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制种:种业头条的‘流量密码’——李继军博士2025玉米种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17 08:28 4

摘要:2024 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中国种子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局,普遍种子企业面临生存大考。兼并重组加剧,玉米种子供大于求;库存高企、制种成本高居不下;商品粮玉米价格低,市场信心不足,销售低迷;转基因、基因编辑、生物合成等生物技术的应用如火如荼,将加速

2024 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中国种子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局,普遍种子企业面临生存大考。兼并重组加剧,玉米种子供大于求;库存高企、制种成本高居不下;商品粮玉米价格低,市场信心不足,销售低迷;转基因、基因编辑、生物合成等生物技术的应用如火如荼,将加速育种变革,品种的生命周期持续缩短,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叠加,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整个种子行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变革与升级。这场深刻的变革,已经切实地影响到了每一位种业从业者,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近期,新疆甘肃两地陆续公布制种价格,这一事件迅速成为种业圈内关注的焦点。一时间,各类分析与预测的文章、视频层出不穷,大家纷纷表达自己对种业未来走向的看法。面对当前种业的严峻形势,2025 年玉米杂交种制种面积究竟该维持在什么水平?制种价格又应如何合理定价?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一)2021-2024年玉米杂交种制种回顾1)2021-2024年制种面积、产量及区域分布表1:2021-2024年玉米制种面积和产量

通过对表 1 分析可知,2021-2024 年,全国杂交玉米制种面积走势起伏,呈现出的态势。2021-2023 年期间,制种面积逐年递增,每年大约增加 100 万亩,显示出较为强强劲的增长趋势。尽管 2024 年制种面积了 35 万亩的缩减,但得益于气候条件以及种植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制种产量与 2023 年基本保持在相近水平,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在单产表现上,2021 年杂交玉米制种平均亩产为 380.95 公斤/亩。此后,受到不同年份气候条件的影响,单产数据出现波动。2022 年相较于2021 年,单产减少 8.35 公斤/亩;2023 年单产较 2021 年减少 5.14 公斤/亩 ;到了 2024 年,单产实现逆势上扬,较 2021 年增产15.55 公斤/亩。虽然从单产增减的绝对值来看,变化幅度并不大,然而,由于全国杂交玉米制种面积基数庞大,这种细微的单产波动在总产上被放大,导致总产呈现出更为明显的波动幅度。表2: 2021-2023年甘肃和新疆制种面积和占比

通过对表 2 分析可知,2021 年全国玉米制种面积约 273 万亩,甘肃和新疆制种面积分别约 141.19 万亩和 70.35 万亩,占全国制种面积分别为51.76% 和 25.79%,两省合计占比 77.55%,甘肃占比一半还多;到2023 年,全国玉米制种面积约 462.55 万亩,甘肃和新疆制种面积分别约165.46 万亩和 168.74 万亩,占全国制种面积分别为 35.77% 和36.48%,两省合计占比 72.25%,新疆超越甘肃,成为全国最大玉米制种基地;2024 年,据统计,全国玉米制种面积约 428 万亩,甘肃和新疆制种面积分别约 160 万亩和 120 万亩,占全国制种面积分别为 37.4% 和28%,两省合计占比 65.4%;甘肃和新疆两省制种面积占全国制种面积的70% 左右,两省之间在制种面积上的波动相对更为显著,关于谁是全国第一大玉米制种省份的竞争也更加激烈,难分伯仲。2)2021-2024年亩保产值与服务费变化趋势表3:甘肃省2021-2024年制种费用

表4:新疆2021-2024年制种费用

通过对表 3 分析可知,2020 年及以前,甘肃制种费用是 3300 元/亩,2021 年增加 800 元/亩,2022 年继续增加 1100 元/亩,2023 年继续增加 200 元/亩,攀升至顶峰,2024 年下降 200 元/亩,与 2022 年持平;制种费用从 2020 年的 3300 元/亩增长至 2023 年的 5400 元/亩,三年增长 2100 元/亩,增幅达 63.6%,年平均增长率达 21.2%;亩保产值从 2020 年的 2600 元/亩增长到 2023 年的 4200 元/亩,三年增长1600 元/亩,增幅达 61.5%,年平均增长率达 20.5%;服务费从 2020 年的 700 元/亩,增长到 2022 年的 1200 元/亩,增长 500 元/亩,增幅达 41.7%,然后一直保持 1200 元/亩。通过对表 3 分析可知,2020 年及以前,新疆制种费用是 2700 元/亩,2021 年增加 600 元/亩,2022 年继续增加 1000 元/亩,2023 年继续增加 200 元/亩,攀升至顶峰,2024 年下降 400 元/亩,略低于 2022年;制种费用从 2020 年的 2700 元/亩增长至 2023 年的 4500 元/亩,三年增长 1800 元/亩,增幅达 66.7%,年平均增长率达 22.2%;亩保产值从 2020 年的 2200 元/亩增长到 2023 年的 3500 元/亩,三年增长1300 元/亩,增幅达 59.1%,年平均增长率达 19.7%;服务费从 2020 年的 500 元/亩,增长到 2022 年的 1000 元/亩,增长 500 元/亩,增幅达 100%,2023 年与 2022 年持平,2024 年降低 200 元/亩。从表 3 与表 4 中对比发现,亩保产值、服务费及总制种费用,同年对比,甘肃均高于新疆;从亩保产值看,2020 年甘肃高于新疆 400 元/亩,2021-2024 年,甘肃高于新疆均是 700 元/亩;从服务费用看,2020-2024 年,甘肃高于新疆分别为 200 元/亩、100 元/亩、200 元/亩、200 元/亩和 400 元/亩;从制种费用来看,2020-2024 年,甘肃高于新疆分别为 600 元/亩、800 元/亩、900 元/亩、900 元/亩和 1100 元/亩。3)2021-2024年玉米杂交种供需形势表5:2021-2024年玉米杂交种供求关系

通过对表 5 数据的深入剖析,我们能够清晰洞察玉米杂交种市场在不同年度的供需态势。在 2021-2022 年度与 2022-2023 年度期间,玉米杂交种市场呈现出供略大于求且稍有盈余的局面,整体上总供应量与总需求量处于相对合理的区间。2021 年,新《种子法》的颁布以及《种业振兴行动方案》的实施,为种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营造出极为有利的政策环境,整个种业形势一片向好,被业内人士形象地称为“种业春天”的到来,这也预示着中国种业即将开启未来十年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到了 2023-2024 年度,玉米杂交种市场供需比攀升至 167%,供过于求的状况明显加剧。种业企业、经销商以及零售商都普遍感受到市场运营难度加大,尽管尚处于可接受的范围,但市场压力已不容小觑。进入 2024-2025 年度,玉米杂交种制种面积持续维持在高位,同时制种亩产量有所提升,致使总供应量达到 22.4 亿公斤,供需比更是高达 175%,种子库存积压问题愈发严峻。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一席之地,种业企业纷纷提前启动市场推广活动,并降低产品价格,但市场反应依旧冷淡,难以激发活力。种种迹象表明,“种业寒冬”已然降临,种业市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考验。中国玉米杂交种的生产主要集中在甘肃和新疆,这两地的制种面积占全国总量的 70% 左右,虽因年份不同会有一定幅度的上下波动,但地位始终稳固。云南、内蒙古、宁夏、四川、黑龙江等其他地区也有一定规模的玉米制种活动,不过占比相对较小。所以说,甘肃和新疆构成了中国玉米制种基地的基本盘。在甘肃,以张掖为核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形成制种产业带;在新疆,则是以伊犁河谷为核心展开辐射。下面对两省制种基地的优劣势进行详细分析。1)张掖制种基地(1)优势:气候条件得天独厚,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南靠祁连山、北依合黎山和巴丹吉林沙漠,狭长独特的地域地形构成了天然的种子繁育隔离屏障,是玉米制种的“黄金”区域;制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形成了完善的制种产业链;种子纯度、芽势、质量较好;籽粒相对小,千粒重低,按籽粒播种的话性价比更高;种子保存期长,可达 6-7 年;政府重视种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制种基地产业发展政策。(2)劣势:总制种成本相对较高,比新疆高 1000 元/亩左右;隔离区面积较大,占制种面积约 15%,制种产量相对低;制种区域相对小,更适合小面积制种。2)新疆制种基地(1)优势:土地资源丰富,可大面积种植,隔离区相对小,有利于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适合大单品制种;总制种成本与甘肃对比相对更低;制种产量与甘肃对比相对更高;近年来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制种条件快速提升;政府高度重视,制种优惠政策快速加码,抢占制种面积;转基因玉米在产量、抗病虫害等方面可能具有优势,有助于提升制种效益和市场竞争力。(2)劣势:制种经验略低,纯度相对低;籽粒大、千粒重高,单粒播种的性价比相对低;湿度大,种子保存年限少,约2-3年;新疆相对偏远,种子运输成本高,比甘肃高约0.1元/斤。三)四点建议1)2025 年玉米杂交种制种面积维持在 250 万亩较合理,不超过 300 万亩在当前种业市场格局下,精准规划 2025 年玉米杂交种制种面积对维持市场供需平衡、保障种业产业链健康发展至关重要。2024-2025 年度,玉米杂交种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供大于求态势,总供应量达 22.4 亿公斤,而总需求量仅为 12.8 亿公斤 ,剩余库存高达 9.6 亿公斤。展望 2025-2026 年度,假设玉米种植面积和杂交种总需求量维持不变,满足需求仅需 12.8 亿公斤种子,减去现有的 9.6 亿公斤库存,理论上新制种总产达到 3.2 亿公斤即可实现供需平衡。然而,考虑到种子行业的特殊性,为有效规避可能出现的“缺种”风险,保持合理的供大于求状态十分必要。经研究分析,供需比控制在 130%-150% 之间较为理想,对应总供应量需达到 16.6-19.2 亿公斤,这意味着新制种总产应在 3.8-6.4 亿公斤区间。由于气候因素对制种产量影响显著,不同年份和区域的制种产量波动较大。以平均亩产 400 公斤来测算,2025 年总制种面积控制在 95-160 万亩,就有望在一年内将供需比调整至合理范围。但为保障种业产业链各环节的利益均衡,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供求关系通过 2 - 3 年逐步调整更为适宜。(1)两年调整方案:若计划在两年内完成调整,2025-2026 年度将供需比调整到 150%,那么 2025 年需新生产种子总量为 9.6 亿公斤,对应制种面积为 240 万亩。到 2026-2027 年度,将供需比进一步调整到140%,此时 2026 年需新生产种子总量为 11.52 亿公斤,制种面积为288 万亩。(2)三年调整方案:若采用三年调整计划,2025-2026 年度先将供需比调整至 160%,则 2025 年新生产种子总量需达到 10.88 亿公斤,制种面积为 272 万亩。随后在 2026-2027 年度,将供需比调整为 150%,2026 年新生产种子总量为 11.52 亿公斤,制种面积 288 万亩。2027-2028 年度,将供需比稳定在 140%,2027 年新生产种子总量同样为11.52 亿公斤,制种面积 288 万亩。特别需要关注的是,2025 年转基因产业化将全面放开并纳入常规种植,扩面增速,推广面积预计会在无额外限制措施的情况下迅速增长。而当前玉米种子的有效库存主要是非转基因种子,若不及时消化,在 1-2 年内很可能面临转商危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综合以上因素,建议优先采用两年调整供需比的方案,将 2025 年玉米杂交种总制种面积设定为 240 万亩,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至 250 万亩。若 202 5年制种面积达到 300 万亩,新生产种子量将基本能满足总需求量,届时库存积压问题将更加严峻,难以有效消化。2)玉米杂交种制种基地以甘肃和新疆为主,占比 80% 左右甘肃堪称玉米杂交种制种的“黄金地带”,气候条件得天独厚,制种经验丰富,基础条件完备,往昔曾占据我国玉米制种面积的半壁江山。新疆则是后起之秀,2021 年甘肃制种成本大幅上涨后,其基础设施迅速完善,吸引制种企业快速转移,2023 年超越甘肃,成为中国制种面积最大省份。2021-2024 年,甘肃和新疆玉米杂交种制种面积约占全国的 70%,这是基本盘,后续可适当增至 80% 并各占一半,其他区域负责满足小区域制种需求。倘若按照 2025 年全国总制种面积 250 万亩来测算,甘肃和新疆可各占40%,那么二者的制种面积均将达到 100 万亩。这一规划既充分考虑了两地的资源优势与产业基础,也有助于优化全国玉米制种产业布局,推动种业实现更加高效、可持续的发展。3)总制种成本继续下调,新疆 3600 元/亩,甘肃 4000 元/亩2 月 28 日,甘肃省种业商会发布了关于 2025 年玉米种子生产相关事项的建议。其中明确提出,张掖市内玉米制种田的亩保产值不宜高于 3600 元,不过,这份建议中并未提及服务费相关内容。紧接着,在 2025 年 3 月 10 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种子协会发布了《倡议书》。《倡议书》中规定,成熟品种的保底价格不得低于 3600 元/亩,同时指出代繁服务费为每亩 300 - 500 元。按照每亩产量 500 公斤来计算,种子单价为 7.5-8 元/公斤,并且明确种子单价(基地交货价)不得低于 7.5 元/公斤。经核算,如此一来,每亩的总制种成本达到了 3750 - 4000 元。通过对表 2 的分析能够清晰发现,在 2021-2023 年期间,新疆玉米杂交种制种面积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其在全国制种面积中的占比也随之逐年扩大。到 2023 年,新疆成功超越甘肃,荣登全国玉米制种面积榜首之位。那么,究竟为何会出现这一局面呢?究其核心原因,在于甘肃制种的总价格增长速度过快,致使种子公司的制种成本超出了其能够承受的极限,无奈之下,种子公司只得被迫向新疆转移。如今,如果甘肃和新疆的制种总成本持续维持在高位运行,种子公司是否会进一步寻求转移?宁夏、内蒙等地区又是否能够敏锐捕捉这一机遇?为推动种业健康发展,建议 2025 年继续降低总制种成本,以此引导行业良性循环,切实保障种业产业链各个环节都能获取合理利润。具体而言,新疆的制种总成本应控制在 3600 元/亩,最高不宜超过 3700 元/亩,此成本包含服务费;甘肃的制种总成本则需控制在 4000 元/亩,最高不超过 4100 元/亩,同样包含服务费。4)倡议多方协同,共同促进种业良性发展种业的健康发展关乎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协会与企业的共同努力。因此,倡议构建政府引导和监管、协会协调、企业自律的协同机制,保障种业的良性发展。(1)强化政府引导与监管:建议政府持续加大对制种基地的政策扶持力度,一方面,通过增加补贴,弥补制种成本,确保制种企业和农户的合理收益,稳定制种产业的基础;另一方面,加强对制种基地乱象的整顿,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违规操作等行为,引导制种企业和农户合理定价,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2)发挥协会协调作用:各地种子协会应充分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积极引导种子公司和制种企业,依据市场需求与种子供需状况,科学合理地规划生产面积。同时,结合不同品种的特性,精准匹配适宜的制种区域,提高制种效率与质量,促进种业资源的优化配置。(3)推动企业自律发展:种子公司和制种企业作为种业发展的主体,要严格遵循市场规律,树立大局意识,主动平衡产业链上下游各方利益。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注重行业整体利益,积极营造种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2024-2025 年度玉米杂交种供需比高达175%,严重供过于求的局面给种业产业链各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形势十分严峻。近期,新疆和甘肃相继公布制种价格,引发了种业圈内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作为一名在种业领域深耕 30 年的从业者,同时担任中国种子协会监事长,我深感责任重大。经过深思熟虑,撰写此文。尽管文章内容或许会对现有各方的布局产生一定影响,甚至触动了某方的利益,但为了种业的长远发展,我认为有责任、有义务站出来发声。在此,呼吁各方尊重市场规律,同时借助合理的计划引导,平衡各方利益,共同努力扭转当前严峻的种业形势。若文中观点存在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来源:倍达农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