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说河博没有存在感的?告诉我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1 11:30 4

摘要:▲ 2025年初,“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广告语,赫然出现在香港维多利亚港。晚上乘高铁从香港西九龙出发,睡一觉隔天一早就到石家庄。谁说周末到河北没可能呢。

▲ 河北博物院主楼是廊柱式建筑,看上去庄严大气。它有南北两个馆区,南区是新馆,北区是老馆,两个馆区之间相通。 摄影/徐畅宇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 ” ,当这句邀约掠过耳畔,太行山麓的风已裹挟着燕赵大地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么近是多近?假使 开车从京津出发,半天时间能到河北任一地点。现在交通这么发达,无论在哪儿,到河北总是很便利。

那么美是有多美? 那可就有的唠了。

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谈到河北,多数人脑海中都只有一个模糊印象。但实际上, 河北的精彩之处,绝对出乎你的想象

▲ 2025年初,“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广告语,赫然出现在香港维多利亚港。晚上乘高铁从香港西九龙出发,睡一觉隔天一早就到石家庄。谁说周末到河北没可能呢。 从 自然资源 上看, 河北是全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 ,种类齐全的地形地貌和温和宜人的气候,造就了这里独特的自然风光。

历史源流 上看,从战国时期的燕国、赵国、古中山国,到西汉的诸侯国中山国……不同文化在这里积淀、传承,留下数不清的宝藏。 这里有 中国最完整的汉墓群 , 金缕玉衣、错金博山炉、长信宫灯等闻名于世的国宝级文物;这里 有 北朝最具代表性的白石造像 最精美的贵族墓壁画 ,还有比景德镇更早的 邢窑、定窑 …… 如今这些国宝静静陈列在河北博物院,向每一位来访者,诉说着精彩故事。

出土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金缕 玉衣

在河北

不知何时,民间流行一种说法:“秦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两汉文化看徐州。”作为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和许多王侯的封地,徐州确实有许多汉墓。 但从更大范围来说, 拥有最多、最完整的汉墓 省份 ,是河北。而 汉墓中最珍贵的金缕玉衣,也是最早在河北发现的

汉袭秦制,郡县区划日趋成熟,但分封诸侯并未废除。西汉自高祖至平帝十朝,先后分封诸侯王国63个,其中18个在河北地区。东汉,自光武帝到质帝的121年间,在河北封诸侯国39个,列侯、公侯、关内侯及县乡级的侯超过100个。

封了这么多诸侯国,各代王侯子孙数不胜数,河北多出汉墓也就不足为奇了。何况,河北的诸侯国子孙中,还出了平帝、桓帝、灵帝三位皇帝,而后妃故里是河北的就更多了,最有名的是文帝的皇后、景帝的生母——窦太后。

通体鎏金的长信宫灯位列河北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出土于刘胜墓。说到景帝和窦太后,中山靖王刘胜和王后窦绾该出场了。 作为景帝之子,武帝之兄,刘胜在河北中山国封地安享荣华富贵长达42年,生了120多个儿子,其中名气最大的就是蜀汉昭烈帝 刘备 了。刘胜和王妃窦绾去世后长眠了两千多年,无人知其陵墓所在。直到1968年5月的一天,北京军区某部工程兵在满城县一座叫陵山的山头施工,炸出了一个小洞,方揭开了一个绝世秘密。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发掘的保存最完整,几乎从未遭盗掘、 出土文物最为丰富的汉代王墓 ,而且还是一处 夫妇双墓 。与一般北方平原地区王陵竖穴封土的形式不同,刘胜夫妇以山为陵、墓室凿岩修筑——远远俯瞰,墓穴大门几乎就高悬在山头上。 ▲ 清理刘胜墓中室。 刘胜墓中,除了各种石室外,还分别修建了木结构瓦房和石板房,堪称一座 功能齐备、陈列豪华地下宫殿 。 除了华丽的陈设和棺椁,各类出土文物有1万多件。仅金银器、玉石器、铜器、铁器等精品便有4000多件——其中,这里有国内目前最早发现的玻璃器。刘胜、窦绾的两套完整 金缕玉衣,是全国考古工作中首次发现 ▲ 满城汉墓,位于河北满城县陵山之上,是西汉 中山国 第一代王刘胜及其妻窦绾 的墓葬。两墓依山岩开凿,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随葬品奢侈豪华,出土金、银、铜、玉、玻璃器等万余件,种类之丰富,制作之精美,世所罕见。绘图/付大伟 资料来源:卢兆萌著《发现满城汉墓》

古人认为,以金玉覆体能保护尸体不腐,到汉代有了成套的全覆盖、以金属丝连接玉片制成的“玉匣”(亦称玉柙,俗称玉衣),按死者级别分 金、银、铜、丝缕 。不过,到西汉时,这种规制并不严格,诸侯王也常常享用和皇帝一样的金缕玉衣。

但是,与死者希望不朽的愿望相反,金缕玉衣的使用,反加快了汉王们遗体的速朽和地宫的被毁。

王室厚葬之风,引来了盗贼。 西汉末年和东汉末年战乱时, 盗墓成风 。不过,古代盗墓贼对金缕玉衣多是只抽取金丝而弃玉片不顾。

到东汉末年,诸侯王墓未遭盗掘的其实就已所剩无几。除了民间盗贼,官绅豪强乃至王公贵族也参与,曹操设盗墓专业部队的传说早为人熟知,而江东的吴主孙权据说也曾盗掘长沙王吴芮的墓。这应是后来曹操提倡薄葬、曹丕下令禁止使用金缕玉衣的原因。 汉代之后,金缕玉衣几乎绝迹。从这个意义上说,河北博物院展厅将满城汉墓专题称为“大汉绝唱”,名副其实。也因此,从刘胜夫妇墓首次发现的这两件完整无缺的金缕玉衣尤其珍贵。 后来,全国范围内陆续发现金、银、铜、丝缕玉衣30件,但 最完好的4件金缕玉衣、铜缕玉衣,都出自河北 ▲ 刘胜墓葬中的玉衣用金丝将玉片编缀而成,为岫岩玉制作,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是我国最早出土的完整金缕玉衣。上图为金缕玉衣文物和其文创衍生品。 窦绾墓发现的另一件国宝级文物 长信宫灯 则表明了墓主与窦太后的关系。“长信宫”的字样说明它本来自窦太后寝宫,是太后赐给王孙媳妇的(注:窦绾虽也是河北河间人,但与窦太后并无亲戚关系)。 长信宫灯设计制作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衣袖像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防止空气污染……

北朝造像与壁画

古代河北人的艺术高峰

造像与壁画,是传统造型艺术中的大宗。在历史上,它们的问世多有宗教信仰色彩,但在相隔千年以后,俨然已成跨越宗教与世俗界限的艺术瑰宝。 今人谈起壁画,常常言必称汉唐,殊不知 北朝壁画艺术水平毫不逊色 ,只不过长期以来被淹没在历史深处。与邻省山西、河南相比,河北造像、壁画的精华更多出于地下,要么来自深埋的窖藏 ,要么是墓室的装饰。这些地下艺术品的每一次破土而出,都带给世人无尽惊叹。 金缕玉衣绝迹后,盗墓猖獗之风不减。1994年6月的一天,河北曲阳灵山镇西燕川村西坟山上的一座古墓被盗。 ▲ 王处直墓出土的彩绘浮雕《奉侍图》表现的是侍女们手捧日常生活用具服侍主人的场景,13位侍女个个丰颊秀眉,长裙曳地,帛巾绕肩。摄影/张慧 根据墓内遗存,专家认定其为唐末、五代时期的墓葬,墓主人叫 王处直 ,生前拜义武军(治所定州)节度使,为河北地区的重要 藩镇将领

河北博物院陈放有两件颇受欢迎的“镇馆之宝”——它们同出于王处直墓的汉白玉彩绘仕女人物浮雕,一是《 散乐图 》,一是《 奉侍图 》,生动描绘了十多个体态丰腴、裙装飘逸的女性,演奏器乐,拿着生活用具服侍主人的情景。王处直墓里的其他浮雕、壁画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其中两尊被盗的武士像,是2000年从美国追索回来的。

60多年前,河北曲阳修德寺窖藏的北魏至唐代石刻造像出土,掘开的地下窖口,仿佛突然打开了一个尘封千余年的艺术宝库。那是1953年10月19日,一位叫唐文狗的农民在曲阳县修德寺后挖菜窖时,掘出佛像30余件。 得到消息的文物部门开展抢救性发掘,出土北朝佛教人物造像2200余件。这成为今后60年内我国一次出土最多的佛教造像。 ▲ 北齐时,曲阳造像多出双树龛背屏式佛像,地方特色浓郁。北齐白石释迦牟尼佛说法像构思巧妙、纹饰繁缛,是北朝雕塑艺术的代表作(上左)。唐代胁侍菩萨像丰满圆润,虽无头断臂,但体态优美,给人雍容华贵、潇洒飘逸之感(上右)。 回望十六国、北朝时,佛教在河北地区颇为盛行, 让曲阳盛产的汉白玉有了用武之地 。在造像艺术基础上, 曲阳成为石雕重镇 ,其工艺传承至今未绝。 除一件北魏造像外,修德寺出土造像均用曲阳本地汉白玉精雕而成。河北博物院的“ 曲阳石雕”展厅 ,精华部分就是这批造像。走在展厅,你会被每尊佛陀、观音菩萨、思惟菩萨脸上的微笑所感染——不少造像的容貌,应是以当时供养人为原型来雕刻的,所以带着一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 于是,庄严、神圣的佛光,散发出世俗人性的光辉。展厅中央,两尊亭亭站立的胁侍菩萨像,更是姿态优美、衣饰轻盈,甚至每一处璎珞的细节都雕刻入微。

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修德寺的造像数量纪录保持了60年后,竟然被打破了!2012年3月,河北邺城考古队在临漳县邺城遗址东城墙外,发现了一处数量更多的造像窖藏,造像总数达到2800余件。

经过清理和修复, 邺城博物馆展出了这批东魏到北齐时期的造像。邺城为六朝古都,佛教最兴盛的时候,也是邺城这座城市最辉煌的一页——作为当时 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吸引着当时最好的工匠和艺术家。邺城与曲阳虽相隔数百公里,但造像风格是一脉相承,甚至有可能出自同一批工匠之手。

▲ 位于磁县湾漳村的 北齐 高洋墓早年曾被盗,许多陪葬品无存,但满墙壁画得以幸存, 墓中的仪仗队壁画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是出自当时一流画家的手笔。 绘图/付大伟 资料供图/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除了造像,曾为皇都的 邺城还有大量皇族贵族墓葬 。那些墙壁、墓顶的 精美壁画 ,把地下墓穴装饰成了五彩斑斓的艺术殿堂。 河北博物院专门开辟的“北朝壁画”展厅 ,别出心裁地 复原了墓室的场景 ,东魏茹茹公主墓、元墓,北齐开国皇帝高洋墓(即湾漳大墓)等出土的壁画精品和临摹品,把展厅装扮得别具艺术气息——这些来自地宫中的壁画,其精彩程度不亚于地上的任何一座美术馆! ▲ 公元542年,柔然首领阿那瓌将孙女嫁给东魏大丞相高欢的第九子高湛。不幸的是,茹茹公主13岁便夭折( “茹茹”是南北朝时柔然的别称 ),于是东魏天子下诏,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茹茹公主墓道西壁上绘制的白虎身长近4 米,四肢强壮有力,神态威武矫健。

河北「四大名窑 」

好几处早于瓷都 景德镇

今日国人说起中国瓷器之盛,多推南方瓷都景德镇所产之物,收藏市场上推崇的也多是明清官窑器。其实,精美绝伦、丰富多元中国名瓷名窑,远不止这些。 若将时间上溯至宋辽、隋唐,甚至更早的魏晋南北朝, 河北绝对是中国北方名窑最多的省份 北京尚未成为帝都时,河北却早已是京畿重地——河北平原南部的邺城,为多个朝代的建都之地;隋唐两都长安、洛阳跟河北的距离也很近;宋代,东京与河北平原一河之隔。 京畿地利,为瓷器生产提供了市场渠道 。 太行山东麓山前地带盛产烧瓷的原料——高岭土。于是,大批烧造瓷器的能工巧匠会聚河北,并形成了 邢窑、定窑、磁州窑、井陉(xíng)窑 ,是为 河北的“四大名窑” 。其中,邢窑在北朝、隋唐时期,盛产量多质高的白瓷,成为中国最早的大型制瓷中心。其时,瓷窑有“南青北白”之说——南方青瓷,当推浙江越窑为首; 北方白瓷,则以河北邢窑为盛 。 制瓷业达到全盛的宋代,当时最重要的 六大名窑中,出自河北的就有两个 ——定窑(始于唐,生于宋)和磁州窑(盛于宋金,直至元明)。后来名声鹊起的景德镇,其实是宋室南渡后,定窑工艺在南方的延续。河北 磁州窑 ,更是 在北方形成了规模浩大的瓷窑系 ,窑口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省。 ▲ 唐宋时期,河北系重要的瓷器产地,邢窑、定窑、磁州窑瓷器遍布国中,声名远播。上世纪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又在太行山山麓地区发现了河北第四名窑,并命名为“井陉窑”。 从隋唐开始创烧,中晚唐达到高峰的 井陉窑 ,是上世纪80年代末才在井陉县发现并被命名的,一时在考古界和陶瓷界引起强烈轰动。 在 井陉窑最早的发现者、已退休的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孟繁峰 看来,井陉瓷的美与其他瓷器并不一样,最能体现出独立个性的,是它的特色装饰。 孟繁峰说,在中晚唐时期,井陉窑就在造型与装饰等方面开辟了自己的天地,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装饰工艺:在乳白釉色的基础上追求变化,增添装饰图案和色彩。以“ 戳印填彩 ”独门技法为代表,井陉窑的装饰既兼诸窑长技,又有自己独创,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印、刻、划、篦划、剔、绘、贴塑、捏塑、雕镂、金绘等工艺无不毕具,还有朵花模、蝴蝶模、卧鹿模、奔牛模等 印模 ,纹饰线条流畅,刻画生动传神。 除了白瓷, 河北青瓷也不遑多让 。 如果不是专家介绍,我们很难想象:河北还有比“四大名窑”早上1500多年的青瓷!它就是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出土的原始青瓷。后来,北朝贵族墓群中发现的青瓷,则代表了唐三彩之前,中国北方瓷器烧造的最高水平。 ▲ 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 在河北博物院,还有一件罕见的青瓷—— 青釉仰覆莲花尊 ,它于1948年从衡水景县出土。这件装饰华丽、胎体细密、釉色匀称的大型器物,堪称 北方青瓷极品 。 到了宋代,北方影响力最大的民窑 磁州窑以“白地黑花”著称 , 生活化气息浓厚的瓷枕是它的独创 。其中,就有一件宋代“白釉黑彩孩儿鞠球纹枕”:枕面图案是一个穿花衣肥裤的童子在伸腿蹴鞠,他踢的皮球是由六边形和五边形的皮子组合缝制,这与现代足球造型无限接近。

▲ 宋磁州窑白釉黑彩孩儿鞠球纹枕。

此外,磁州窑瓷枕上还有不少诗文内容,像是 “ 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 牡丹初放安排谢,朋友才交准备别,人生一世半痴呆,如梦蝶,不觉日西斜 ”。 这些诗文,作用大抵与睡前读物类似, 字里行间,我们仿佛看见一千多年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阅读趣味、生活状态都变得生动起来…… 这个周末,让河北博物院成为你解读这片土地的时空罗盘,转身时,你会看见燕赵的月光正穿透历史云层,温柔地洒满你归途的衣襟。

来源:老夏看商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