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几何时,天涯论坛作为网络世界的一方热土,见证了无数思想的碰撞、故事的诞生。它不仅是《鬼吹灯》《明朝那些事儿》等知名小说的诞生摇篮,捧红了众多网络红人,还拥有注册用户超 1.3 亿、月覆盖用户超 2.5 亿的庞大流量,成为当之无愧的全球华人网上家园。然而,近年
数字宝藏的困境
曾几何时,天涯论坛作为网络世界的一方热土,见证了无数思想的碰撞、故事的诞生。它不仅是《鬼吹灯》《明朝那些事儿》等知名小说的诞生摇篮,捧红了众多网络红人,还拥有注册用户超 1.3 亿、月覆盖用户超 2.5 亿的庞大流量,成为当之无愧的全球华人网上家园。然而,近年来天涯社区频传经营不善,资金流动性困难,累计拖欠电信 IDC 费用,服务器被停,域名也被法院冻结。4 月 26 日,南都记者尝试登陆天涯社区官网及 App,发现均无法正常访问 ,曾经热闹非凡的论坛,如今陷入了无法访问的困境。
这并非个例,猫扑、西祠胡同、校内网(人人网)等承载着一代人青春记忆的互联网论坛,也陆续走向式微或关停。这些论坛的关闭,让大量珍贵的数字内容陷入未知的命运,无数用户分享的知识、情感故事、奇思妙想,都可能随着平台的消失而烟消云散,面临被永久尘封甚至丢失的风险。这些数字记忆,是我们在网络时代留下的珍贵足迹,它们的困境,也让我们不得不重视起数字遗产保护这一重要课题。
数字遗产:时代的珍贵印记
数字遗产,作为信息时代的独特产物,涵盖了人们在网络世界中创造、积累的各类数据和内容 。从个人的社交账号、博客文章、照片视频,到网络论坛的讨论记录、在线文档,再到虚拟货币、游戏装备等数字资产,都属于数字遗产的范畴。它们以数字形式存在,却承载着丰富的人类情感、知识和记忆 。
在文化传承方面,数字遗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古老的文化典籍、传统技艺的资料,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得以保存和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和学习。一些濒危的语言、民俗文化,也借助数字技术记录下来,为文化的延续提供了可能 。
数字遗产也是知识共享的宝库。在互联网上,无数专业人士分享的学术研究、技术经验,爱好者们交流的兴趣爱好知识,都成为了宝贵的知识资源。这些知识不仅为个人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帮助,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
数字遗产更是时代发展的生动记录。它们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热点,是研究社会变迁的重要依据。回顾早期互联网论坛的帖子,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对流行文化的讨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 。
保护数字遗产,我们共同的责任
数字遗产的保护,并非某一个体或群体的任务,而是需要国家、企业、个人以及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共同承担起这份责任 。
国家:完善立法,加强监管
在数字遗产保护的征程中,国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国在数字遗产立法方面虽有一定进展,但仍存在诸多不足 。2003 年,最高人民法院将著作权范围扩展到作品的数字化形式;2017 年,《民法总则》首次将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纳入民事权利中 。然而,这些规定多为原则性内容,对于数字遗产的具体范围、继承方式、归属认定等关键问题,缺乏明确细致的条文。
国家应加快推进数字遗产专门立法工作 。明确数字遗产的定义、范畴,涵盖社交账号、虚拟货币、数字作品等各类数字资产;规范继承程序,确定继承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遗产分配的原则和方式;明晰数字遗产的归属权,合理界定用户与平台之间的权益关系 。通过完善的法律体系,为数字遗产保护提供坚实的法律依据,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
加强对数字遗产保护的监管力度也不可或缺 。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网络平台的监督检查,确保平台遵守法律法规,妥善管理用户的数字遗产 。建立健全数字遗产侵权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受理和处理侵权纠纷,对侵权行为进行严厉惩处,维护数字遗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
国家还应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鼓励和引导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数字遗产保护技术研发,推动数字存储、加密、修复等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设立数字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重要数字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项目,为数字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
企业:创新担当,合规参与
企业作为数字平台的运营者和数字技术的开发者,在数字遗产保护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责任 。许多企业已经在数字遗产保护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取得了一些成功案例 。腾讯与北京市文物局联合发起 “数字中轴 —— 北京中轴线申遗项目”,利用数字孪生、云渲染、云游戏等数字技术,打造中轴线申遗官网和 “云上中轴” 小程序,全景呈现中轴线 700 多年历史沿革,为公众提供了参与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新途径 。
企业要积极进行技术创新 。利用先进的数字存储技术,确保数字遗产的长期安全保存;研发高效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技术,防止数据丢失;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数字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如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数字遗产的可信认证和安全流转 。
建立健全数字遗产管理机制也至关重要 。企业应制定明确的数字遗产处理规则,在用户协议中清晰界定数字遗产的继承、转让、保管等事宜;建立数字遗产存储库,对用户的数字遗产进行分类管理和妥善保存;提供便捷的数字遗产继承服务流程,协助继承人合法继承数字遗产 。
企业还需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充分认识到数字遗产对于用户和社会的重要价值,将数字遗产保护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积极参与数字遗产保护公益活动,推动数字遗产保护理念的普及和传播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为数字遗产保护贡献力量 。
个人:增强意识,合理规划
作为数字遗产的直接创造者和拥有者,个人的保护意识和行动对于数字遗产的传承至关重要 。曾有一位网友,父亲去世近十年,他常通过翻看父亲的微信聊天记录和朋友圈缅怀,可突然有一天父亲微信账号 “突然消失”,微信工作人员告知已被回收且无法找回 。这一事件深刻反映出个人数字遗产保护意识淡薄所带来的遗憾 。
个人要增强数字遗产保护意识 。认识到数字遗产不仅是个人在网络世界的财富和记忆,还具有重要的情感和文化价值 。了解数字遗产的相关知识和保护方法,关注数字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动态 。
做好数字资产的备份工作是关键 。定期将重要的数字文件、照片、视频等资料存储到外部存储设备或云端备份服务中,防止因设备故障、平台关闭等原因导致数据丢失 。可以使用移动硬盘、U 盘等物理存储设备,也可以选择可靠的云存储服务提供商,如百度网盘、腾讯微云等 。
立遗嘱明确数字遗产分配也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 。随着数字资产在个人财产中的比重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数字遗产纳入遗嘱范畴 。在遗嘱中详细说明自己希望如何处理数字遗产,指定继承人,并提供账号、密码等相关信息 。中华遗嘱库的数据显示,截至 2019 年 8 月底,90 后立遗嘱人数已达 236 人,其中虚拟财产包括支付宝、虚拟货币、游戏账号等成为他们遗嘱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立遗嘱,能够确保数字遗产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传承,避免因继承问题产生纠纷 。
社会:积极参与,营造氛围
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是数字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源泉 。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文化机构,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开展数字遗产的收集、整理和展示工作 。将珍贵的数字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存,并通过展览、讲座、线上展示等形式,向公众传播数字遗产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公众对数字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
媒体应加大对数字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 。通过新闻报道、专题节目、社交媒体等渠道,普及数字遗产保护知识,讲述数字遗产保护的故事和案例,引导公众关注数字遗产保护问题 。对数字遗产保护的先进典型进行宣传表彰,对破坏数字遗产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营造良好的数字遗产保护舆论氛围 。
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应积极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组织开展数字遗产保护学术研讨、技术交流、经验分享等活动,促进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制定数字遗产保护行业标准和规范,推动数字遗产保护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
携手共进,守护数字未来
数字遗产是我们在数字时代留下的宝贵财富,它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任,是知识共享的宝库,更是时代发展的生动记录 。然而,当前数字遗产正面临着诸多困境,论坛的关闭、数据的丢失,都让这些珍贵的数字记忆岌岌可危 。
保护数字遗产,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国家、企业、个人和社会各界都应积极行动起来,形成全方位的数字遗产保护体系 。国家要完善立法,加强监管,为数字遗产保护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企业要创新担当,合规参与,利用技术优势和管理机制,妥善保护用户的数字遗产;个人要增强意识,合理规划,做好数字资产的备份和传承安排;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保护氛围,共同推动数字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
让我们携手共进,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共同守护这些珍贵的数字记忆 。无论是备份一份重要的文件,还是关注数字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每一个小小的行动,都可能为数字遗产的未来增添一份希望 。因为,这些数字遗产不仅属于我们,更属于未来的世代 。它们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让这些数字记忆在未来的岁月中继续闪耀光芒,为人类的发展贡献力量 。
来源:一粒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