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我也想要搞直播,因为写文章拍视频直接是没啥流量,整的我都不想写了,尽管我不想搞直播,但没法,时代的车轮来了,不顺应时代就只能被时代淘汰了。
本章是《底层教育认知》第58章,你的教育认知直接决定了你的教育水平。
最近我也想要搞直播,因为写文章拍视频直接是没啥流量,整的我都不想写了,尽管我不想搞直播,但没法,时代的车轮来了,不顺应时代就只能被时代淘汰了。
然后在学习的时候,就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很多老师在直播间一对一的一句一句的教父母如何跟孩子沟通,老师说一句,直播连线的父母就重复一句。
看着好像老师特别负责,父母也学了一种很有效的话术,好像父母收获也很大。
但我想说的是,学习这样的话术根本就没用,完全就是在浪费时间。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第一个问题,你缺话术吗?
老师教了父母话术,父母感觉自己学了干货,好像收获很大似的,但是你父母反思一个问题:你缺话术吗?
你肯定会说“你缺啊,不知道怎么跟孩子如何沟通”。
确实,从你自身来说,你确实缺话术,但是从现实角度来说,你怎么可能缺话术呢?
就你关心的那些孩子问题,像什么孩子叛逆、厌学、沉迷手机等等,任何一个问题,你随便网上搜一下,你都可以找到一堆话术。
不信你去试试,看看我说的对不对。
再不济,你说你找不到这样的话术,现在还有deep seek呢,你直接问deep seek,问如何跟孩子表达,孩子才愿意听,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你看看deep seek会不会给你一套话术。
所以从你自身来说,虽然你不会话术,但是从现实角度来说,你根本就不缺话术,只能说你懒得去寻找。
你也不要说老师教的话术更高明,事实上都差不多。
你网上多搜集几个,对比一下,你不能筛选出一个更好的吗?而且你去问deep seek 的话,它给出的答案是超过一般老师水平的,甚至能达到专业级的,所以网上的话术不会差的太多。
那既然网上都能找到的话术,你去老师直播间专门的一句一句的学习话术有多大价值呢?是不是在浪费时间?
其次,你学到话术真的能用出来吗?
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孩子的状态是不可测的,是不断变化的,你不可能完全预测孩子会说什么。
也许一开始,你能大概率预测对孩子的第一句,但是随着沟通的深入,孩子变化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大,你一句一句学来的话术,能够完全生搬硬套出来吗?
肯定不可能的,你得自己根据孩子的回答,调整自己的语言。所以你学习的那些话术,大概率也就第一句管用,后面就只能靠你自己了。
而什么决定了你能根据孩子的回答做出正确的反馈?不是老师教的那些话术,而是沟通的基本原理。
你只有掌握了沟通的基本原理,然后根据原理,再结合孩子的回答,这时候才能做出恰当的回应,才能跟孩子有来有回的建立有效沟通,而不是指望一句一句的学习几个话术就能完全适用孩子的各种情况。
所以,沟通的基本原理才是更重要的,是父母重点学习的,而不是外在的具体表达,现在父母却把学习方向搞错了,只重形式,忽略原理,那学习再多也没用。
最后,孩子的问题,难道通过你一两句沟通就能够解决?
孩子厌学,你能通过一两句话就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解决孩子的厌学问题吗?孩子沉迷手机,你能用一两句话就让孩子放下手机,解决手机问题吗?
沟通确实很重要,但是在解决问题上,沟通却没有那么大的作用,沟通更重要的是能够把父母的思想传递给孩子,但是传递给孩子之后,孩子到底愿不愿意做,或者说能不能做到,那就不一定了。
就拿孩子沉迷手机问题来说吧,你也许可以通过沟通让孩子意识到过度沉迷手机不好,但你肯定无法通过沟通就可以让孩子彻底的放下手机。
为什么?因为手机利用了人的本能,会带给人极大的快感,所以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只要拿起手机,肯定就会沉迷手机,这是人的本能,不是孩子想不沉迷就不沉迷的,孩子的意志力肯定是战胜不了他们的本能的。
那在这种情况下,你沟通有什么用呢?
举个例子,就好比你通过沟通,让孩子意识到考100分很好,而孩子也想考100分,难道你沟通一番,孩子就能考100分?很多问题不是孩子不想去做,而是他们没能力去做,对于没能力的问题,你再沟通也没用。
应该说,大多数孩子问题都属于这类问题,也就是说,沟通基本没有太大作用。
这时候你父母的重点应该是思考如何帮助孩子更好的解决问题,而不是学习什么沟通技巧、沟通话术,因为学习再多的沟通话术也没用。
总结一下:
父母并不缺话术,缺的是执行,因为即使你学习了那些话术,你也往往也不能很好的运用,这也能解释你为什么你学习了很多教育技巧、教育方法,但是遇到孩子问题时却还是只会批评指责孩子的原因。
父母更应该侧重于学习沟通的原理、沟通的理念,这样才能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自己的话术表达。
然后对于大多数孩子问题,沟通其实只能起一个辅助作用,它并不能真正的让父母可以更好的解决孩子问题,因为大多数孩子问题并不是孩子不想解决,而是他没能力解决。对于孩子没能力的问题,你沟通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记住,你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你的教育水平,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认知,可以关注本专栏。
来源:肯定式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