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翁绶的三首诗——《咏酒》、《白马》和《婕妤怨》,风格迥异,却展现了唐代社会的不同侧面。《咏酒》以酒为媒介,抒发了诗人追求自由、蔑视功名的人生态度,充满豪迈与洒脱,颇有魏晋名士之风。
翁绶,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跃于唐僖宗乾符年间(约公元874-885年)。咸通六年(865年)中进士,工于近体诗,《全唐诗》收录其诗八首。
本文翁绶的三首诗——《咏酒》、《白马》和《婕妤怨》,风格迥异,却展现了唐代社会的不同侧面。《咏酒》以酒为媒介,抒发了诗人追求自由、蔑视功名的人生态度,充满豪迈与洒脱,颇有魏晋名士之风。
《白马》则将目光投向边塞,通过描写一匹英勇神骏的战马,展现了紧张的军事氛围和昂扬的战斗精神,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英雄与骏马的赞美,也从侧面反映了唐朝开疆拓土、国力强盛的时代背景。《婕妤怨》则笔锋一转,聚焦于深宫之中失宠女子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宫廷斗争的残酷和女性地位的低下,诗中充满了对弱者的同情和对封建礼教的控诉。
逃暑迎春复送秋,无非绿蚁满杯浮。
百年莫惜千回醉,一盏能消万古愁。
几为芳菲眠细草,曾因雨雪上高楼。
平生名利关身者,不识狂歌到白头。
这首《咏酒》,读来酣畅淋漓,颇有几分魏晋风骨。诗歌开篇就点明主旨,一个“逃”字,显现诗人远离尘嚣、寄情山水的心态。“逃暑迎春复送秋”,一年四季流转,诗人都在做什么呢?“无非绿蚁满杯浮”,原来都在饮酒啊!“绿蚁”指的是新酿的酒,酒面上漂浮的微绿泡沫,也指代美酒。这一句直白坦率,毫不掩饰对酒的喜爱,颇有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迈气概。
紧接着,“百年莫惜千回醉,一盏能消万古愁”,更是把饮酒的作用推向极致。人生百年,何其短暂,何不纵情畅饮,莫要辜负这大好时光。哪怕醉上千百回,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一杯酒下肚,就能消解心中郁结。这里,诗人将酒神化了,酒仿佛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当然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更多体现的是诗人借酒排遣情绪的人生态度。古人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接下来两句,“几为芳菲眠细草,曾因雨雪上高楼”,是诗人饮酒后不同场景的展现。“几为芳菲眠细草”,春日百花盛开,诗人陶醉其中,或许就在花丛中、草地上,伴着酒香沉沉睡去,可见其放浪形骸、不拘小节。“曾因雨雪上高楼”,冬日大雪纷飞,诗人登上高楼,在风雪中饮酒,又是另一番景象。这里,诗人将饮酒与自然美景结合,展现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无论是“芳菲”还是“雨雪”,都是诗人饮酒的背景,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这样的场景,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也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洒脱和自由。
最后两句,“平生名利关身者,不识狂歌到白头”,是诗人对人生态度的总结。“名利关身”,那些被名利牵绊的人啊,又怎能理解我这种“狂歌到白头”的人生态度呢?“狂歌”,展现诗人饮酒后的豪放不羁,也体现诗人对世俗功名的蔑视。“到白头”,则表达诗人要将这种饮酒作乐、放浪形骸的生活坚持到底的决心。诗人用一种近乎傲慢的口吻,表达自己对世俗价值观的鄙弃。他沉醉于自己的世界,用酒精麻醉自己,也用酒精构筑起一道屏障,将自己与世俗隔绝开来。
这首《咏酒》,语言质朴,情感浓烈,展现了一种追求自由、蔑视功名的人生态度。虽然诗中对饮酒的描写有些夸张,但更多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一种摆脱束缚、追求真我的精神。读罢此诗,仿佛也能感受到诗人那份狂放不羁的气概,以及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渥洼龙种雪霜同,毛骨天生胆气雄。
金埒乍调光照地,玉关初别远嘶风。
花明锦襜垂杨下,露湿朱缨细草中。
一夜羽书催转战,紫髯骑出佩騂弓。
诗歌描绘了一匹神骏的白色战马,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战马的喜爱与赞美,也展现出边塞紧张的战事气氛。
首联“渥洼(wò wā)龙种雪霜同,毛骨天生胆气雄”,开门见山地点明白马的血统与气概。“渥洼龙种”,点明这匹白马出身不凡,拥有良马血统。古代传说,渥洼水边出产良马,因此“渥洼”常用来代指宝马、骏马。我们熟悉的“汗血宝马”,据说就产自这个区域附近。“雪霜同”,描写白马的毛色,像雪一样洁白,如霜一般纯净。一个“同”字,把白马的颜色描绘的生动。“毛骨天生胆气雄”,则进一步刻画白马内在的勇猛气质。天生的好骨架,注定这匹马胆气过人,雄壮威武。
颔联“金埒(liè)乍调光照地,玉关初别远嘶风”,描写白马初入战场的情景。“金埒”,指皇家马场,是训练、挑选马匹的地方。“乍调”,说明这匹白马刚刚经过训练,正准备投入使用。“光照地”,形容白马神采奕奕,光彩夺目,引人注目。试想,一匹雪白的骏马,在阳光下奔跑,那是何等英姿!“玉关”,指玉门关,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关隘,这里暗指边塞战场。“初别”,点明这匹白马刚刚离开家乡,奔赴前线。“远嘶风”,描写白马在风中嘶鸣,声音高亢而悠远,仿佛带着对家乡的思念,也带着对战斗的渴望。
颈联“花明锦襜(chān)垂杨下,露湿朱缨细草中”,描绘白马在战场上的一个瞬间。“花明锦襜”,是说战场边盛开的鲜花映衬着马鞍上的锦缎。“垂杨下”,点明了地点和环境,在杨柳树下,环境优美,但气氛不同寻常。“露湿朱缨细草中”,进一步描写细节,晶莹的露水打湿了马的红色缨络和周围的青草。这一细节,既写出了清晨的景象,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因为只有在战争时期,战马才会在野外待命。
尾联“一夜羽书催转战,紫髯(rán)骑出佩騂(xīng)弓”,直接描写战斗场面。“羽书”,指插有羽毛的军事文书,古代用作紧急传递军情的信件,象征着军情紧急。“催转战”,说明战争一触即发,局势紧张。“紫髯骑”,指一位长着紫色胡须的将军,骑着白马,形象威猛。“佩騂弓”,騂弓是一种红色的弓,与白马相配,更显得将军英勇。“骑出”,动作干脆利落,展现出将军的果敢和决断。
这首诗通过对白马的外貌、血统、气概以及战斗场景的描写,塑造了一匹英勇神骏的战马形象,反映了唐朝边塞的战争生活,表现出诗人对英雄和骏马的赞美。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却充满力量,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
谗谤潜来起百忧,朝承恩宠暮仇雠。
火烧白玉非因玷,霜翦红兰不待秋。
花落昭阳谁共辇,月明长信独登楼。
繁华事逐东流水,团扇悲歌万古愁。
这首《婕妤怨》,读来让人心头一颤,仿佛能听见古代宫廷女子幽幽的叹息。翁绶用短短几句诗,写尽了失宠妃嫔的哀怨,也写出了封建时代女性命运的悲凉。
咱们先看这头两句:“谗谤潜来起百忧,朝承恩宠暮仇雠(chóu)。”这起笔就很有力量,直接点明了宫廷斗争的残酷。“谗谤”二字,让人一下子就想到了那些搬弄是非的小人。她们像影子一样潜伏在暗处,伺机而动,兴风作浪。“百忧”写出了女主人公内心的焦虑不安,也暗示了宫廷生活的步步惊心。最让人唏嘘的是后一句,“朝承恩宠暮仇雠”,早上还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晚上就成了人人喊打的仇敌。这巨大的落差,这命运的翻云覆雨,怎能不让人心惊胆战?
再往下看:“火烧白玉非因玷,霜翦红兰不待秋。”这两句用了两个很妙的比喻。“白玉”和“红兰”,都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用来比喻女主人公曾经的尊贵和美丽。“火烧白玉”,是因为白玉本身有瑕疵吗?当然不是,这是无端的、外来的灾祸。“霜翦红兰”,是因为红兰到了凋谢的时候吗?也不是,这是提前到来的、残酷的摧残。诗人用这两个比喻,巧妙地说明了女主人公的遭遇并非自身过错,而是外界强加的迫害。这就像咱们现在说的,有时候,你什么都没做错,仅仅因为你太优秀,或者挡了别人的路,就会招来无妄之灾。
接着的两句:“花落昭阳谁共辇,月明长信独登楼。”场景一下子变得具体而凄凉。“昭阳”、“长信”,都是汉代宫殿的名字,曾经是受宠妃嫔居住的地方。如今,“花落”了,曾经一起坐辇车、享受荣华的人不见了;“月明”了,只剩下自己孤零零地登上高楼,望月兴叹。这画面,真让人心疼。想想看,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女子,如今形单影只,无人问津,这巨大的反差,这内心的孤寂,该有多么难熬。
最后两句:“繁华事逐东流水,团扇悲歌万古愁。”诗人的笔触从个人命运扩展到了更广阔的历史层面。“繁华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这“团扇”,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意象。古代女子夏天用团扇,秋天扇子就没用了,所以“团扇”常常用来比喻失宠的女子。班婕妤就写过《团扇歌》,表达了自己被抛弃的哀怨。翁绶在这里借用这个典故,把女主人公的悲伤和历史上所有失意女子的悲伤联系起来,让这份哀愁更加深沉,更加具有普遍性。
这首诗语言精炼,意象鲜明,情感浓郁,通过描写一个失宠妃嫔的遭遇,反映了古代宫廷斗争的残酷和女性命运的悲哀。诗人没有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用复杂的技巧,只是用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就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刻画得入木三分,读来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来源:成都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