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永州市冷水滩区上岭桥镇仁山村,村民口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咱们村来了个‘铁娘子’,修路架桥搞产业,比汉子还拼!”这位被乡亲们交口称赞的“铁娘子”,正是80后军嫂、仁山村党支部书记刘春燕。
红网时刻新闻3月21日永州讯(记者 周纯)在永州市冷水滩区上岭桥镇仁山村,村民口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咱们村来了个‘铁娘子’,修路架桥搞产业,比汉子还拼!”这位被乡亲们交口称赞的“铁娘子”,正是80后军嫂、仁山村党支部书记刘春燕。
刘春燕,这位扎根家乡23年的幼教工作者,在2023年响应上岭桥镇党委号召,放弃随军机会,接过仁山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从幼教工作者转型乡村振兴“领头雁”,她用两年时间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用实干书写“硬核答卷”,让乡村振兴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扎根乡土:从托起幼苗到扛起振兴大旗
刘春燕与军人有着不解之缘,祖辈、父辈以及她的爱人均为军人,这份家国情怀深深烙印在她的心中。“村里需要我,我就回来!”这是刘春燕的初心。
军旅家庭的红色基因赋予了她坚韧不拔的性格,23年的幼教管理经验赋予刘春燕独特的治理智慧。上任首日,她就在党员大会上立下军令状:“不仅要让道路通到家门口,更要让产业走进百姓心坎里!”
上任伊始,刘春燕推行以“党建+网格”模式强化村“两委”队伍,推动村干部年轻化、专业化,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头雁方阵”。村民感慨:“现在办事效率高了,村干部说话更接地气了!”
实干答卷:民生工程与产业破局双轮驱动
刘春燕深谙“民心路即致富路”的道理。面对村民“雨天出不去、晴天一身灰”的出行难题,她多方争取资金,带领村民硬化村委会后550米道路,拓宽郭家组1公里村道至4米,让农产品运输车首次稳当开进田间地头。
“以前拖拉机都不敢开快,现在西瓜能直接运到城里超市!”种植大户老刘算起增收账,脸上笑开了花。
此外,刘春燕还提质改造老旧道路、清淤500米水渠、修建4.5米宽新桥,根治了雨季农田被淹的“顽疾”,惠及百余亩稻田灌溉。
在产业突围战中,刘春燕展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魄力。面对荷叶坝与对门岭组历时5年的山地权属纠纷,刘春燕多次协调国土部门实地测量,最终将租金发放到户,既解决了企业之困,又平息了百姓之怨,实现了“双赢”。这一举措不仅化解了社会矛盾,更为乡村产业的健康发展扫清了障碍。
刘春燕深知,乡村振兴不仅要发展产业,更要关注民生。她联系乡贤资助新屋组刘倩等困难本科学子,牵线民营企业慰问残疾家庭,累计发放物资超万元。一件件民生小事,织就了仁山村“弱有所扶、难有所帮”的温情网络。
擘画未来:农文旅融合绘就“诗和远方”
乡村振兴需“输血”更需“造血”,刘春燕以创新为颜料,瞄准“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方向。
“2025年,我们村将实现‘三步走’。”刘春燕对于未来的规划信心满满。
冷水滩区上岭桥镇仁山村党支部书记刘春燕(左二)与镇、村干部及村民规划产业。
在刘春燕的规划中,2025年,仁山村15亩恒温大棚将种植反季节西瓜、香瓜等经济作物,引入“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技术指导、品牌包装与电商销售,预计年产值将提升30%。这一举措不仅将提升农业效益,更将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2025年,仁山村将新建12处小菜园、小果园,与现有的湖美田园儿童乐园、500亩花海基地联动,打造“采摘研学+田园观光”线路,吸引城市家庭体验农耕文化,激活乡村“美丽经济”。
“要让城市家庭闻着花香来,带着乡愁走。”刘春燕还计划改造乡贤馆,开设国学讲堂、书法绘画工坊,举办音乐节等活动,将传统文化与湖美田园研学结合,吸引游客“留下来”,带动农特产销售,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在仁山村的田野上,刘春燕的故事正在续写,当她带领村民种下第一茬反季节西瓜时,也将悄然播撒下乡村振兴的“金种子”。
“乡村振兴不是一家一户的事,要让大家的日子一起甜!”刘春燕常挂在嘴边的话语,是她对乡村振兴的深刻理解,也是她行动的指南。从幼教讲台到乡村治理前沿,从随军家属到振兴先锋,刘春燕书写的故事,是乡村振兴中无数奋斗者的缩影。她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她的带领下,仁山村正沿着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全速前进,相信乡村振兴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