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注意:本文据资料改编,情节虚构,人物、地点、事件皆为艺术加工,与现实无关。配图仅辅助叙事,旨在弘扬正义、杜绝犯罪。
注意:本文据资料改编,情节虚构,人物、地点、事件皆为艺术加工,与现实无关。
配图仅辅助叙事,旨在弘扬正义、杜绝犯罪。
"无智亦无得"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被誉为般若智慧的精髓所在。
太虚法师作为近代佛教革新的宗师,凭借其深厚的佛学造诣,对这六字真言有着独到的诠释。
他曾在一次法会上,为一位苦苦参禅却不得要领的年轻僧人智道开示此句密意,直指本心,令其当下开悟。
据记载,智道在闻法后如梦初醒,多年疑惑刹那冰释,随后精进修行,终成一代高僧。
究竟太虚法师是如何通过这简单的六字真言点破迷津的?为何听闻这一解释,能让众多修行者明了自己的真性?
民国十七年夏日,杭州灵隐寺内,一位身形清瘦的中年僧人正在大殿前的石阶上静坐。
他眉目清朗,神情专注,手中握着一串佛珠,嘴角微微上扬,似乎对眼前的一切十分满足。
这位僧人就是当时已经声名远播的太虚法师。
一位年轻的学僧名叫智道,手捧经书来到太虚法师面前,恭敬地行了一礼。
"师父,弟子苦读《心经》多年,对'无智亦无得'一句始终不得其解。
就像隔着一层窗纸,似乎看得见光亮,却触摸不到实质。
弟子夜不能寐,日不得安,求师父指点迷津。"
太虚法师睁开眼睛,慈祥地看着这位求法若渴的年轻人,轻轻笑了。
"智道,你先坐下吧。"太虚法师指了指身边的石阶。
智道恭敬地坐下,双手合十,目光炯炯地望着太虚法师。
"你说你苦读《心经》多年,那我先问你,《心经》中说'照见五蕴皆空',这五蕴是什么?"太虚法师问道。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是构成人体和精神的五大要素。"智道不假思索地回答。
"不错,那'照见五蕴皆空'是什么意思?"
"是说这五大要素都是空的,没有实体的。"智道回答。
太虚法师微微点头,"那我再问你,既然五蕴皆空,那智慧和证得果位这两件事是否有实体?"
智道犹豫了,他从来没有这样思考过问题。"按理说,也应该是空的……但是,修行不就是为了得到智慧和证得果位吗?"
太虚法师站起身来,指着院中的一棵古松,"你看那棵松树,它有没有想过要长成什么样子?"
智道摇头,"松树没有意识,自然不会有这种想法。"
"松树不思不想,却能挺拔成长,风吹不倒,雪压不垮,它的生命力从何而来?"太虚法师问道。
智道沉思片刻,"是松树的本性使然。"
"没错!"太虚法师眼中闪过一丝欣赏,"松树不用刻意追求如何生长,它只要随着本性而行,自然就能成为松树的样子。
《心经》中的'无智亦无得'正是这个道理。"
太虚法师走下石阶,在院子里缓缓踱步,智道紧随其后。
"《心经》所说的'无智亦无得',看似是否定智慧和得果,实则是指出了更高的境界。
当你执着于求智慧、求果位时,反而离真正的智慧和果位越来越远。"
智道若有所思,"就像追逐自己的影子,跑得越快,影子反而离得越远?"
"正是!"太虚法师拍手赞赏,"古德有言:'欲知佛去处,只这语声是。'佛法就在日常中,就在你我的一言一行间。
智慧不是外求得来的,而是从内心自然流露的。"
智道仍有疑惑,"但经中明明说'以无所得故',这不是说没有获得吗?"
太虚法师来到寺院后的一口古井旁,俯身看着井中的水面,示意智道也来看。
"你看到了什么?"太虚法师问。
"我看到了水中的倒影,有我,有师父,还有上面的蓝天白云。"智道回答。
"那这些倒影是真实存在的吗?"
"不是的,这只是水面反射的影像。"
太虚法师指着水面,"智慧和果位就像这水中倒影,当你执着于追求它们时,它们就像水中月一样,看得见摸不着。
而当你明白它们本来就在你的心中,不需要外求时,你才真正理解了'无智亦无得'的含义。"
智道目光闪烁,似乎有所领悟,但又不完全明白。
"师父,我还是不太理解,如果不求智慧,不求果位,那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什么?"
太虚法师笑而不答,转身向寺内走去。
走了几步,他停下来,回头看着智道。
"随我去一个地方。"
太虚法师领着智道来到寺院的藏经阁。
这里收藏着数千卷经书,是灵隐寺的珍宝。
太虚法师从书架上取出一卷《金刚经》,轻轻展开。
"《金刚经》中有句话:'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与'无智亦无得'是同一个道理。"
太虚法师继续解释道:"佛陀的教导不是让我们执着于形式,而是要我们明心见性。
智慧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对本性的觉醒。
得果不是外在的成就,而是内心的转变。"
智道静静听着,眼中的迷惑渐渐消散。
太虚法师合上经书,看着智道说:"说到底,'无智亦无得'是在警醒我们,不要把修行变成另一种执着。
真正的修行,是放下一切分别心、执着心,回归本来面目。"
"师父,我明白了一些,但还有一点困惑。"智道诚恳地说,"如果不求智慧,不求果位,那修行与不修行有何区别?"
太虚法师带着智道来到寺院后山的一处茶园。
茶农们正在忙碌地采茶,动作熟练而专注。
"你看这些茶农,他们每天都在做同样的事情,采茶、晒茶、炒茶。
他们可曾想过要成为世上最好的茶农?"
智道观察了一会儿,回答道:"应该没有,他们只是专注于当下的工作。"
太虚法师点点头,"对,他们只是专注于当下的工作,却不知不觉中成为了采茶的高手。
这就是'无智亦无得'的另一层密意。"
智道目光中闪过一丝光芒,却又迅速暗淡下来,显然内心仍有重重疑团。
太虚法师看在眼里,知道时机已到,这位年轻僧人已经触碰到了开悟的门槛,只差临门一脚。
太虚法师拾起一片刚采下的嫩茶叶,轻轻放在掌心,意味深长地看着智道:"这片茶叶与我们刚才讨论的'无智亦无得'有着怎样的关联?它究竟能为你揭示什么样的玄机?"
智道接过那片嫩绿的茶叶,将它放入口中,慢慢咀嚼。
起初是一股浓烈的苦涩,让他不禁皱起眉头。
但随着咀嚼的继续,苦味渐渐散去,一种清爽的甘甜在舌尖蔓延开来。
"感受到了吗?"太虚法师问道。
"先苦后甜,味道变化无常。"智道回答。
"这就是修行的真谛!"太虚法师目光炯炯,声音充满力量,"修行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体验这个过程,就像品茶一样。
苦与甜都是茶的本性,不增不减。
同样,智慧与无明都是我们心的本性,不来不去。"
太虚法师引领智道来到一处高台,远眺群山。
"《心经》中的'无智亦无得',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不要把修行看作是一种获取,而是一种放下。
放下对智慧的追求,放下对果位的执着,我们才能真正见到自己的本心,这就是所谓的'明心见性'。"
"智道,你知道吗?当你不再追求开悟时,开悟自然会来。
当你不再刻意求智慧时,智慧自然会显现。
这就像阳光普照大地,不会因为你的追求而更加明亮,也不会因为你的忽视而黯淡无光。"
太虚法师的话像一道闪电,照亮了智道心中的黑暗。
他突然明白了,长久以来,他一直在执着于"得",执着于通过努力获取智慧和果位,却忽略了本心本来具足一切。
"师父,我好像明白了。"智道激动地说,"《心经》中说'无智亦无得',不是说没有智慧和获得,而是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于智慧和获得。
当我们放下这种执着,反而能真正体验到智慧和解脱的滋味!"
太虚法师欣慰地笑了,"不错,你已经触摸到了门槛。'无智亦无得'的真正含义是:智慧和果位不是外在的东西,不需要获取,因为它们本来就在你的心中。
当你明白这一点,你就不再被'得'与'失'所束缚,你的心就能自在如如,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就像《金刚经》中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不住于任何法,心才能自在生起。
不执着于智慧,智慧才能自然显现;不追求果位,果位才会不期而至。"
智道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多年的疑惑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他感到心中一片清明,仿佛有什么东西被放下了,而有什么更宝贵的东西被找回来了。
"师父,我终于明白了'无智亦无得'的真谛。
它不是否定智慧和果位的存在,而是指出了获得它们的正确方式——不是通过追求和执着,而是通过放下和回归本心。"
太虚法师点头微笑,"你已经明白了。
这就是为什么《心经》中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当你真正理解了'无智亦无得',你的心就不再有挂碍,不再被恐惧和幻想所困扰,自然而然地趋向涅槃境界。"
"师父,那么修行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智道追问道。
"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认识到我们本来就具足一切。"太虚法师语重心长地说,"就像《六祖坛经》中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的本心本来清净无染,具足智慧和功德,不需要外求。
修行只是去除蒙蔽本心的尘埃,让本心的光明自然显现。"
"这就是为什么禅宗主张'见性成佛',因为佛性本来就在我们心中,只是被妄想执着所遮蔽。
当我们放下这些妄想执着,佛性自然显现,这就是真正的'得'。"
智道恍然大悟,双手合十,向太虚法师深深鞠躬。
"感谢师父的开示,弟子受益匪浅。
从今以后,我不再执着于智慧和果位,而是专注于当下的修行,让本心自然显现。"
太虚法师慈祥地微笑着,"善哉,善哉。
记住,修行如品茶,苦尽自然甘来。
当你不再追求开悟时,开悟自然会来。
这就是'无智亦无得'的妙用。"
在那之后,智道的修行有了质的飞跃。
他不再执着于经文的字面意义,而是深入体会经文背后的智慧。
他的心变得越来越清明,越来越自在。
后来,智道也成为一名德高望重的法师,他常常用太虚法师教导他的"无智亦无得"的道理来开示弟子,帮助无数人破除执着,回归本心。
太虚法师的这番开示,正如一道明灯,照亮了无数修行者的道路。
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奥的佛法智慧传递给了后世,使人们明白:真正的智慧和获得,不在于外在的追求,而在于内心的觉醒和放下。
这就是"无智亦无得"的真实义,是指向我们本心的一把金钥匙。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