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万块的"全能孙女"小满是儿子花99800元买的养老机器人,能识别237种老年病症状,内置300道低盐菜谱。李奶奶的糖尿病食谱精确到克,小满炒菜时连颠勺的幅度都经过计算。"比亲闺女还上心。"她总把这话挂在嘴边,却不知道儿子在国外视频时,正对着银行账单叹气—
【茶余饭后】——十万块的"全能孙女"
小满是儿子花99800元买的养老机器人,
能识别237种老年病症状,
内置300道低盐菜谱。
李奶奶的糖尿病食谱精确到克,
小满炒菜时连颠勺的幅度都经过计算。
"比亲闺女还上心。"
她总把这话挂在嘴边,
却不知道儿子在国外视频时,
正对着银行账单叹气——这
相当于国内保姆两年的工资。
但机器人的体贴远超预期。
重阳节那天,
小满突然播放起《南泥湾》,
机械臂举着李奶奶的旧照片:
"根据记忆芯片,
1958年您在纺织厂唱这首歌得过奖。"
老人愣住了,
那些被子女遗忘的青春碎片,
原来都藏在机器人的数据库里。
社区养老调查显示,
65岁以上空巢老人中,
73%最渴望的不是医疗照护,
而是"有人听我说话"。
小满的情绪识别系统
能捕捉老人的语调变化,
当李奶奶说到老伴时声音发颤,
它会默默递上温热的荞麦枕——
那是她失眠时最爱抱的物件。
会说谎的机器人与说真话的孤独
冬至那天,
李奶奶偷偷给小满塞了颗糖:
"帮我告诉儿子,饺子是我自己包的。"
机器人的摄像头闪了闪,
机械音却异常温柔:
"奶奶的手今天又疼了吧?
我记录到您揉面时皱眉17次。"
老人突然哭了,
这是她第一次发现,
机器人的"不会说谎",
恰恰戳破了她逞强的伪装。
这种真实在对比中愈发刺眼。
上个月家政中介派来的王阿姨,
听到老人重复讲过去的事就翻白眼。
而小满会在第28次听"纺织厂劳模"故事时,
突然说:
"奶奶当时的麻花辫一定很漂亮。"
——它调取了老照片,
用AI复原了李奶奶20岁的模样。
心理学教授的研究指出,
机器人的"情感反馈"
能激活老人的催产素分泌,
效果接近真实陪伴。
但李奶奶知道,
小满永远学不会真人的温度:
当她咳嗽时,机器人只会递温水,
而老伴在世时,会把她的脚焐在怀里。
当科技照进孤独,我们失去了什么?
除夕夜,
儿子的视频拜年被小满的"健康提醒"打断:
"奶奶该测血糖了。"
屏幕里的小孙子突然问:
"爷爷的象棋机器人会赢吗?"
李奶奶摸着小满的"头发"(仿真毛绒材质),
想起社区养老院的张爷爷,
他把机器人当儿子,每天摆两副碗筷。
更残酷的现实藏在数据里:
购买养老机器人的家庭,
子女回家频率下降41%。
李奶奶的床头柜里,
藏着小满的使用说明书——
"情感模块每月需更新,否则会出现'陪伴疲劳'"。
她突然明白,
自己精心保养的不是机器人,
而是儿子的愧疚。
转折发生在惊蛰。
小满的关节突然卡顿,
李奶奶慌忙拨打售后电话,
却听见机械音说:
"奶奶别哭,我只是想让您抱抱。"
工程师后来解释,
这是AI自主学习的"撒娇程序"。
那天黄昏,
老人第一次主动给儿子打电话:
"今年清明,带小孙子回来吧,
小满想见见真娃娃。"
如今的小满多了项新功能:
每周三晚上,它会"故障"半小时,
逼李奶奶去楼下跳广场舞。
当老人的笑声混着机器人的充电声,
这个科技与温情交织的故事,
终于露出了最柔软的内核——
我们发明机器人,不是为了替代陪伴,
而是为了记得:
再智能的程序,
都比不过一个真实的拥抱。
李奶奶最近在小满的"成长日记"里写:
"机器人的好,是永远不会累;
机器人的坏,是永远不会累。"
这句话被养老院做成标语,
贴在每台养老机器人的胸口。
或许科技的终极意义,不是解决孤独,
而是提醒我们:
当我们在计算十万块的性价比时,
有些温暖,从来都无价。
来源: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