬起头,眼神坚定地回应:“我身材是没有你高大,可我有信心跟你比比!”
冯·迪克利斯冷笑一声:“哼,既然你这么自信,行,咱们不戴拳套,先过过招,我倒要看看你有多大本事。”说罢,嘴角上扬,满脸不屑。
话音刚落,两人摆开架势。冯·迪克利斯率先出手,一记直拳迅猛地朝黎大荣的脸打去,黎大荣侧身一闪轻松躲开,紧接着化拳为掌,双臂如闪电般快速交错,使出“无影剪刀手”借力打力,指尖精准地刺向冯·迪克利斯的左臂穴位,瞬间卸去其手臂力量,使其胳膊脱臼。冯·迪克利斯“叽哩哇啦”一阵大喊:“你,你暗算我!”黎大荣则回应:“这是你自找的!”
“陪练招聘”最终不欢而散。
冯·迪克利斯自觉丢了面子,气冲冲地向厂方告状,称有人暗算他,还以告病回国、耽误设备安装调试相威胁,除非严厉处分在比拳时使出“阴招”的黎大荣。厂方十分重视,毕竟设备安装调试对钢厂发展至关重要,不能耽误,也不能任由冯·迪特利斯这般胡闹。于是厂领导赶忙出面调解,工会领导也找来双方协商公平解决矛盾。
在众人的劝说下,冯·迪克利斯有了台阶下,但脾气使然,他对黎大荣很不服气,通过翻译向黎大荣发起挑战:“既然如此,咱们来一场公平较量。为防止你再用手段卸掉我关节,咱们都戴拳击手套。不过,我也放宽点规则,允许用腿脚攻击对方面部和胸部。你敢不敢?”眼神中既有挑衅,又带着一丝谨慎。
黎大荣点头答应:“哪个怕哪个?我倒要瞧瞧你到底有多大能耐?”
厂工会要组织比武的消息传开后,工友们纷纷围聚过来,有的为黎大荣加油助威,有的好奇究竟谁能胜出。当然,工友们自然都盼着自家人赢。
比赛当天,工厂基建场地围满了职工。
“这黎师傅虽说力气大,可冯工程师在他们国内拳击比赛中是拿过名次的,这场比赛肯定精彩。”一个工友兴奋地说道。
“是啊,希望黎师傅能赢,让老外知道咱们厂里也有能人。”另一个工友附和道。
比赛伊始,冯·迪克利斯凭借身高力大的优势,一连串直拳如疾风骤雨般朝黎大荣打去。黎大荣身形灵活,左躲右闪,让他的拳头纷纷落空。
冯·迪克利斯攻击愈发猛烈,黎大荣抵挡一阵后假装露出破绽,往后仰身。冯·迪克利斯以为机会来了,注意力全集中在黎大荣上半身。就在这时,黎大荣两条后撤的腿猛然发力,如闪电般踢出“鸳鸯腿”,一腿虚晃吸引对方注意力,另一腿则以雷霆万钧之势扫向冯·迪克利斯的下巴,紧接着身体顺势后仰,双腿如狡兔蹬鹰般使出“仰兔足蹬”,再次击中冯·迪克利斯的下巴,直接将他的下巴踢脱臼,冯·迪克利斯往后踉跄了好几步。
工友们见状,不由自主欢呼起来:“好样的,黎师傅!”“打得漂亮!”
冯·迪克利斯捂着下巴,一脸痛苦,不过眼神里多了几分敬佩。黎大荣走过去,帮他把下巴接上,冯·迪克利斯缓缓说道:“你赢了,我心服口服。真没想到,你功夫这么厉害!”
黎大荣走上前,伸手微笑着说:“从今天起,我也参加你办的培训班。你教工友们拳击运动,我支持,也想跟你请教拳法,但是训练强度不能太大,否则影响厂里正常生产。为了你尽兴,以后我就给你当陪练,做你的‘活靶’,如何?啥时候你能打败我,就算你出师了,咋样?”
冯·迪克利斯握住黎大荣的手,连连点头。
从那以后,每天下班后,工厂基建空地上都有一帮年轻人在那儿学西洋拳击,路过的人也总能看到黎师傅和他的洋伙伴在那儿切磋——黎师傅作陪练学习拳击,洋教练则学习中国功夫,两人有来有往,不亦乐乎。
日子一天天过去,黎大荣和冯·迪克利斯从最初的拳台对手,逐渐发展成跨越文化和国界的老友。
黎大荣凭借自己的坚韧和武艺,成为工友们心目中的英雄。而西洋拳手与中国练家子从对手变成师徒,再变成朋友的故事,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一段佳话。
编辑:孙 洁 插图:周 年
张长宁,1954年生于南京,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学历,分别在南京日报、新华传媒集团从事新闻采、编业务30年。
来源:彩色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