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网络大V”成“偷税大户”,掩耳盗铃反受其咎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1 14:53 2

摘要:前期,税务稽查部门依托税收大数据分析发现,网络“大V”司马南涉嫌偷税,依法对其开展立案检查。经查,司马南在2019年至2023年期间,通过隐匿收入、虚假申报等手段,少缴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税费共计462.43万元。此外,其实控企业北京某影视策划中心通过虚列成本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王彬

图源: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

今天,一则新闻刷屏了: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稽查局公布司马南偷税案件处理情况。

前期,税务稽查部门依托税收大数据分析发现,网络“大V”司马南涉嫌偷税,依法对其开展立案检查。经查,司马南在2019年至2023年期间,通过隐匿收入、虚假申报等手段,少缴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税费共计462.43万元。此外,其实控企业北京某影视策划中心通过虚列成本费用,违规享受小微企业优惠政策等方式,少缴企业所得税75.32万元。北京市税务局已对司马南及其实控企业追缴税费款、加收滞纳金、罚款共计926.94万元,已全部入库。

在互联网上,司马南是“大V”,是网红,是充满争议的人物。但这一次,没有任何争议。依法纳税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公众人物更要严格遵守税法规定,巍巍税法面前,从来没有“法外之人”。偷税漏税,是赤裸裸的违法行为,被依法查处,是必然的,区别只是早晚而已。正义凛然的“网络大V”,实则是蝇营狗苟的“偷税大户”,司马南这次翻车翻得很彻底。

司马南全网粉丝超5000万,去年11月起,其在相关平台的社交账号就停止了更新,我们不清楚停更和他涉嫌偷税之间是否有关联。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司马南涉嫌偷税靴子落地,他的那些拥趸们,应该是“轻轻的碎了”。“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句古之箴言,也再一次一语成谶。

司马南这个案件,税务部门直接定性成了“偷税”,而非是“漏税”,说明相关行为是主观为之的,是知法犯法的。从他的偷税手段来看,也可以用“机关算尽太聪明”来形容。以上种种都不是几句“不知情”“没想到”“大意了”“被公司坑了”,就能搪塞和消解的。这样的案件通告,扯掉了司马南的“道德遮羞布”。当我们将这种自以为是的遮掩与折腾,和“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现实放在一起审视,结果只是给社会徒增笑柄罢了。

更值得聚焦的一个细节是,司马南偷税行为持续时间还不短,在此期间,国家一直在严厉打击偷税、骗税行为。早在2021年,包括北京税务局在内的多地税务局纷纷发布通知,直接对明星艺人、网络主播们喊话:限期自查,主动报告,纠正涉税问题,从轻处罚。

依法缴税这事,没有那么复杂,也没有多么难,关键还是看人是否自觉守法。如今回头看,当时的司马南,应该是无动于衷的,否则早有行动了。进一步看,在这长达五年的时间里,他本有无数次机会可以“回头是岸”,进行自我纠错,但他没有,可能还活在自己给自己编织的“好好公民”的梦里,属于典型的自欺欺人,这就使得此事的性质更为恶劣。

税务部门苦口婆心的喊话与劝告,叫不醒装睡的人。但司马南似乎忘记了这样一句话,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既然给脸都不兜着,那就别怪法律“不客气”了。人可能会说谎,但大数据不会骗人,司马南的偷税行为,终究没能逃过大数据的“慧眼”。此案向社会传递的警示信息更在于,偷税必严打、违法必严惩,机关算尽,掩耳盗铃,不过是跳梁小丑,无异于螳臂当车,也终究逃不过法律的“火眼金睛”。那些偷税漏税仍未被查处的个人或公司,也该出来走两步了,亡羊补牢,犹未迟也。

这些年,因为偷税漏税而跌落神坛的明星、网红、企业,都已经数不清了,甚至都成为了一种行业现象。他们是在“泼天财富”和“泼天流量”的加持下,没有把握住,进而飘了迷失了,有了“特权意识”?还是单纯心怀“侥幸心理”,觉得自己不会是那一个“倒霉蛋”,会成为那条“漏网之鱼”?我们不得而知,但他们缺乏“自我规制”意识,让欲望战胜了理性,不把法律当回事,则是浮出水面的客观事实。

表面光鲜亮丽,背地一地鸡毛,一手好牌,结果打得稀烂。当真相揭开,“滤镜”被打碎,谁在“裸泳”,一清二楚。不敬畏法律,缺乏基本公德,不履行公众人物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用错误的言行在社会上产生消极的“示范效应”,结果必然“凉凉”。公众人物塌房翻车不断,对大众又何尝不是一种提醒:看人不能只看表面,不仅要看其说了什么,要更看其做了什么,少一些“无脑追捧”,别被“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式的人物给蒙骗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