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片废墟上,一个男人的身影在硝烟未散的空气中穿行。他的脸上布满风霜,脚下踩着的是震后松动的土地,眼中映着的是无数等待救援的眼神。他是谁?他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他究竟做了什么?
在一片废墟上,一个男人的身影在硝烟未散的空气中穿行。他的脸上布满风霜,脚下踩着的是震后松动的土地,眼中映着的是无数等待救援的眼神。他是谁?他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他究竟做了什么?
他叫范晓光,生于1945年,父亲是开国上将王平,母亲是革命宣传工作者范景新。为了在动荡的年代保护这个家族的血脉,他随母姓,名字里带着父母的期望——希望战争的阴霾过去,光明降临人间。他从小听着父亲讲长征的故事,听着那些在雪山、草地、枪林弹雨里浴血奋战的英雄传奇。那时他还不懂,只是觉得那些故事比课本里的文章更有意思,直到他在成年后,也成为了故事里的主人公。
1964年,他考入南京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成为了一名军校生。在那里,他训练刻苦,成为一名精准的炮兵射手,被称为“神炮手”。然而,历史从不缺少戏剧性,在特殊的年代里,他的父亲遭受冲击,他也被牵连,一度远离军旅。可当风暴过去,他并没有选择远离,而是重新投入军营,继续从事火箭炮等现代化装备的研究工作。
他的努力并没有被埋没,2003年,他成为成都军区副司令员,2005年晋升中将军衔。也许有些人会觉得,这是命运对他家族的一种补偿,但只有他自己清楚,真正让他站在这里的,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命运不会亏欠任何人,它只会让你用自己的方式,去书写属于你的篇章。
2008年5月12日,这一天,四川的汶川大地震震惊了整个中国,也震惊了世界。瞬间,房屋倒塌,山体滑坡,无数生命被埋在废墟之下,等待着救援。在地震发生后的第四个小时,范晓光已经出现在了灾区。
地震是残酷的,救援的时间是有限的。他站在直升机的舱门口,看着下面的断壁残垣,心里清楚,仅凭手头的几千名解放军战士,远远不够。这时,他做了一个决定——全省民兵总动员。短短两天内,十万民兵预备役赶赴灾区,形成了一支钢铁般的救援力量。
人们常说,军人是战争的机器,可在灾难面前,军人是人民的依靠。范晓光知道,这场战斗比任何战争都更严峻。对手不是敌人,而是无情的大自然。他每天都乘坐直升机奔波在北川、汶川、绵竹等十几个灾区之间,身上的军装常常沾满尘土,眼里的血丝越来越重。可是他没有停下,他知道,自己每快一步,就可能多救出一条命。
然而,救援不仅仅是力量的比拼,更是智慧的较量。汶川地震中,唐家山堰塞湖成为了悬在人们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泥石流堵塞了河道,形成巨大的湖泊,水位不断上涨,如果溃坝,百万人的生命将被洪水吞噬。范晓光亲自指挥,带着水利专家和工程兵制定方案:用直升机投放大型机械,挖掘泄洪槽,让水缓缓排出。
事情没有想象中顺利,工程刚开始,就遇到了意外。一些国内外的记者不顾警戒线,闯入核心区域拍摄,甚至占用了紧急救援直升机的资源。范晓光看到两架原本应该用于运送伤员的直升机,因为载满了记者和摄像设备,迟迟无法起飞,他怒不可遏:“人命关天,还在搞形式主义!谁再敢放记者上飞机,就把他扔进水里!”
这句话很快传遍灾区,原本混乱的抢险现场恢复了秩序。三天后,泄洪槽成功打通,险情解除。媒体后来问起此事时,范晓光只淡淡地说:“当时太着急了,随口说的气话,希望记者同志们不要介意。”
救援仍在继续,他始终坚守在前线。直到最后一批被困群众被转移后,他才坐在指挥部的帐篷里,闭上眼睛,仿佛这一刻才真正放松下来。
有人说,他的身影,是汶川地震救援中最让人安心的存在。可他自己知道,真正的英雄不是他,而是那些用血肉之躯扛起灾难的人,是每一位奋战在废墟里的救援者。
范晓光没有像父亲那样,参加过战火纷飞的长征。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他带领军队,书写了另一种长征。
当时间过去,人们或许会淡忘一些事情,但当有人回忆起那场灾难,回忆起那个站在直升机舱门口、嗓音沙哑却仍在下达命令的身影,他们还会记得,他曾说过:“军人的职责,不只是战场上的冲锋陷阵,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我们也要第一个站出来。”
来源:温柔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