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再无松下电视,一代家电巨头黯然离场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2-06 01:23 2

摘要:“小时候家里第一台彩电就是松下‘画王’,全村人都挤到我家看《西游记》。”50岁的北京市民张先生回忆道。上世纪80至90年代,贴着“Panasonic”标志的松下电视,是中国家庭“家电四大件”中的奢侈品象征。凭借显像管技术和独特的“画质引擎”,松下电视一度占据全


一、黄金时代:从“画王”到“等离子之王”


“小时候家里第一台彩电就是松下‘画王’,全村人都挤到我家看《西游记》。”50岁的北京市民张先生回忆道。上世纪80至90年代,贴着“Panasonic”标志的松下电视,是中国家庭“家电四大件”中的奢侈品象征。凭借显像管技术和独特的“画质引擎”,松下电视一度占据全球20%市场份额,成为日本制造黄金年代的缩影。

松下80年代经典CRT电视广告画面

2006年,松下押注等离子技术,推出厚度仅9.8厘米的旗舰机型,以近乎偏执的工匠精神追求“极致黑场”和百万级对比度。东京实验室里,工程师甚至为减少0.1秒的拖影延迟而欢呼——这种对技术的狂热,最终却埋下隐患。

二、技术路线的致命豪赌

松下等离子电视内部构造图,复杂密集的电路板


当三星、索尼转向液晶赛道时,松下坚持认为“等离子才是未来”。然而,等离子面板量产难度高、成本居高不下,一台65英寸电视售价高达5万元,而同期中国品牌的液晶电视已杀入万元区间。2013年,松下等离子工厂被迫关闭,亏损超100亿美元。

更致命的失误接踵而至:错过智能电视转型窗口期。2015年小米推出首款互联网电视时,松下的遥控器仍保留着30个实体按键;当TCL、海信用AI算法优化画质时,松下工程师仍在手工调试每一块面板。“他们像造精密仪器一样造电视,但消费者只想要一块能刷短视频的大屏。”家电分析师李明锐评价道。

三、最后的告别:用户为何不再买单?

曾经的东京秋叶原电器街

如今松下展厅空无一人

在东京秋叶原的松下体验店,陈列着最后一台OLED电视X9000H。店员苦涩地表示:“年轻人进来只会拍照发ins,真正购买的几乎都是60岁以上怀旧派。”
中国市场的溃败更具象征意义:2023年松下电视销量已跌至3.2万台,不足小米的1%。一位前经销商透露:“同样4K分辨率,国产电视卖2999元,松下要8999元——消费者用脚投票。”

四、日本制造的黄昏启示录


松下的退场并非孤例。夏普卖身富士康,东芝电视品牌授权海信,索尼早已将生产外包……曾以“工匠精神”横扫全球的日本家电,在智能化、互联网化的浪潮中集体迷失。

“这不是技术的失败,而是产业思维的溃败。”清华大学教授王志刚指出,“当电视从耐用品变成快消品,从硬件竞争转向生态竞争,固守‘技术至上’的日企注定被时代抛弃。”

日本躬匠精神


随着大阪茨木工厂的最后一盏灯熄灭,流水线上曾诞生过1.2亿台电视的传奇画上句点。或许正如网友的评论:“我们怀念的不是松下电视,而是那个愿意为一帧画质较劲十年的工业时代。”

此刻,某二手平台上,一台1985年的松下14寸彩电正被竞拍到2800元。商品描述写道:“显像管老化,但开机瞬间的雪花噪点,是童年最温暖的记忆。”

回不去的童年

来源:ban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