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倒伏不是“天灾”,管理不当才是“祸根”近期,全国多地小麦陆续进入拔节孕穗期,这是决定小麦成穗率和产量的关键阶段,但也是倒伏风险最高的时期!倒伏不仅会导致减产10%-30%,还会增加收割难度和病害风险。其实,倒伏并非不可控,只要抓住管理要点,就能让麦田“稳如泰山
倒伏不是“天灾”,管理不当才是“祸根”
近期,全国多地小麦陆续进入拔节孕穗期,这是决定小麦成穗率和产量的关键阶段,但也是倒伏风险最高的时期!倒伏不仅会导致减产10%-30%,还会增加收割难度和病害风险。其实,倒伏并非不可控,只要抓住管理要点,就能让麦田“稳如泰山”。今天就用大白话告诉你:如何科学防倒伏,让小麦“挺直腰板”夺高产!
1.播种过密“叠罗汉”
播种量过大或重播,导致麦苗拥挤,茎秆细弱,就像“叠罗汉”一样互相争光争肥,最终集体“躺平”。
2.氮肥太多“虚胖”
氮肥过量会让小麦“疯长”,叶片肥大下垂,茎秆又细又长,像“豆芽菜”一样弱不禁风。
3.品种选错“先天不足”
高秆品种或抗倒伏差的品种(如部分烟农系列),基部节间长、韧性差,天生容易“弯腰”。
4.水肥管理“踩错节奏”
返青期浇水过早、拔节期追肥过猛,导致群体过大,麦苗“头重脚轻”。
第一招:控群体,从播种开始“精打细算”
播种量别贪多:亩用种量控制在25-30公斤,避免“挤地铁式”密植。越冬前总茎数超80万的麦田,开春要果断镇压或化控。
镇压控旺“踩刹车”:对旺长麦田,在拔节前用镇压器压实土壤,抑制地上部分生长,促进根系下扎。注意:土壤过湿、已拔节或盐碱地别镇压。
第二招:科学施肥,让麦苗“壮而不胖”
氮肥后移“少吃多餐”:返青期少追氮肥,拔节期再追施尿素(一类苗10-15公斤/亩,弱苗适当增加)。搭配磷钾肥(如磷酸一铵、硫酸钾),增强茎秆韧性。
叶面补肥“强身健体”:孕穗期喷施磷酸二氢钾(150克/亩)+尿素(100克/亩),既能防早衰,又能让茎秆“硬气”。
第三招:化控防倒,抓住“黄金窗口期”
药剂选择:起身至拔节初期,用15%多效唑(40-50克/亩)或5%烯效唑(30-40克/亩)兑水喷施,缩短基部节间,让麦秆“矮壮结实”。
关键提醒:拔节后千万别喷控旺剂!否则会缩短上部节间,导致“头重脚轻”,反而更容易倒伏。
第四招:水管理“看天看地看苗情”
旺苗晚浇:群体大的麦田推迟浇返青水,等到拔节后期再浇,避免分蘖过多。
弱苗早促:三类苗和受冻麦田,趁气温回升(稳定5℃以上)及时浇返青水,但水量要小,防止结冰冻苗。
1.轻度倒伏“别乱动”
若茎秆未折断,可喷施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促进自然恢复。切忌人工扶直,否则会伤根断茎。
2.重度倒伏“割叶减负”
对完全贴地的麦田,可割除上部1/3叶片,减少养分消耗,但需同步追施尿素(5-8公斤/亩)保穗。
3.防病防霉“重中之重”
倒伏后湿度大,易发赤霉病、白粉病。及时喷施戊唑醇+吡虫啉+叶面肥,杀菌防虫一举两得。
寒潮前要灌水:预报有“倒春寒”时,提前浇透水可缓冲降温,减轻冻害。
盐碱地巧处理:返青时滴灌腐殖酸钾(1-2公斤/亩),缓解盐害,减少死苗。
(细节决定产量,科学管理是王道!)
小麦防倒伏没有“一招鲜”,关键在综合施策。从播种密度、肥水调控到化控时机,每一步都需“精打细算”。记住:拔节孕穗期是最后一道防线,抓紧时间落实措施,才能让麦田“稳扎稳打”,确保夏粮丰收!
来源:掉下的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