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勐养镇的乡村“符号”已逐渐从以农为本、以土为生、以村而治,转变为集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发展平台。越来越多年轻的原乡人、归乡人选择在“家门口” 就业 、创业,与家乡的发展“双向奔赴”。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勐养镇的乡村“符号”已逐渐从以农为本、以土为生、以村而治,转变为集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发展平台。越来越多年轻的原乡人、归乡人选择在“家门口” 就业 、创业,与家乡的发展“双向奔赴”。
“我很喜欢这份‘村导’工作”
“大家好,欢迎来到云南省首个文化农庄——曼掌村,这里家家是传习馆、户户是加工坊、楼楼是展销点、个个是文化传承人……”
阳春三月,前来曼掌村游玩的人络绎不绝,身着傣族服饰的本村姑娘玉发罕带领着游客漫步村内。“我很喜欢这份‘村导’工作,可以向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介绍我的家乡。有团时我带带,没团时我就帮着家里卖果干。”挣钱顾家两不误的新生活让玉发罕很是满意。
(玉发罕向游客介绍傣家造纸工艺品)
2024年初,曼听村引企落地,打造了集熊园观赏、非遗体验、丛林探险、果蔬采摘等项目于一体的旅游路线,游人们纷至沓来。具备良好表达能力的家庭妇女玉腊约积极加入了带团讲解队伍。“这份‘家门口’的工作既能照顾到家人,又能增加收入,还让自己找回了自信。”玉腊约介绍道,前期自己的讲解并不出彩,多亏了镇政府关心支持,多次组织开展美丽乡村讲解员培训,让她现在作讲解更加得心应手。
(玉腊约向游客介绍百年榕树)
“传统技艺的传承就是财富”
“做竹编的技艺是跟着爷爷学的,这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现在光靠竹编手工艺品的收入,就可以养活一家人,可以说传统技艺的传承就是财富。”昆格村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岩罕一边摆弄着手中的竹篾一边说,“成品主要是销往州内和昆明市,但勐养镇只要开展节庆活动,我都会去赶摆场上售卖,收入最高的一天有800元呢!”
(岩罕在 “龙嘎干”节赶摆场制作竹编手工艺品)
同样传承了技艺的曼洪村姑娘玉庄香,依靠着傣装缝纫技术在“家门口”开起了傣装工作室,“以前我在外面做傣装生意,除去房租等成本后利润不高,现在我就在家里做,节省了很多成本。”据悉,玉庄香的工作室先后带动了曼洪村25户31人实现了就业,每天可制作200-300套傣装,主要批量供应至昆明市、德宏州等地。在勐养镇政府的支持下,玉庄香还向上级争取到了20万元的发展资金,准备打造一个集产销展于一体的民族服饰工作室,带动更多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和增收。
(玉庄香向购买傣装的客人介绍服装款式)
“让咖啡成为乡村文旅新业态”
“是的,曼掌村做烘焙咖啡的就是我家,您再往里走就到了。”忙得不可开交的玉应罕,一边磨着手中刚烤好的咖啡豆,一边接听着慕名而来的游客电话。循着香味走进玉应罕家,只见干栏式傣楼里,几个年轻人用小平底锅耐心地在炭火上烘烤着咖啡豆。“除了喝咖啡,游客可以在我家听我妹妹讲茶叶的故事,也可以学我爸爸制作傣陶,还可以为自己或亲友挑选一套我妈妈缝制的傣装。”正如玉应罕所说,她的咖啡店成功串联起了自家的非遗工坊,让游客的体验感从打卡式向沉浸式升级。
(玉应罕带游客体验咖啡 烘焙)
像这样靠咖啡增收致富的还有曼么卧村的花腰傣姑娘玉叶,大学毕业后辗转从事多种行业的她最终选择回乡经营咖啡店。在她别出心裁打造的小店里,顾客的味蕾常会被浓郁香醇的咖啡和精致美味的小甜点打动,继而在小红书、抖音、微信等平台赞赏一番,让小村寨又多了一个吸引人的打卡点。
“还是家乡的‘创业梦’更甜”
勐养镇生意爆火的撒撇牛肉火锅创始人是曼龙岗村的傣家姑娘玉香。玉香喜欢做菜,一直以来,她都想将本地的特色风味发扬光大。大学毕业后,称自己为“家乡宝”的她,回乡潜心研究起结合本地特色风味的火锅汤底,相继推出撒撇、嘎里罗、酸角、西番莲等特色口味的火锅,备受顾客喜爱。火锅店的成功运营,也相继带动了曼龙岗村民的就业。“从远方寻梦到“家门口”就业,还是家乡的‘创业梦’更甜!”玉香笑着说。
(玉香跟奶奶讨论火锅食材选料)
无独有偶,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的同村傣族小伙岩罕也怀揣着梦想回乡奋斗。从小就喜欢民族文化的他,在浓厚兴趣的推动下,在曼龙岗村开始从事银器、布匹等民族古老物件的搜集和销售。目前,岩罕搜集了近万件有价值的物品,一座属于他自己的民族物件陈列馆已拔地而起。因为了解物件背后的民族文化故事和内涵精髓,岩罕还会投身到民族文化的宣讲和传播中,为保护和发扬传统民族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常说:“能把爱好当成事业,能在‘家门口’创业的日子真舒心!”
(岩罕在泰国参加“西双版纳傣族服饰展”)
有一种幸福是“家门口”就业,有一种财富是与家乡“双向奔赴”。勐养镇的这群“90后”生力军正带着他们的新理念、新知识,在“家门口”发挥所长,激活乡村资源增值增效变现。相信在未来的乡村振兴路上,还会有更多的年轻人与家乡发展同频同振。
来 源:勐养镇人民政府
通讯员:刘德燕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