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合肥官宣跻身“双万城市”之列,GDP破万亿之际,人口亦超千万,真可谓风光无限。然而,一个颇为尴尬的事实是:这座享有“最牛风投城市”盛誉的地方,迄今为止竟没有一家年销售额达百亿的商场。隔壁南京的德基广场年入245亿,武汉武商MALL收获189亿,然合
2025年,合肥官宣跻身“双万城市”之列,GDP破万亿之际,人口亦超千万,真可谓风光无限。然而,一个颇为尴尬的事实是:这座享有“最牛风投城市”盛誉的地方,迄今为止竟没有一家年销售额达百亿的商场。隔壁南京的德基广场年入245亿,武汉武商MALL收获189亿,然合肥银泰中心仅57亿,真可谓“独木难支”。晋升双万城市的合肥为何其商业却为何“拖后腿”?
核心矛盾:人口红利≠商业爆发合肥的消费潜力看似庞大:2024年社消零总额5494亿,人均消费力超重庆、成都。但商业体表现却“高开低走”——72家商场总营业面积近450万㎡,单店最高销售额仅57亿,不及南京德基的零头。
反差根源之一:消费外流现象颇为严重。不说南京德基广场停车场终年满是“皖A”车牌,南京街头也是经常都是皖A的车牌,皖字开头的就更多了。合肥商务局坦言:“我们的零售增速仅3.7%,传统商超闭店潮加剧”。
反差根源2:商业业态“青黄不接”
高端缺位:合肥仅银泰中心一家重奢商场,二期
开业后LV、PRADA独木难支,而南京德基一年引进547家首店,高化品牌矩阵碾压。
中端同质:万象城、包河天街扎堆开业,但品牌重复率高,年轻人吐槽“逛完一家等于逛完所有”。
创新乏力:宠物友好、二次元主题等新场景稀缺,网友调侃:“合肥商场只有打折时上热搜”。
瑶海非标万象天地
反差根源3:理性消费“封印”购买力
合肥人消费观被贴上“超理性”标签:热衷性价比,对网红经济冷淡。之心城凭借学生客流稳坐人气王,但客单价偏低;滨湖方圆荟靠“家庭刚需”引流,奢侈品区门可罗雀。商超从业者坦言:“合肥人宁愿攒钱买房,也不愿为品牌溢价买单”
经开山姆
破局之路:产业与商业如何共振?
合肥的产业基因或许藏着答案:
科创反哺消费:借鉴深圳万象天地“科技+商业”模式,利用科大讯飞、京东方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景。
首店经济的突围之战中,2024年合肥引进221家首店。然而,与南京引进的547家相比,合肥仍存在差距。专家建议:“用产业招商的狠劲抓商业品牌”。
错位竞争:山姆、盒马即将开业,倘若能够联动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本土产业构建“科技会员店”,或许将成为差异化竞争的杀手锏。
结语(个人观点):
合肥商业的尴尬,本质是“产业巨人”与“消费少年”的成长时差。当万亿GDP夯实了钱包厚度,千万人口孕育了多元需求,商业升级已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战。或许正如网友所言:“给合肥一点时间,它可是连京东方都能赌赢的城市。”
来源:望月之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