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文化元素,何以频登央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1 14:25 2

摘要:新派新闻讯3月8日晚,央视纪录片《中国绣娘》的镜头对准潍坊绣娘李银凤。当她的刺绣作品《生命之光》在荧幕上徐徐展开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幅耗时8个月完成的鲁绣精品,更是一个关于传承与坚守的故事——针脚细密处藏着两千年的齐纨鲁缟遗韵,丝线流转间映照出潍坊“九千绣花

新派新闻讯 3月8日晚,央视纪录片《中国绣娘》的镜头对准潍坊绣娘李银凤。当她的刺绣作品《生命之光》在荧幕上徐徐展开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幅耗时8个月完成的鲁绣精品,更是一个关于传承与坚守的故事——针脚细密处藏着两千年的齐纨鲁缟遗韵,丝线流转间映照出潍坊“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的历史荣光。今年以来,从央视春节特别节目中的风筝、年画熠熠生辉,到《美美与共》大型国际文化交流节目中的潍坊风筝惊艳世界,再到《中国绣娘》中的刺绣故事,潍坊文化元素频频登上央视舞台,一场关于“潍坊文化现象”的讨论正在发酵:这座城市的文化元素,何以频频叩开国家级传播平台的大门?

潍坊绣娘李银凤

千年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

在潍坊核雕非遗传承人田洪波的工作台上,一枚桃核正在蜕变成《那个年代》系列作品中的怀旧场景。这位曾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匠人说:“每道纹理都是与历史的对话。”这种对话,构成了潍坊文化元素登上央视的核心竞争力——让沉淀千年的文化基因找到时代共鸣。

潍坊文化元素的“出圈”绝非偶然。作为东夷文化核心区,这里孕育了龙山文化、青州佛像等文明瑰宝;明清时期“南苏州、北潍县”的盛誉,更让手工技艺融入城市血脉。当杨家埠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杨乃东在《遇鉴文明》节目现场拓印年画时,观众看到的不只是红绿对比的鲜艳色彩,更是自明代延续至今的民间审美体系。这种文化连续性,为央视镜头提供了天然的叙事纵深感。在国潮设计师王平的工作室,传统凤冠与风筝扎制技艺碰撞出新的火花。“用竹子替代铁艺,环保材料也能承载非遗重量。”这种创造性转化在潍坊已成常态:核雕题材从《核舟记》拓展到太空站模型,刺绣纹样从花鸟虫鱼延伸至《孔子》主题创作,古老技艺搭载现代舞美,让非遗变成可感知的文化磁场。

《生命之光》

潍坊文化元素的持续曝光,本质上是一场传统技艺与当代观众的情感对话。央视《中国绣娘》聚焦李银凤耗时8个月创作《生命之光》的历程,展现非遗人的坚守与创新。这种“以人带艺”的叙事策略,使手工技艺转变为有血有肉的文化故事。在节目中,李银凤述说了《生命之光》的创作过程,这幅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次深秋时节的河边散步,她无意间被风雨蚕食的、仅剩脉络支撑起的荷叶,特别是残叶旁刚生出的一株花骨朵所震撼。叶虽残,但顽强的生命力依然在风中挺立,李银凤瞬间被这种大自然的生命力所感动。“虽然它的生命有了残缺,但残缺之下夺目、顽强的生命力却让我深深震撼。”通过李银凤的作品,让观众看到潍坊人勤奋坚韧、大胆开拓、不屈不挠的精神。“鼓励传承人跳出技艺本身,思考如何让非遗成为现代人的情感载体。当传统技艺能够讲好现代故事,非遗自然就具备了传播势能。”李银凤表示。

完善的立体化传播矩阵

当百米龙头蜈蚣风筝在法国贝尔克国际风筝节腾飞时,央视镜头记录了潍坊匠人的笑容,也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文化传播方法论。从“上大分”的短视频营销,到“破圈层”的国际对话,潍坊构建起立体化传播矩阵。

1月初,山东省委网信办、人民网人民视频推出《山东手造》短视频栏目,潍坊市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的三部“山东手造”潍坊短视频在人民网首发,全国各头部号、媒体号全面推发,引发全国关注。潍坊风筝、潍坊刺绣等潍坊传统手造项目,不仅赢得年轻人的喜爱,也在海外刮起最炫“中国风”,成为众多海外网友的“心头好”。这些体验项目有趣、“有料”,体验过程现场感、互动性强,展示空间多维、多元,激发了海外网友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加深了他们对手造文化的理解与记忆。

潍坊市融媒体中心自成立以来,通过国家级平台的“破壁”实践,展现出对传播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创新的内容策略。通过央视频等中央级媒体平台,闪电新闻客户端、海报新闻客户端等省级媒体平台,潍坊市融媒体中心各平台同步播出,全媒推送、全域覆盖、全面呈现。从《潍坊历史文化名人》到《潍有尚品》,从《潍眼看世界》到《潍坊好声音》,从《潍坊文化在行动》到《潍坊,我的诗与远方》……精彩纷呈的栏目精准捕捉传播焦点,在国家级平台实现地方叙事的范式突破。

全球叙事的文化自信

2月15日晚,大型国际文化交流节目《美美与共·和美之歌》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带领观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文明交流互鉴的成果。其中,潍坊风筝作为重要内容亮相节目,让观众多形式、全方位感受潍坊风筝文化的魅力。

节目中展现了潍坊风筝“孙悟空”腾云驾雾、跨越山海奔赴法国,参加第37届贝尔克国际风筝节的风采,放飞了中国和世界的共同梦想。在节目中,央视主持人月亮姐姐来到潍坊,走进潍坊风筝博物馆,观赏各式各样的风筝,其中最为亮眼的是“中国空间站”主题风筝,放飞后能实现“空中对接”……在这场文明对话中,潍坊扮演的角色已超越地域限制,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叙事单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风筝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郭洪利出现在节目中,讲述了受邀去法国参加第37届贝尔克国际风筝节的经历,并与月亮姐姐一起放飞百米龙头蜈蚣风筝。主持人在节目中说:“放飞一只风筝,也放飞了一个中国与世界的共同梦想。”法国歌手乔伊丝·乔纳森表示:“中国是风筝的发源地,如今这一传统已传播到世界各地,它完美地阐释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我们友谊的真实见证。”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等来自全国的12种年画,是春节申遗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1月25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季播文化节目《遇鉴文明》中,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与高密扑灰年画精彩亮相,向海内外观众展现了潍坊非遗的独特魅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家埠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杨乃东携作品亲临节目现场,通过互动教学的方式,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了年画制作技艺的精妙之处。正如节目中所言:“中国年成为世界年”,“春节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传统文化符号正以更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这份申遗成绩单背后有潍坊文化元素的重要贡献。

从李银凤指尖的丝线到郭洪利手中的风筝线,潍坊正用自己的方式连接世界。当人们在央视镜头里一次次看到“潍坊制造”的文化符号时,见证的是一场静水深流的文明觉醒。或许正如《美美与共·和美之歌》中对潍坊风筝这一文化元素的评价:“一只小小的风筝,在人们的无限创意和想象中变幻出万千形态,翱翔天际,这是古老的中国智慧,也是流行于世界的文化符号。”

新派融媒体记者:王鲁萍/文 郭超/图

编辑:刘英銮

一审:马慧丽 二审:孙瑞永 三审:王桂林

来源:新派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