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夜十一点,台灯下的数学试卷像天书般摊开,我揉着发涩的眼睛,听见隔壁房间儿子压抑的抽泣声。这是陪考第三个月里第无数次情绪崩塌,我冲进房间想安慰他,却在看见草稿纸上密密麻麻的错题笔记时,喉咙突然哽住了。
深夜十一点,台灯下的数学试卷像天书般摊开,我揉着发涩的眼睛,听见隔壁房间儿子压抑的抽泣声。这是陪考第三个月里第无数次情绪崩塌,我冲进房间想安慰他,却在看见草稿纸上密密麻麻的错题笔记时,喉咙突然哽住了。
一、在焦虑的漩涡中沉沦
记得第一次月考成绩公布那天,我盯着手机屏幕上362分的数字,手不住地颤抖。同事王哥的儿子已经能考580分,这种对比像根刺扎进心里。我开始像监工般盯着儿子刷题,把每道错题都归因于"不努力"。当儿子在凌晨两点背着英语单词睡着时,我愤怒地摇醒他:"你知道每分能甩掉多少人吗?"
最崩溃的是家长会。看着年级前十的家长分享经验,我攥着皱巴巴的试卷,感觉所有目光都在嘲笑我的失败。那天回家,我把儿子所有的漫画书从窗口扔了下去,却在弯腰捡散落的书页时,发现扉页上稚嫩的笔迹:"给爸爸做的父亲节贺卡"。
二、裂缝中的微光
转折点出现在期中考试前夜。儿子突然发高烧,在医院输液时,他虚弱地说:"爸,我考不好是不是让你很失望?"那一刻,我望着他发青的嘴唇,突然意识到:不知何时起,那个会趴在我背上数星星的小男孩,变成了眼前这个疲惫的少年。
我开始偷偷参加家长心理课,笔记本上记满"情绪ABC理论""非暴力沟通"。试着在晚餐时聊篮球而不是成绩,发现儿子眼睛里的光回来了。当他主动提出想参加物理竞赛时,我没有像过去那样泼冷水,而是陪他去图书馆借参考资料。
三、在陪伴中重生
最意外的收获是父子关系的蜕变。现在每天晚自习后,我们会去操场散步,儿子会讲同学间的趣事,甚至吐槽食堂的饭菜。有次他突然说:"爸,其实上次月考没考好,是因为我想证明不刷题也能学好。"原来那些对抗背后,藏着未被看见的成长渴望。
期末考前的周末,儿子主动制定了复习计划。当他把完成的目标一个个划掉时,我忽然想起心理老师的话:"成长不是修剪枝叶,而是培育根系。"现在,看着模拟考成绩单上稳步提升的分数,我更在意的是那行小字:"想考天体物理专业,探索宇宙起源。"
陪考的日子像坐过山车,从歇斯底里的吼叫到深夜的反思,从破碎的父子关系到重建信任。那些在崩溃边缘的挣扎,最终都化作滋养生命的养分。或许教育的真谛,就藏在这些不完美的瞬间里——当我们放下执念,孩子自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来源:看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