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红楼梦》结缘,还得从小学四五年级时的马老师说起。马老师高中毕业后当了民办教师,派到老高川镇秦家沟小学,既当我们的语文老师,又当数学老师。一天上课,马老师忽然给我们讲起《红楼梦》。讲到了贾宝玉娶亲:贾宝玉本来娶的是林黛玉,但让丫鬟们鬼使神差、偷梁换柱,最终换
再读红楼
张文斌
闲暇时,便想读书。在书柜里翻来选去,又拿起《红楼梦》。不记得这是第多少遍读《红楼梦》,最起码在十遍以上。
与《红楼梦》结缘,还得从小学四五年级时的马老师说起。马老师高中毕业后当了民办教师,派到老高川镇秦家沟小学,既当我们的语文老师,又当数学老师。一天上课,马老师忽然给我们讲起《红楼梦》。讲到了贾宝玉娶亲:贾宝玉本来娶的是林黛玉,但让丫鬟们鬼使神差、偷梁换柱,最终换成了薛宝钗……马老师讲得眉飞色舞、绘声绘色,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如醉如痴,不知不觉早已下课,可精彩的故事哪里能停得下来!
学校仅有一颗篮球,还是马老师带来的,平时一直放在我们教室。下课后在没有操场、没有篮球架的院子里玩一会儿篮球,是我们当时最幸福的时光。
看着我们班还没下课,其他班同学早已围拢到门口,却不敢进来拿篮球。有几名同学撺掇、推搡一名有点呆头呆脑的“愣头青”,“愣头青”真的傻乎乎地跑进我们教室来抱篮球。
“干什么?”马老师大喝一声,“脏你妈X的,甚死人还想顶一副花木棺材,滚!”教室内外哄然大笑,“愣头青”同学灰溜溜地退了出去,马老师的《红楼梦》精彩继续。
马老师很少骂人,这次可能是正讲在兴头上被人打扰,于是雷霆大怒。那个场景让我终生难忘,也因此对那堂课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为什么会把黛玉换成宝钗,丫鬟咋这么坏?于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默默地种下了一粒《红楼梦》的种子。
上高中后,我在府谷新华书店买了一套《红楼梦》,寒假时带回家读。这是我第一次读《红楼梦》,很多字不认识,加上“半文半白”的句子,读起来很吃力。无论是语言还是内容,都感觉晦涩难懂,只能囫囵吞枣,勉强看完。我这才知道,原来宝玉娶宝钗,压根儿不是丫鬟所为。马老师一定没有看原著,更没有看电视剧,很可能看的是当时那种改编的极简本连环画。
上大学到参加工作后,也看了几次《红楼梦》,但还是因为生僻字多,要么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要么虎头蛇尾,有始无终。总之印象不是很深。
真正喜欢上《红楼梦》,应该是在2010年北京卫视新版《红楼梦》播出之后。尽管李少红执导的《红楼梦》广遭炮轰,但我因为没有看过“87版”,未受先入为主影响,觉得新版《红楼梦》也很精彩。那时,我借调到市文广局“村村通”办公室,比较清闲。工作之余,一集不落看完电视剧后,又开始读原著。
这次读原著,再也不是走马观花了,遇到不认识的字,都要查字典,字典上查不到就用电脑搜,然后将所有生僻字进行标注。从此,扫清了阅读障碍,再看《红楼梦》便没有那么吃力。
也是因为电视剧的热播,后来不知不觉迷恋上了《红楼梦》。看电视不过瘾,专门又买了《红楼梦》影像全集。读一两回原著,再看一集电视剧,书、剧对照着欣赏,还别有一番情趣。记得在西安钟楼书店,一次性买下四五个版本的《红楼梦》。于是,每当孤独寂寞时,无聊烦闷之际,便开始读《红楼梦》。读了一遍又一遍,从读原著到读有关研究著作,再到《刘心武续红楼梦》《金瓶梅》《推背图》等,与《红楼梦》算是较上了劲。
《红楼梦》不论是成书还是所反映的时代,都已经过去了二三百年。今天,人类已经进入智能时代,但不论DeepSeek有多厉害,人性的光辉从未改变。仁义礼智信、温良㳟俭让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盛衰更替、世事轮回、因缘际会、明德向善等人生哲学,时刻在警醒着我们:心存善念天长佑,宽厚为人路自长。特别是在当下,千万不敢贪心不足,否则最终也会“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一部《红楼梦》,饱经世事沧桑,道尽人生百态,正可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毛泽东一生酷爱《红楼梦》。他曾说:我们这个国家,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外,另外还有半部《红楼梦》。他号召广大领导干部都要读《红楼梦》,而且读五遍以上才有发言权,于是便有了《红楼梦》要读五遍的标准。
作家王蒙有个有趣的观点,如果人的平均寿命为80岁,那么中国人的寿命就是120岁,因为中国人有部《红楼梦》,从而在精神上延长了生命体验。诚如此,多读几遍《红楼梦》更值了!
来源:府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