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武庙祭祀和完整武将名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1 13:26 4

摘要:关于唐宋武庙,网上经常出现许多争论。比如,到底是六十四人还是七十二人?诸葛亮是否入选唐武庙?关张二将为什么被移除武庙?诸如此类的话题。下面就给大家正本清源,详细介绍唐朝武庙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到宋朝后的一些变化。除了帮助大家搞清楚武庙里面都祭祀了哪些名将,也可以

关于唐宋武庙,网上经常出现许多争论。比如,到底是六十四人还是七十二人?诸葛亮是否入选唐武庙?关张二将为什么被移除武庙?诸如此类的话题。下面就给大家正本清源,详细介绍唐朝武庙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到宋朝后的一些变化。除了帮助大家搞清楚武庙里面都祭祀了哪些名将,也可以了解一下这背后的历史逻辑,或者说,古代的政治运作。

古代官方设立武庙祭祀的传统,起源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不过,在说武庙之前,我们先对文庙做个介绍。

自汉朝以来,历代帝王对办教兴学非常重视,希望以礼教促王化。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渊在夺取天下后不久,就遵循旧制,下诏在国子学设立周公、孔子庙,意在为新帝国培养人才,用先秦的礼仪制度和儒家思想来统一纷乱的社会。

武德七年(624年),高祖亲自前往国子学举行释奠礼,尊周公为 "先圣",孔子作为“配享”。武德九年,封孔子后裔为褒圣。释奠礼是中国古代‌学校祭祀君师的三礼之一。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尚书左仆射房玄龄等上奏:"周公、孔子同为圣人,但学校的释奠礼应尊孔子为至圣。隋朝大业以前,都以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就是说,周公是国家的政治圣人,而孔子是教书育人的圣人。国子学是弘扬经学之地,理应尊孔祭儒。这个没毛病。

唐太宗准奏,废除周公的先圣称号,升孔子为先圣,以颜回配享。这开启了孔子独享祭祀的节奏。当时,还有先贤十哲从祀,只是不见于新唐书。

贞观十一年(637年),太宗下诏尊称孔子为 "宣父",意为宣扬德化之父,把圣人提升到一个超越儒家的道德高度。并在兖州(曲阜)修建宣父庙。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太宗再次下诏将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贾逵、杜子春、马融、卢植、郑康成、服虔、何休、王肃、王弼、杜预、范甯等二十二人列入孔庙配享从祀。

他们不是孔子的学生,但都是弘扬儒学的经学大师,对儒家思想的学习与传播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称为先儒。从《春秋》三传的作者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到注释《左氏春秋》的杜预,看出唐朝非常注重“传经之儒”。

因此,汉朝用一部《公羊春秋》治天下的大儒董仲舒,反而没有资格入局。这‬也是‬诸葛亮‬没有‬入选‬唐朝‬文庙‬的‬原因‬,因为‬他没有‬给儒‬学‬经典‬体系‬做出‬理论‬贡献,也‬没有‬培养‬出儒‬学‬弟子‬。一直‬到千年‬后的雍正‬,认为‬儒‬家思想的践行‬者也‬应该‬得到‬尊重,诸葛亮‬才‬得以‬‬‬登堂入庙‬。这是‬后话‬了。

这二十二人中,我比较关注三‬人‬。他们‬是卢植,东汉末年平定黄巾起义的著名北中郎将,也是刘备引以为豪的老师。因为他,刘备才有机会在汉末各路大佬云集的舞台上露脸。王弼,是一位开创魏晋玄学的天才哲学家。杜预,则是指挥西晋灭吴战役的关键将领,也因此功入选后面要介绍的武庙,一个被历史忽略的牛人。

永徽年间,朝廷又恢复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颜回、左丘明等贤儒皆列入从祀。

显庆二年(657年),太尉长孙无忌等上奏,表示根据《礼记》规定 ' 释奠于其先师 ',所以《礼》学祭高堂生,《乐》学祭制氏,《诗》学祭毛公,《书》学祭伏生。同时,《礼记》又说 ' 始立学,释奠于先圣 ',郑玄认为 '先圣就是周公、孔子'。贞观年间已经开始以孔子为至圣,众儒为先师。而周公制礼作乐,也应享受王者祭祀。二人皆是圣,不应该厚此薄彼。

于是就把周公从合祭中移去配享周武王庙,而留下孔子单独尊为先圣。通过这次争议,基本上确定了孔子作为先圣,天下独尊的地位。这实则就是儒学地位在提高,儒家思想对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玄宗下诏改十哲为坐像,把曾参的塑像单独列于颜回之后,同时在庙壁上绘制七十弟子及二十二贤画像。

文宣王庙正式开端,简称“文庙”。同时,封孔子嫡孙为文宣公,世袭担任州长史之职,代代不绝。

此前,孔庙中周公像坐北朝南,孔子像却位于西侧墙下。贞观年间废除周公祭祀后,孔子的位次仍未改变。现在开始,长安、洛阳两地的国子监及天下州县孔庙的孔子像,全部改为坐北朝南,以颜渊配享。

朝廷还册封十哲:颜渊封兗公,其余的封侯。曾参以下六十七人封伯。

至此,首次通过追封孔子为王爵,确立 "文宣王" 称号,嫡孙为公,世袭兖州长史,形成 "圣裔" 的政治特权阶层,强化儒家思想的国家意识形态地位。从祭祀礼制上,孔子像由西向改南向,完成从 "先师" 到 "先圣" 的神格化转变。十哲封爵形成 "公侯伯" 等级体系,为后世 "十哲七十二贤" 制度奠定基础。最后,还制定了释奠以宫县乐、六佾舞为定制,成为后世文庙祭祀的标准范式。

"宫县" 指四面悬挂的乐器,为帝王规格;"六佾" 舞为诸侯规格,说明唐代将孔子祭祀等级提升至诸侯与帝王之间,宋代进一步升至天子规格。

好了,搞清楚文庙的来龙去脉,现在转入正题,聊武庙。

太公尚父庙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设立姜太公尚父庙,用留侯张良作为配享(合祭),在每年春季和秋季的上戊日祭祀,即每月第一个含有"戊"字的日子。祭祀礼乐制度与祭祀孔庙(此时还没有追溢孔子为文宣王)相同。也借鉴孔庙十哲,选出古代十位名将作为十哲配享。遇到出兵打仗的时侯,要求被任命的主帅,在出征日到庙致辞。初步形成了类似孔庙的武庙祭祀体系‌。

这‬似乎‬是受到了‬‬唐玄宗在开元‬八‬年修改‬孔子‬文庙‬,调整‬十哲‬坐‬像‬和‬绘制七十‬弟子‬及‬二十‬二贤‬画像‬的影响‬。‬崇‬武‬强军‬,以‬提升‬武将‬的地位‬和‬凝聚力‬。虽然也提到了十哲配享,但还不清楚是哪十位名将。

武成王庙和十哲

乾元元年(758年),太常少卿于休烈上奏说:“祭汉高祖庙都没有陪侍,太公却以张良配享。张良是汉初辅佐高祖的大臣,与周朝姜太公时代都不同。况且古人宗庙配享皆是佐君者,太公身为臣子不应有配享,恳请让张良配享汉高祖庙。”

时值安史之乱后期,各地动荡残存,唐朝急需通过推崇忠义武德来稳定政局、笼络藩镇势力‌。于是,上元元年(760年),唐肃宗修改规则,正式尊姜太公为武成王,将“太公尚父庙”更名为“武成王庙”,以对应“文宣王庙”。名正言顺的提升其祭祀规格至与孔子文庙相当,与把孔子追封为文宣王如出一辙。

至此,“文庙”和“武庙”并立的文武双祭制度正式形成。

欧阳修的《新唐书》记载了十哲良将,他们以塑像的形式左右坐列陪侍。左侧为: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右侧一列为: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列。十哲之一的张良作为亚圣配享。

武庙十哲包含了唐初的李靖、李勣,体现了唐朝对开国功臣的追崇,更希望激励平叛将领效忠‌朝廷。诸葛亮也位列十哲,地位非凡。

唐朝六十四名将从祀

肃宗两年后驾崩,又过了一年,安史之乱才终于消停下来。很可能是在这段时间,晚年的肃宗力不从心,祭祀日月山川、先代帝王、孔庙武庙等的中祀大典都停止不搞了,武庙祭祀自然是无人过问。

直到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太子少师颜真卿以礼仪使身份重新推动武庙祭祀。这里是有一些历史原因的。首先是,安史之乱导致唐朝中央权威衰落,藩镇割据加剧。再者,建中年间(780-783年),推行削藩政策,结果又引发‌四镇之乱‌。颜真卿曾亲历河北地区平叛,深知军事威望对稳定政权的重要性,亟需重建礼法权威,强化对武将的忠诚教育‌。

注意,文庙已经是“宫县”四面悬挂乐器的帝王规格。因此,可以得出文庙的祭祀典礼规格还是要高于武庙的结论。

此奏正合皇帝心意,于是德宗下诏让史馆考证审定古往今来,可配享祭祀资格的名将人选,最终确定了古今六十四位名将,并将他们的画像陈列在庙中。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唐朝武庙六十四将首次曝光。

德宗授意下的配祀扩大化,要搞就多搞一些嘛,才有千军万马的阵仗。武成王庙在原来的十哲基础上,新补充了六十四位历史名将。

这六十四将涵盖‌春秋至隋唐‌的名将,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孙膑,汉代的卫青、霍去病,三国时期的关羽、张飞、周瑜、陆逊,以及唐代的尉迟敬德、郭子仪等‌。名单以“忠勇护国”为标准,如三国时期东吴占四人(周瑜、吕蒙、陆逊、陆抗),而蜀汉仅关羽、张飞入选‌,曹魏也是很可怜,仅张辽和邓艾二人入选。是否有点大跌眼镜?

总结一下,唐朝武庙以十哲六十四将,一共七十四人配祀武成王。

唐武庙十哲六十四将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亡,从祀之祭被废。李存勖后唐再度恢复。

大宋立国后,宋太祖在建隆三年(962年),下诏修建武成王庙,选址在国子监对面。皇帝命令左谏议大夫崔颂主持这项工程,并要求他核查自唐末以来功绩尤为显著的谋臣和名将,整理他们的事迹上报朝廷。

建隆四年(963年),宋太祖亲临武成王庙。他在观看庙内壁画时,指着白起的画像说:"这个人坑杀降兵,实在不是武将应该做的事,怎么能在这里被祭祀呢?" 随即下令将白起的画像从庙中移除。

建隆初,朝廷讨论决定晋升历代功臣二十三人配享武成王庙,同时将原有的二十二人移出配享序列。不过,这件事大概率是发生在宋太祖怒斥白起之后。《宋史》没有记载何人出、何人入?

发现网上有许多文章在传播这件事,说除了白起,还有韩信、关羽、张飞等许多大家心目中的名将都被宋太祖从武庙中移除了。人云亦云,沸沸扬扬。

我专门查找了一下,发现《续-资治通鉴》(不是司马光的那本书),确实记载了有大臣上奏,认为王僧辩被陈霸先杀害,未能善终,不应当列入配享名单。

书中还详细记录了:朝廷要求重新裁定配享人选,选取那些一生功业无瑕的将领。建隆四年,张昭等人奏请审议结果:晋升二十三人,移出二十二人。这二十二个被移除的人中,多数是私德有亏,或者战败被杀,或者晚节不保。比如吴起、韩信、彭越、周亚夫、邓艾、陶侃、关羽、张飞、慕容绍宗、王僧辩等。

尽管梁周翰的反对未被采纳,但这种"功过二分"的评价理念,对后世文庙、武庙配享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几十年后,宋朝国泰民安,社会趋于祥和。于是,宋仁宗在庆历年间修订礼仪制度时,规定从张良、管仲以下依旧保留配享资格,不再采用建隆年间升降的次序。也就是说,太祖"重德轻功"的祭祀政策,被后人拨乱反正了。

这个记载也有点让人不好理解,就是当时管仲位列何处?如果以唐朝建中三年的版本来看,管仲是西庑第一位。只好理解为宋太祖的建隆改革,全部撤销,恢复到唐建中的配祀制度。

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朝廷下诏在西京洛阳挑选合适地点,按照东京开封武成王庙的规格再建一座新庙。期间其它的一些微小变动就不提了。

宋徽宗最后的调整

时间很快来到北宋的末年,辽朝灭亡后,金朝即乘胜侵犯北宋。此时的北宋,内外交困,危在旦夕。

宋宣和五年(1123年),离靖康耻还有几年的时间。宋徽宗对武庙的从祀名单进行了北宋最后一次调整,以张良配享殿上,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勣并西向,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并东向。这次调整,有明显的政治和军事现实意义。

先来看十哲的变化。首先,张良以亚圣配享殿上,从十哲中独立出来上殿。新晋的管仲(战略改革家)、范蠡(功成身退典范)、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忠君典范)三位从六十四将跃迁到十哲。而吴起(因德行争议)、白起(因杀降被宋太祖批评“不武之甚”)两位则从十哲下放到六十四将之列。

宋徽宗更看重政治道德与功业圆满,强调“王佐之才”而非单纯军事才能。新当选的十哲都具备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平定内外动荡的能力,同时还富于政治韬略、并且忠心耿耿等素质。这是当下宋朝面临外部严峻形势压力下的自然选择。

从祀将领的名单也有一些微调整,新增唐代将领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李晟(抵御吐蕃),反映出宋代对唐中兴功臣的推崇。在金朝的紧逼打压下,宋徽宗迫切需要中兴之将来拯救危难中的帝国。

名单中剔除了一些南北朝人物,如檀道济(被诬谋反)、慕容绍宗(结局不佳),因其未能“善终”。另外,还有长孙嵩(短于用兵),张齐丘(缺乏显著战功,而私德有亏)两人被移除。说明战力不行的武将也不适合当下的要求。

名单的变化,还可以看出宋朝军事思想的转变。唐代侧重实战功绩与军事理论(如孙武、李靖),包容多元化的军事风格(如白起的歼灭战、韩信的奇谋)。而宋代则转向谋略与政治结合的“全才”,如管仲(治国与军事并重)、诸葛亮(忠君与智慧化身)。同时弱化“兵权谋家”,强化“儒将”形象。

但宋朝的武庙,看不见祭祀本朝的功勋将领,这点完全不同于唐朝,力推本朝的功臣。

一句话,武庙祭祀的人选,反映了朝廷的政治需要。在这些要求下,重新构成了东庑二十九人、西庑三十二人,共六十一人,再加上亚圣张良和十哲,这就是宋朝七十二将了。

当然,宋徽宗还没有等来中兴之将,就迎来了靖康耻(1127年)的悲惨命运。

宋武庙一亚圣、十哲和六十一将宋之后的武庙祭祀

元朝延续了唐宋的武庙祭祀传统,但从祀名将的规模大幅缩减,仅保留孙武、张良、管仲、乐毅、诸葛亮等十人。

这一调整可能与元朝统治者对汉文化的选择性继承有关,同时简化祭祀体系以强化中央集权。当然‬,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弱化‬武将在‬民间‬的‬形象‬,避免‬激起‬民众‬反抗‬异族‬的‬决心‬和‬意志‬。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废除武成王庙的官方祭祀,武庙体系一度中断三百年。此举可能与明朝“重文抑武”的治国策略相关,旨在削弱武将的历史地位。

然而在民间,虽然官方武庙虽废,但民间自发尊岳飞为“武圣”,各地兴建岳飞庙,形成“第二代武圣”的信仰。这一现象反映了民众对忠义精神的推崇,以及对官方意识形态的补充。

清朝入关后,关羽取代岳飞成为新“武圣”。这是因为清朝身为女真后裔,为淡化岳飞抗金的历史记忆,转而推崇关羽为“第三代武圣”。雍正时期正式将关羽祭祀纳入国家礼制,关帝庙取代传统武庙,成为官方军事伦理的象征。

清朝不像元朝那样抗拒武庙,一方面是因为它打着清剿李自成农民军的旗号入关,避免了和中原汉人猛烈矛盾;另外也是出自其对自身武力的十足自信,和相对宽和的民族政策。

清朝对关羽的尊崇达到顶峰,赋予其神化称号,并通过《三国演义》的传播强化其忠义形象。

民国以后,随着清朝灭亡,官方武庙祭祀彻底终结。但关羽崇拜作为民间信仰延续至今,关帝庙遍布华人社区,成为中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结束语

唐朝武庙始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的‬姜太公尚父庙,以‬祭祀‬姜‬太‬公为‬主,十哲‬之一‬的张良‬配祀‬合‬祭‬。

‬上元元年,受‬安史之乱的影响,唐肃宗尊姜太公为武成王,将“太公尚父庙”更名为“武成王庙”,以对应“文宣王庙”,形成了“文庙”和“武庙”并立的文武双祭制度。十哲‬之一‬的张良‬以‬亚‬圣‬配享‬,高于‬其它‬十哲‬。‬一‬圣‬十‬哲‬,丞相‬诸葛亮‬也‬是十哲之一‬。

建中三年,德‬宗‬在‬颜真卿的‬建议‬下‬,重启‬‬因为‬战乱‬停止‬的‬武庙祭祀‬‬,并补充‬了古今‬六十‬四‬将为‬‬从‬祀‬。把‬武庙‬祭祀‬人数‬扩大‬至‬十‬哲六十四将,即一共七十四将的规模‬。

到了宋朝,不同的政治需要影响到武庙祭祀。

宋初,太祖对白起滥杀降兵不满,要求对从祀名单进行重新审议。可能出现过短暂的把白起、吴起、韩信、关羽、张飞等名将从武庙中移除的现象。不过,很快在仁宗时期得以恢复。

大宋末年的宋宣和五年,以张良配享殿上,提高‬了开国‬元勋张良‬的‬地位‬。同时‬,对从‬祀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动‬。最终形成一亚圣、十哲、和六十一将,共七十二人从祀的新制度。

值得‬关注‬的是,宋朝的武庙中,没有一位是本朝的武将,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宋朝一贯‬的“扬‬文抑武”‬国策。

元朝精减了从祀名将,仅保留了十哲。

明朝朱元璋废除武庙的官方祭祀,武庙体系一度中断三百年。但民间自发尊岳飞为“武圣”,各地兴建岳飞庙,国人精武朝“第二代武圣”的信仰方向蓬勃发展。

清朝雍正将关羽祭祀纳入国家礼制,关帝庙取代传统武庙成为“第三代武圣”,把推崇关羽的祭拜推向一个新高潮。

参考资料:《新唐书》、《宋史》、《续资治通鉴》等。

说明:文章中的插图部分来自网络,部分是AI生成。

来源:小贺谈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