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朝,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是一个充满矛盾与魅力的时代。它以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古代的黄金时期。然而,当我们将目光从士大夫的诗酒唱和、宫廷的繁华奢靡移开,投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时,就会发现,宋朝百姓的生活远非简单的“盛世”二字所能概括
宋朝,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是一个充满矛盾与魅力的时代。它以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古代的黄金时期。然而,当我们将目光从士大夫的诗酒唱和、宫廷的繁华奢靡移开,投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时,就会发现,宋朝百姓的生活远非简单的“盛世”二字所能概括。他们的生活,是在繁华与困窘之间徘徊,在希望与绝望中挣扎,在传统与变革里寻找生存的方向。
一、经济生活:繁荣背后的艰辛
(一)农业:土地与赋税的双重枷锁
在宋朝,农业依然是经济的基石,也是百姓生存的根本。然而,对于广大农民来说,土地问题却始终是心头之痛。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官僚、地主、富商们凭借着政治特权和经济实力,大肆兼并土地,使得大量自耕农沦为佃农。据史料记载,宋仁宗时期,全国土地的三分之二被官僚和地主占有,而这些佃农每年需向地主缴纳高达五成甚至七成的收成作为地租 ,生活极为困苦。
除了沉重的地租,宋朝农民还要承受名目繁多的赋税。两税法是宋朝的主要赋税制度,分为夏税和秋税,以征收实物为主,包括粮食、布帛等。但这仅仅是赋税的一部分,各种附加税更是层出不穷。“支移”让农民承担了额外的运输费用,若无法亲自运送赋税物资,就必须缴纳一笔不菲的脚钱。“折变”则更加苛刻,官府常常以各种理由将原本征收的实物折换成其他物品,在折算过程中,农民往往遭受巨大损失。例如,原本价值一贯的粮食,经过折变后,可能需要缴纳价值两三贯的其他物资。在北宋神宗时期,江南地区的农户赋税负担沉重,赋税占收入的比例高达60%以上 。一旦遭遇灾年,粮食歉收,农民们便只能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陷入绝境。
(二)手工业:技艺的传承与生存的挣扎
宋朝的手工业在技术和规模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纺织、制瓷、冶铁等行业蓬勃发展。然而,手工业者们的生活却并不轻松。
在官营作坊中,工匠们虽然有相对稳定的收入,但却要忍受严苛的工役制度。他们被强制征调,每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稍有懈怠便会受到惩罚。汴京官营作坊的工匠日薪约300文,看似不少,但考虑到当时的物价水平和工作环境,这点收入其实仅能勉强维持生计。而且,他们的人身自由也受到很大限制,不得随意离开作坊。
私营作坊的雇工情况则更为糟糕。以苏州的机户为例,雇工每日工钱仅150文,不仅如此,他们还需自备工具,承担生产过程中的部分成本。工作环境恶劣,安全缺乏保障,工伤事故频发。南宋的《夷坚志》记载,景德镇的窑工们长期在高温、粉尘的环境中工作,十人中有九人患有痨病 ,健康受到极大损害。而且,他们的工作稳定性极差,一旦市场需求减少,便可能面临失业的风险。
(三)商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宋朝商业的繁荣举世瞩目,城市中店铺林立,夜市繁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一部分人带来了机遇。然而,对于普通的小商小贩来说,商业活动同样充满了艰辛。
在城市中,商业活动受到官府的严格管制,需要缴纳各种商税。从商品的生产、运输到销售,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税收。而且,官府常常以各种名义对商人进行勒索,如“和买”“科索”等,商人的财产时常被强行征购,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此外,商业竞争也异常激烈,大商人凭借雄厚的资本和广泛的人脉,垄断市场,挤压小商贩的生存空间。临安城街头的小商贩们,每日起早贪黑,赚取的微薄利润还要应对各种风险,稍有不慎便可能血本无归。
二、社会生活:阶层的固化与流动的渴望
(一)科举制度:寒门子弟的希望之光
科举制度在宋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成为了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宋朝扩大了科举录取的规模,增加了录取名额,北宋年均录取进士约360人,南宋更是增至400人 。同时,为了保证科举的公平性,实行了“糊名法”和“誊录法”,防止考官徇私舞弊。
然而,科举之路对于寒门子弟来说,充满了艰辛。参加科举考试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他们不仅要购买书籍、聘请老师,还要承担赴考的路费和食宿费用。许多寒门士子为了筹集这些费用,不得不四处借贷,甚至变卖家产。而且,科举考试的竞争异常激烈,在总人口超1亿的宋朝,科举录取率不足0.004% ,能够脱颖而出的只是极少数人。范仲淹曾在醴泉寺“断齑画粥”苦读,最终考中进士,成为一代名臣,但像他这样成功的例子只是凤毛麟角。
(二)商业阶层的崛起与困境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朝的商业阶层逐渐崛起,一些富商巨贾积累了巨额财富。汴京的富商“孙赐绯”以贩卖香料起家,凭借雄厚的财力捐资修建汴京外城,获赐五品官服 ,成为商业阶层的代表人物。然而,商业阶层在宋朝的社会地位依然低下,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他们虽然拥有财富,但在政治上却缺乏话语权,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子女的婚姻也常常受到歧视。在社会观念中,商人依然被视为唯利是图的群体,难以获得与士农阶层同等的尊重。
(三)奴婢制度的黑暗面
宋朝虽然在社会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奴婢制度依然存在,成为社会的一大黑暗面。宋朝法律允许买卖奴婢,奴婢的价格根据年龄、性别、技能等因素有所不同,大致在10 - 50贯之间,约合人民币2000 - 10000元 。奴婢们没有人身自由和财产权,完全成为主人的私有财产,主人可以随意打骂、买卖甚至杀害他们。《宋刑统》规定:“诸奴婢有罪,其主不请官司而杀者,杖一百” ,这一规定实际上对主人的行为约束极为有限。南宋权臣张俊家中奴婢达1000余人,这些奴婢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还要忍受主人的欺压,生活毫无尊严可言。
三、精神生活:雅俗共赏下的信仰与迷茫
(一)市民文化的兴起与繁荣
宋朝城市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丰富多彩的市民文化。勾栏瓦舍成为市民们娱乐休闲的主要场所,这里汇聚了各种表演艺术,如说书、杂剧、皮影戏、杂技等。“说话人”讲述的《三国志平话》《武王伐纣》等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深受市民喜爱。杂剧则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杂技等多种元素,为市民们带来了欢乐和享受。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 ,每逢演出,观众云集,热闹非凡。
节庆活动也是市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元宵节时,汴京“灯火数十万盏”,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市民们纷纷走出家门,观赏花灯、猜灯谜、看表演,通宵达旦,谓之狂欢。然而,这种狂欢背后也隐藏着市民们的无奈和压力。为了庆祝节日,许多家庭不惜借钱买灯、购置节日用品,节日过后,往往陷入债务困境。
(二)宗教信仰的多元与影响
佛教和道教在宋朝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人们精神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思想深入人心,许多底层民众为了摆脱现世的苦难,求得来世的解脱,纷纷投身佛教,将大量的积蓄捐给寺院。南宋临安径山寺一次法会耗资百万贯,相当于3000户农民一年的赋税 ,寺院经济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道教同样受到宋朝统治者的推崇,道观遍布各地。道教的养生、修炼等思想也吸引了不少信徒。此外,民间还存在着各种迷信活动,如巫蛊、占卜、求签等。《夷坚志》记载,湖州农户因怀疑邻居施蛊,将其全家杀害,反映出迷信思想对百姓生活的严重影响。这些迷信活动不仅耗费了百姓的钱财,还常常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三)文化消费的矛盾与无奈
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文化消费成为宋朝社会的一个新现象。临安城的“嘌唱”艺人每场收费50文,相当于普通家庭半日的口粮 。虽然价格不菲,但市民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依然旺盛。然而,这种文化消费也存在着矛盾和无奈。一方面,市民们渴望通过文化娱乐来缓解生活的压力,丰富精神世界;另一方面,高昂的文化消费又让许多家庭难以承受。而且,文化消费的内容也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一些低俗、暴力的表演充斥其中,对社会风气产生了不良影响。
四、性别视角:女性在传统与变革中的艰难处境
(一)财产权的有限突破
在宋朝,女性的地位在某些方面有了一定的提升,其中最显著的体现就是财产继承权的变化。法律规定,未婚女性可以继承兄弟份额的一半财产,寡妇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继承亡夫的部分财产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女性的财产继承权往往受到家族势力的剥夺。苏轼任杭州知州时,曾判决一起寡妇继承权案,寡妇的财产被家族成员侵占,苏轼责令家族归还侵占财产,但这样的案例只是少数。在大多数情况下,女性在面对家族的压力时,往往无力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缠足陋习的开端与危害
北宋后期,缠足开始流行于士大夫阶层,并逐渐蔓延至民间。福州《三山志》记载,“小脚为美”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女性为了迎合这种审美标准,从小就开始缠足。缠足对女性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导致足部畸形,行动受限,“举步维艰,如在桎梏” 。而且,缠足不仅是对女性身体的摧残,更是对女性精神的束缚,它限制了女性的社会活动和发展空间,使女性进一步沦为男性的附属品。
(三)娼妓业的畸形繁荣与女性的悲惨命运
宋朝娼妓业呈现出畸形繁荣的景象,汴京的“李师师”等名妓身价万贯,成为文人雅士追捧的对象。然而,对于普通娼女来说,生活却充满了悲惨。临安官妓需“每日承应官府,不得自由”,她们不仅要出卖色相,还要忍受官府和客人的欺压。年老色衰后,她们往往失去生活来源,沦为乞丐。据《武林旧事》记载,南宋临安城有官妓2000余人,私妓逾万人,占城市人口的2% ,这些娼女大多是因为生活所迫,无奈之下才堕入风尘,她们的命运反映了宋朝女性在社会底层的悲惨遭遇。
五、历史对比:宋朝百姓生活的独特性与局限性
(一)与盛唐的对比
唐朝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盛世,与宋朝相比,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经济上,唐朝的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而宋朝的经济更加繁荣,GDP占全球的80%(安格斯·麦迪森数据) 。然而,在土地兼并方面,宋朝比唐朝更为严重,唐朝中期均田制崩溃前土地兼并率约为30%,而北宋中期已高达70% 。在社会流动方面,唐朝的科举制度虽然也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的通道,但录取规模相对较小,而宋朝扩大了科举录取规模,但录取率依然极低。在文化方面,唐朝文化开放包容,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宋朝文化则更加世俗化,市民文化繁荣,但文化的普及程度依然有限,文盲率超90% 。
(二)与明清的对比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与宋朝相比,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在经济上,明朝白银货币化缓解了农民的赋税压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但土地兼并现象依然严重。清朝摊丁入亩政策减轻了无地农民的负担,但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商业发展受到限制。在社会流动方面,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更加僵化,八股取士限制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而宋朝的科举制度虽然竞争激烈,但相对更加公平。在文化方面,明清时期的文化专制加强,思想受到禁锢,而宋朝文化相对自由,文学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六、结语:还原真实的宋朝百姓生活
宋朝老百姓的生活是一幅丰富多彩而又充满矛盾的画卷。在经济上,他们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中艰难求生;在社会层面,他们渴望通过科举和商业实现阶层流动,却又受到各种制度和观念的限制;在精神世界里,他们享受着市民文化的繁荣,却又被宗教迷信所困扰;从性别视角看,女性在传统与变革中面临着诸多困境。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百姓的生活既有独特的发展和进步,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通过对宋朝百姓生活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脉络和特点。它提醒我们,在评价一个时代时,不能仅仅关注其辉煌的成就,更要关注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真正的历史,是由无数平凡人的生活所构成的。同时,宋朝百姓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坚韧、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今天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和力量。
来源:与你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