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是2025年3月15日,一年一度的央视315晚会如期而至。今年主题“共铸诚信 提振消费”直击食品安全、金融安全、隐私泄露等民生痛点,一口气曝光了42家企业。不少网友看完后直呼:“后背发凉!原来每天用的东西藏着这么多坑。”
今天是2025年3月15日,一年一度的央视315晚会如期而至。今年主题“共铸诚信 提振消费”直击食品安全、金融安全、隐私泄露等民生痛点,一口气曝光了42家企业。不少网友看完后直呼:“后背发凉!原来每天用的东西藏着这么多坑。”
从翻新卫生巾到“电子签高利贷”,从增重虾仁到偷隐私的“获客软件”,今年的曝光名单中既有老问题“换马甲重出江湖”,也有新技术催生的新套路。我们整理了最值得关注的几大案例,看看你或身边的人是否“中过招”。
卫生巾翻新:你以为的“品牌正品”可能是垃圾堆里捡的
晚会开场便揭露了梁山希希纸制品有限公司的“黑作坊”——他们将回收的废弃卫生巾漂白、压制、重新包装,冒充“未拆封新品”流入市场。有内部员工爆料:“这些原料是从垃圾站收的,有些还带着血迹和污渍,直接用漂白粉泡。”
更让人震惊的是,这些翻新卫生巾通过电商平台和社区团购渠道,销往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一位河北网友留言:“我妈图便宜买的10块钱一包的‘促销装’,用了之后皮肤过敏,现在才知道是假货!”
一次性内裤不灭菌:徒手包装的“贴身安全”
一次性内裤本是出差、旅行的“懒人福音”,但深圳欧诗罗兰、浪莎等6家企业被曝生产流程严重违规。记者暗访发现,工人不戴手套直接接触内裤,包装车间苍蝇乱飞,消毒环节形同虚设。有厂家甚至直言:“灭菌要加钱,客户不提我们就不做。”
网友@旅行达人小美 吐槽:“难怪上次穿了一次性内裤后私处瘙痒,去医院检查说是细菌感染!”专家提醒,未灭菌的一次性内裤可能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尤其是女性、老人和儿童使用后风险极高。
家电维修“刺客”:换个水龙头收费100元
“家里水管漏水,叫了啄木鸟家庭维修的师傅,结果只是拧了下阀门就收100块!”晚会曝光重庆啄木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套路维修”——上门前谎称“检测费30元”,到现场后以“配件费”“工时费”等名目加价,甚至故意损坏零件强制消费。
这种乱象并非个例。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家电维修相关企业超29万家,但近20%存在投诉记录。网友@装修老司机 总结:“现在找维修师傅比看病还难,不提前查攻略分分钟被宰。”
虾仁增重“黑科技”:100斤泡药变129斤
盐城海创源、湛江尚方舟等7家水产企业被曝用“保水剂”给虾仁增重。记者调查发现,这些企业将虾仁浸泡在含磷酸盐、焦磷酸钠的化学溶液中,使其吸水膨胀,100斤原料竟能加工出129斤成品。长期食用这类虾仁可能导致钙流失、肾结石。
一位餐饮店老板坦言:“市面上便宜的冻虾仁基本都是泡过药的,我们自己都不敢吃。”网友@海鲜爱好者 愤慨:“怪不得买的虾仁一炒就缩水,原来都是‘注水肉’的套路!”
电子签里的“高利贷”:放款人竟是“机器人”
人人信(天津科技)、借贷宝等3家平台利用“电子合同”玩起“砍头息”新花样。用户借款1万元,合同金额却显示1.3万元,其中3000元被强制扣除为“服务费”。更离谱的是,所谓的“出借人”竟是虚构的AI账号,一旦逾期还款,催收电话能打爆通讯录。
法律人士指出,这种套路本质仍是高利贷,但电子合同、虚拟放款人的设计让受害者维权困难。网友@负债者联盟 呼吁:“千万别碰这些平台!利息比滚雪球还可怕。”
偷隐私的“获客软件”:你的信息被卖了100次
辽宁云企智能、北京绘客科技等6家企业开发的“获客软件”成为隐私泄露元凶。这些软件伪装成“企业查询工具”,实则24小时爬取用户位置、通讯录、消费记录,甚至能通过手机麦克风偷听对话关键词。知情人士透露:“他们每天处理100亿条数据,一条个人信息转手卖3毛钱。”
网友@科技宅小明 分析:“现在很多APP要求麦克风权限,原来是在‘监听’生活!”专家建议,下载软件时务必关闭非必要权限,定期清理手机缓存。
被点名的企业如何回应?
晚会播出后,浪莎集团紧急发文致歉,承诺召回问题产品;啄木鸟维修宣布“全面整顿加盟商”;借贷宝则连夜下架相关业务。但更多企业选择沉默,部分被曝光公司的官网和客服电话已无法打开。
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已成立专项工作组,对涉事企业立案调查,“未来将建立‘消费黑名单’制度,严重违法者永久禁入市场”。
普通人如何避坑?记住这3招
警惕“低价陷阱”
“9.9元包邮的卫生巾”“19.9元10条的内裤”……价格明显低于成本的产品,大概率存在质量问题。网友总结:“便宜不一定没好货,但好货一定不便宜。”
留存证据,依法维权
消费时保留发票、聊天记录、产品包装,遇到纠纷可拨打12315或通过“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投诉。律师提醒:“即使被套路贷,也要保存电子合同和转账记录,这些都是维权关键证据。”
关注品牌口碑
天眼查、企查查等工具能快速查询企业行政处罚、法律诉讼记录。网友@避坑指南 建议:“买大件商品前先搜‘品牌名+投诉’,差评多的直接拉黑。”
今天是2025年3月15日,这场晚会不仅是一次曝光,更是一次警醒——在消费升级的时代,诚信不应成为稀缺品。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既要擦亮眼睛,也要敢于对无良商家说“不”。
我是你最爱的小编,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你遇到过哪些消费陷阱?看完晚会后,你还会继续购买被曝光品牌的产品吗?
来源:小李看世界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