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学校不教人生道理啊。作为学生的十几年人生里,背了不少书,记了很多公式,抱着很多疑惑,稀里糊涂地毕业了。直到踏入社会,发现学生卡过期了,心中终于蹦出一个悲凉的问题:
过好一生需要多少道理?大概需要,下完一场大雨后,夜空里的星星那么多吧。
但学校不教人生道理啊。作为学生的十几年人生里,背了不少书,记了很多公式,抱着很多疑惑,稀里糊涂地毕业了。直到踏入社会,发现学生卡过期了,心中终于蹦出一个悲凉的问题:
“以后的路这么长,没有了学生折扣我该怎么活下去?”
今天是教师节,借这个具有教育意义的节日,我们收集了一批读者发来的问题,经过编辑后,匹配了相应的答案。这些答案出自看理想主讲人、嘉宾和编辑们在节目,或是其他场合、媒介中说过的话,并非他们真实的回答。
我们希望做一场不保证有用,但应该还蛮有趣的“假对答”。正所谓“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说不定,就能从这些不被预设的回答里获得解题灵感呢?
我们不妄图教你做人,只是希望帮你做人。
那么,祝你做人快乐,这位装成大人却像小朋友的朋友
《麦兜故事》
Q:如何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儿?如何成为有趣的人?
A:关于这个,什么都干过一点的马家辉说:“专注一点吧,因为一辈子其实比你想象得短。这世界上的确有好多东西很好玩,太多可以体验的,可是真的值得吗?你有某方面的才能,某方面的性格,那不如就专注把它发挥出来,以后人家就要用那个点来记得你。”
——出自对谈《马家辉x梁文道:生命总是这样,悲喜纠缠》
Q:为什么越来越难觉得开心了?就算是降低了期望或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A:分享一个看理想知名声优段志强老师的大开心事件,或许会有所启发。
“今天吃到了一颗很甜的橘子,突然觉得自己命特别好。”
——出自段志强微博@前朝树
Q:我们最终都将走向死亡,那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A:哲学教授周濂在一次采访中回忆到:“小时候嘴馋,总是喜欢在外婆家的厨房里盘桓,我很小就注意到餐桌边上放了一个巨长的物件,上面盖了一块布,直到后来才知道,那是外婆提前给自己置办好的棺材。
对于中国人而言,生和死就在一线之间。死亡如此切近,它就摆放在身边,但我们可以用一块布就把它给遮住了,布的外面是烟熏火燎、热气腾腾的世俗生活。中国人就是可以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种神奇的平衡。”
——出自《周濂:去做那些看似微小,却给你带来生活实感的事》
Q:怎么抑制自己杂七杂八的想法?
A:年轻时写过网文,开过奶茶店、馄饨店,但主业是研究历史的段志强语重心长地说过,“人要意识到自己的有 限 性”。
《我的事说来话长》
Q:失败有时让我们更强大,有时直接把我们击溃,我们到底该怎么面对失败?
A:无论如何,寒冷的日子总是意味着寒冷的“正在过去”。我们生活在四季的正常运行之中——这寒冷并不是晴天霹雳,不是莫名天灾,不是不知尽头的黑暗。它是这个行星的命运,是万物已然接受的规则。
——出自《冬牧场》李娟
Q:为什么上帝和魔鬼之间的斗争不能自己之间解决了而要继续牵扯到人类?
A:确实没想到会收到这种超纲题目,于是我们紧急联系了在宗教方面颇有研究的看理想专栏作者李厚辰来解答。在午夜0点56分,
“因为上帝和魔鬼的争斗本就在人的意识与观念中,而不在人的视觉和听觉。这并不是完全否定神魔的存在,而是说存在之物并不‘眼见为实’,而是在我们共有的观念中,依靠我们的交往和共识存在。
因此不仅神魔,命运,天道都并不‘自为’的运转,被我们用视觉和听觉感受为外部的对象,这些都依赖着人的理解。
因此神魔如果争斗,也就是争斗在人的交往和共识的形成中,斗争在我们如何使用神这个词汇,魔这个词汇,我们如何使用善与二者的关系,我们如何使用善这个词汇。我们对善的语用争夺,就是神魔之争。”
嗯,很有道理,我读了十遍就悟了。
Q:人必须是向上的吗?必须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吗?
A:Yo,努力是一种天赋,不行就算了。
——《没理想编辑部》Vol.24 荞木
《我的事说来话长》
Q:人为什么要活着?
A:引用梁文道在《一千零一夜》第132夜里说的话吧,“哲学最重大的课题,就是要了解生命的意义。而我们中国有一套独特的哲学,那就是活着,活着就好,人生不需要意义。”
In other words,来都来了。
Q:如何平衡所谓“大”的思想和“小”的琐事?
A:一个人只要愿意去关注社会,不会活得非常真空。但同时当我们不给自己一个期许的时候,本着善念,做到什么是什么地步。
——《“小镇做题家”的自述:与自己和解,是需要反复练习的》
/ 爱情 /
学校没教过我怎么搞对象啊
Q:该怎么找到符合自己标准的另一半?
A:这个分几步,第一步很重要,就是:“承认差异存在,并且接受这是一种世界的基本事实。”
梁文道是这么理解看理想用户的,我们觉得也适用于找另一半。
Q:是什么让大多数人对婚姻有执念?
A:好问题啊。对于现代诗人廖伟棠来说,“昼夜厨房和爱”,胜过“山河湖海”。
Q:异地恋到底该不该谈?
A:我们觉得,喜欢就谈它啊,谁怕谁啊!情场老手马家辉在他的播客《衰仔日记》里这么说:“我的初(cū)恋(niàn),是一场成功的失败。”
先别想结果,爱你就冲。总不能因为怕摔跤就不出门吧?
《四重奏》
Q:没有那么多赚钱欲望的普通女性,该如何处理选择独身后的恐惧?
A:艺术史学者王瑞芸老师在一次对谈里分享“如何应对外界声音”,很简单,就是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说到底,外面的世界再如何变幻,获得平静的方法,还是把自己手上能做的事情做好。但这并非不再关注社会和人类,而是用情绪换来内在的平静,获得真正强大的力量。”
——出自《乱糟糟,只是世界与我的局部真实》
Q:精神出轨应该被原谅吗?
A: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从《圆桌派》第三季《界限:爱情里的出界怎么判定?》里找了两个答案。建议您斟酌斟酌:
马家辉说,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
窦文涛也说,人还是得自己有生活内容,说白了,就是如果一个人的快乐,总是需要另一个人的合作才能完成的话,他的爱情,就会变得容易苦。
/ 工作类 /
数学老师没教过我怎么解“996”啊
Q:怎样可以不工作?
A:这题还不简单,有钱啊。但是呢,工作也并非一定都那么讨厌。
杨照老师在《你好,马克思先生》里面讲:“如果你认为有足够的钱可以吃饭、睡觉、租房子,有基本的条件把小孩养大就可以的话,政府可以提供。
如果你有多一点的要求,比如希望借由工作、借由创造,得到比较高的生命满足感、成就感;或者想要有一点积蓄,想住得更好一点,夏天去度假的时候多一点选择,那你也可以出于这样的动机去工作。这种情况下,工作是你自己的选择。”
Q: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拍马屁?而老板明知道是马屁,还非常乐意听。
A:这个问题可问到点上了。经济学家聂辉华直接有一集节目专门讲“职场马屁精”,内容很详细,这里篇幅有限,我们只好截取一小节精华。
“正因为客观绩效考核存在不足,才需要主观绩效考核,而正因为有主观绩效考核,才会导致马屁精的出现。主观绩效考核有助于激励员工努力,但可能听不到真话;客观绩效考核有助于员工说真话,但可能会偷懒。再一次,经济学变成了一道选择题。”
——出自看理想节目《不完美世界的博弈》
Q:如何不冒犯地提醒leader穿合适的鞋上班?
A:“你去做你爱做的事情”,下面一定要跟一句话,就是“同时你要付这个代价”。
——出自陈丹青在《圆桌派》的发言
《麦兜故事》
Q:付出劳动,拿不到相应的薪水是正常的吗?
A:Emmm...这个分阶段,也分领导。
马家辉说他跟一些年轻人聊过“996”、工作的报酬等等,不过对这些他倒是一直没有太放在心上。可能对他来说,不管当老板还是下属,最重要的是学习,有没有东西给他学到、领悟到。不管是工作上,还是做人的道理,能学到些什么就是好的。
——出自对谈《马家辉x梁文道:生命总是这样,悲喜纠缠》
Q:为什么大家好像对“上班摸鱼”这件事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呢?因为它代表大众心理,就一定是对的吗?
A:“如果你摸鱼的程度比较严重,而且又不被发现的话,那就有可能反过来剥削老板。”也就是说,摸鱼 = 反向剥削老板。
让我们感谢经济学者梁捷老师直击人心的解答。
——出自看理想节目《生娃・养老・打工人: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我的事说来话长》
Q:请问学历真的很重要吗?“双非”在大城市真的很难找工作吗?
A:这个应该是步步生疑,你得自己了断这些事情,你得走一步说一步。
人不要先有一个形,不要先把自己设想成一个什么样子。你这个形,我不说你是个方的,世界上哪有那么准确的一个方形的一个尺寸的东西,可以把你搁下,是不可能的。
人最好要无形,我的意思就跟水一样,流到一个什么形状里,我就是个什么,随物附形。
——老树《圆桌派》
/ 生活(阴影)类 /
学校没告诉我生活有多残酷啊
Q:微博上为什么那么多人不讲道理???
A:从三个问号能看出来,您应该刚刚刷完微博。前战地记者、现纪录片导演周轶君在看理想周年活动上有聊到过,社交媒体最大的特质,是一个情绪交易所。
“做新闻的过程中,我们都知道越平衡越好,也就是要给所有人发声的机会。但你会发现,现在的社交网络上,任何所谓平衡的声音都传播得很慢。反而是越偏激的声音跑得越快,因为它会引起情绪,而社交媒体的本质,就是传播一种情绪。”
Q:存在真的就合理吗?
A:亲亲的这个问题真的太棒了!答案是NO!请看《奇葩说》辩手庞颖在她的新节目里的标准解答:
“‘存在即合理’是黑格尔的话,它的原意是: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这个‘合乎理性’和中文的‘合理’并不是同一个意思。‘合乎理性’只代表这是有原因的、可被归因的,并不代表应然上的正确。”
——出自看理想节目《思辨力35讲:像辩手一样思考》
《麦兜当当伴我心》
Q:为什么每次在学校外小卖部买零食都会被家长当场抓包?
A:马家辉说,弘一法师说过,生活就是这样,悲喜纠缠。
Q:为什么我连睡个好觉都需要努力?
A:“我每天都要读好几个小时的书,不然就睡不着觉。”梁文道如是说。
众所周知,道长只是想表达读书对他来说如同刷牙。但对于我等咸鱼来说,边看书边听《八分》,催眠效果显著。
Q:总是不想从床上起来怎么办?
A:许子东老师在《圆桌派》第二季里谈失眠的时候说:“人生如梦,那终点就是醒来了嘛。醒来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最享受,就是醒了,不起来。然后你脑子里随便乱想。这是艺术的生活方式。”睡懒觉,夺好啊。
《我的事说来话长》
Q:为什么每个月都会毫无由来地难过几天?
A:哎,编辑部最近读到一首石川啄木写的诗,没什么逻辑,但分享给你:“我所抱的一切思想,仿佛都是没有钱所引起的;秋风吹起来了。”
但如果感到持续性的低落,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哦。秋天到了,多出去散散步、迷迷路吧。
尾声.
有句被说到烂的老话:“人生没有正确答案。”
话糙理不糙。今天的文章自然不是一场严肃的应答,它是一张拼贴画,能给你提供一点点灵感或指引,就是它最大的价值。
自己的问题,还是需要自己回答。而人生,就是不断迷惑又不断寻找答案的过程。或者,人生本来就是稀里糊涂地一路向北。
金句道理千千万,还是比不上自己去阅读,去交流,去感受。
来源:看理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