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湾:颠覆认知的史前遗址,还有多少秘密未被揭开?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2 16:52 4

摘要:1978 年,在陇西高原,当考古队员的洛阳铲穿透黄土的那一刻,谁都未曾料到,深埋于秦安五营乡的这处史前聚落,竟会彻底颠覆整个东亚文明的认知框架。紧接着,当第一片彩陶残片在晨光中缓缓显露纹路,时光的尘埃仿若瞬间被轻轻拂去,八千年前先民的呼吸声,似乎穿透层层地层,

#我的宝藏兴趣#1978 年,在陇西高原,当考古队员的洛阳铲穿透黄土的那一刻,谁都未曾料到,深埋于秦安五营乡的这处史前聚落,竟会彻底颠覆整个东亚文明的认知框架。紧接着,当第一片彩陶残片在晨光中缓缓显露纹路,时光的尘埃仿若瞬间被轻轻拂去,八千年前先民的呼吸声,似乎穿透层层地层,就此与身处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大地湾遗址

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东侧的清水河南岸的一处荒坡上,这里自古以来就出土过许多陶片,因此当地村民称其为"瓦渣地"。1958 年,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开展普查工作时,在此确认了一处史前遗址。该荒坡地形较为独特,其沿河岸略向内凹,坡度平缓,地势开阔且广袤,基于这样的地形特征,专家们经过商讨,将这一遗址正式命名为“大地湾”。

1978年春季,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开始对大地湾遗址进行首次考古发掘,这个不起眼的荒坡,即将开启中国考古史上最激动人心的黄金时代。此次发掘工作持续了六年时间,勘探出该遗址面积至少有275万平方米,包括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级阶地,清水河与吕家沟小溪交汇处的长虫梁缓山坡,麻沟村西侧以及周边的山地区域。考古队对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级阶地区域展开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4万平方米。

大地湾遗址及发掘范围示意图

考古显示,大地湾遗址是一处史前人类长期生活的大型聚落,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6万年前,主体文明集中在距今 8120 年至 4800 年。文化堆积层厚度达1~4米,按文物和遗存特征可划分为五个时期:最上层是距今4900-4800 年的常山下文化,属于仰韶文化晚期向龙山文化过渡阶段;中间是仰韶文化的早中晚期,距今 6500-4900 年;下层是前仰韶文化时期,距今 7800-7300 年;最下层是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地层。考古队清理出新石器时代的房址 240 座、灶址 104 个、灰坑 325 个、墓葬 70 座、窑址 35 座。出土了彩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文物1万件,另外还有1.7万件动物兽骨。

大地湾遗址出土的部分兽骨

此次考古工作取得了六项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凭借这些卓越成果,2021 年,大地湾遗址被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等权威机构列入‘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录。接下来,笔者将结合具体的考古成果以及发掘后半个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为大家全面展示大地湾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了便于叙述,我们不妨从距今 8000 年的前仰韶文化时期开始说起。

考古队首先从遗址的灰坑等遗存中提取出了大量碳化的黍、粟以及十字花科的油菜籽,接着细心专家们又在出土的猪颌骨的压槽缝隙中发现了残留的植硅体黍(黍壳化石)、粟等麸片。经兰州大学等机构的碳十四检测,碳化黍的年代距今7800年;碳化粟的年代距今7000年;碳化油菜籽距今约8000年;猪颌骨距今7800年。此外发现的1.7万件兽骨中,有35%带有屠宰痕迹。这表明至少在8000年前,大地湾的先民已经开始种植油菜籽、黍等农作物,饲养猪、家禽、狗以及其他等动物,过上了稳定的农耕生活,而且形成了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成熟的农业体系。

大地湾一期灰坑H398出土的碳化黍

在大地湾遗址未发掘之前,我国北方多地发现的旱作农业模式遗存除了河北磁山遗址以外,大都未超过8000年。而西亚在很早以前就在多地发现了种植小麦等农作物的遗存,它们的年代大多都在八九千年以前。比如土耳其安纳托利亚的卡塔尔·胡约克遗址(约公元前7000年),发现了小麦等驯化植物遗存;伊拉克的耶莫遗址(约公元前6750年),发现了储粮窖及驯化山羊、狗等家畜,并出土炭化谷物遗存。因此西方的学者在二十世纪初提出旱作农业起源于西亚的论断。大地湾碳化农作物种子以及家猪颌骨的发现推翻了这一旧论,证明东亚的旱作农业起源于中国,而渭河上游的大地湾便是西部地区旱作农业的发源地。

世界农作物起源地

在早期地层中,考古队发现了疑似与红白鼯鼠、苏门羚等类似的亚热带动物骨骼化石,有研究推测可能存在苏门犀化石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七八千年前,渭河上游的黄土高原气候或许温暖湿润,植被较为繁茂,为农业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可能的生态基础。粮食等农作物有了剩余后,先民便将精力用于改善居住环境。大地湾六项重大发现中,和建筑相关的就有三项,分别是中国最早的宫殿遗存F901房址、原始水泥料礓石地坪、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F411房址。

大地湾遗址建筑技术的进步得益于发达的制陶业。从前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受烧造陶器的启发,在修筑半地穴式房屋时,将地面及四壁用大火焚烧,形成类似红砖的红烧土居住面,这样做既可以防止居住面坍塌,又能起到防潮保暖作用。前期的大多数半地穴式房屋便是用这种技术修筑的。遗址中清理出的F301聚落是仰韶文化早期的村落。聚落内部功能区划清晰,包括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区、窑址以及近1000平方米的中心广场。现代的三维建模技术重现了F301聚落的盛景:2.4万平方米的村落中,130座半地穴式房屋呈向心式分布,中心广场的灰烬层厚度证明这里曾是持续千年的祭祀圣地。动物考古学家在房址红烧土、灰坑中提取的动物骨骼样本,证实当时已存在家猪驯化,而象骨与类似苏门犀骨的发现,则勾勒出8000年前陇西高原的亚热带生态环境。

大地湾早期聚落遗址沙盘

到了距今5500多年的仰韶文化晚期,大多数房屋已经是木柱支撑的地面建筑,和现代北方的土坯房接近,使用草拌泥涂或者白灰抹居住面。遗址中清理出的房址F901就是一座类似宫殿的高档建筑。这是一座面积达420平方米的公共性建筑,由142根木柱和墙壁分割为前厅、主室、后室、左右侧室及棚廊等区域,功能分区明确,体现早期社会复杂化特征。其中主室面积达130平方米,可容纳百人集会,推测为部落议事或宗教活动场所。它的南北各有8根附壁柱支撑,形成“八柱九开间”格局,开创了中国宫殿建筑中轴线对称的先河。这种设计理念被后世商周至明清的宫殿建筑一脉相承,因此F901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

令人称奇的是考古队在F901的地面上发现了类似后世“混凝土”的地坪,经过建筑学家罗哲文等人的分析研究后,确认其主要成分是煅烧的料礓石粉末混合砂石而成。这种混合建筑材料被考古队赞誉为“原始水泥”。它最早可能是陶器烧制的副产品,先民发现它的奥秘后,开始大量烧制,最终用它来硬化高档建筑的地面。料礓石由大量硅酸盐形成的方解石、石英组成,煅烧后类似现代的100号水泥。出土的这块料礓石地坪表面光滑如镜,裂纹较少,整体水平误差不超过1厘米,工艺水平远超同时期其他遗址。罗哲文在经过充分的实验论证后,激动得说道:"这种料礓石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达到每平方厘米120公斤,比古罗马火山灰混凝土早诞生两千年!"

F901出土的礓石混凝土地坪

此外,在编号为F111房址地面上,考古队还发现了一副用炭黑勾勒出的舞者形象。地画主体为两人舞蹈场景,人物头戴串珠等冠饰,四肢舒展,翩翩起舞;周围环绕类似彩陶器上出现的刻符符号;下方类类似床榻上躺着两个人,可能是病人或者逝者。地画可能表现了某种祭祀或巫术活动。这幅地画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它将中国绘画史前推至5000年前,其流畅线条至今仍在敦煌壁画中回响。

大地湾F111地画

解决了最起码的生存问题后,先民们便用水与火的交融,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技革命——制陶。

大地湾的制陶业开始于新石器时代,而且在前仰韶文化时期烧制出了彩陶。考古显示大地湾彩陶与旱作农业的发展是同步,最早的彩陶器出现在8000年前。这一时期出土的陶器有生活用粗陶、素面陶,以及祭祀用彩陶三大类。其中彩陶大多数在肩颈部装饰紫红色宽带条纹。器型有陶罐、陶瓶、三足钵等器物,而且部分器物颈部刻画着形如"↑""十""△"等特殊的符号。当时大多数人被大地湾其他的考古成果吸引,很少有人深入研究这些符号。进入21世纪后,随着多地疑似文字刻符的发现,终于有多位学者开始关注大地湾彩陶刻符。当考古学家发现古彝文专家能解读这些刻符时,一场关于“汉字起源是否要改写”的学术争论就此爆发。

大地湾遗址发现的部分彩陶刻符

2015年,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团队在整理大地湾彩陶刻符时,将它们与河南贾湖遗址发现的占卜刻符,夏商时期的甲骨文在计算机中进行符号形状差异化的拓扑学比对时,发现了多个相似的符号,表明它们存在一定的关联。而且2017年的大地湾文化专家论证会上,贵州彝学专家王继超现场用古彝文解读了 36 个大地湾刻符。他认为这些刻符可能是文字而非符号。由此引发了汉字的起源,以及古彝文与史前刻符关系的热烈讨论。下表是黄河流域发现的史前刻符对比和考古界的观点。

名称发现遗址所属文化存在年代刻画器物数量考古界主要观点贾湖刻符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裴李岗文化距今9000-7500年龟甲、骨器、陶器17种具有形音义的原始文字雏形大地湾刻符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大地湾文化距今8000-5000年陶器、地画约38种与古彝文高度相似的原始文字体系双墩刻符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双墩文化距今7300-7100年陶器630余种具备社会公识性的汉字源头半坡刻符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仰韶文化距今6700-6000年陶器27种尚未形成语言记录功能的文字雏形大汶口陶文山东莒县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大汶口文化距今5000-4400年陶器20余种与甲骨文直接关联的象形文字

经学界多年研究,上述刻符出现的地域岁相隔数千公里,但都有一定的关联性。也许它们真的是一脉相承,经过各地区4000多年的不断完善丰富,在夏商时期形成了成熟的甲骨文文字体系,并最终演化为为汉字。至于大地湾刻符与古彝文是否同属同一文字体系,目前因为古彝文的起源争议较大,尚无定论。也许这些原始的文字符号与古彝文同源,由于地理环境的隔绝,古彝族与外界的接触较少,保留了较多的原始结构,因此能够解读上述多个刻符。当然这些观点还在探索阶段,目前争议较大,尚需更多的考古证据来加以证实。

李学勤团队对大地湾刻符、贾湖刻符、甲骨文的拓扑学比对

王继超解读的部分大地湾刻符

文字的传播肯定是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大地湾彩陶文化向西传播形成了早于丝绸之路,连接欧亚大陆的彩陶之路。虽然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彩陶器是在浙江义乌桥头遗址的上山文化时期(距今9000年),但是将彩陶文化发扬光大的却是在西北地区,而大地湾遗址便是西部地区彩陶文化的源头。

大地湾的彩陶烧造技术在仰韶文化早期就达到鼎盛阶段。在第三探方出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成为这一时期彩陶艺术的代表之作。这件高31.8厘米的器物,将圆雕女性人像与抽象几何纹完美融合,其齐刘海造型的瓶口,引发了人类学家对古羌族“齐颈披发”发式的考证;而腹部的弧边三角纹则暗含早期太阳崇拜的的印记。当这些彩陶碎片在修复室重组时,考古队员惊奇的发现:从8000年前开始,大地湾的制陶工匠们就已掌握了矿物颜料的配比技术,他们用磁铁矿粉调制的紫红色历经沧桑仍鲜艳如初。

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上世纪20年代,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走马观花式的匆匆挖掘过陕西仰韶村遗址、甘肃马家窑遗址、青海柳湾遗址后,匆匆提出中国彩陶文明来自西方,并且断言年代不超过公元前2000年。但大地湾遗址的发掘充分显示中国的彩陶文化起源于本土,与西亚彩陶文化平行发展,而且一路向西传播到了中亚地区。

早在20世纪上半叶,西亚两河流域的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就发现了多个彩陶文化遗址。比如伊拉克耶莫遗址出土了距今7800年的彩陶瓶,它表面涂橘黄、浅黄色颜料,上绘红色线条,风格独特,被称为 “耶莫彩陶”;三国交界处的哈拉夫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胎薄釉亮,用红、黑、白等颜料绘制玫瑰花结纹、牛角纹等对称的几何纹饰。由于西亚地区开展考古活动早于中国五六十年,因此造成彩陶文化早于中国的错觉,甚至不乏向安特生这样的学者认为彩陶文化起源于西方。

伊拉克公牛头纹彩陶碗

大地湾的彩陶文化自 8000 年前兴起,一直延续至 5000 年前。在向西传播的进程中,于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融入当地特色,孕育出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此后,其彩陶文化持续西进,途经河西走廊、新疆东部,沿着昆仑山、天山山麓,一路传播至费尔干纳盆地和哈萨克斯坦七河流域,沿途遗留下甘肃火烧沟遗址、新疆洋海遗址、察吾乎沟口墓葬,以及乌兹别克斯坦楚斯特遗址、哈萨克斯坦科斯托比遗址等众多与彩陶相关的文化遗迹。这些遗址出土的彩陶器虽然烧造技术不如内地,但纹却是马家窑半山类型典型的涡旋纹、锯齿纹等纹饰。

另一路彩陶文化翻越横断山脉向西南传播,影响了四川、云南中北部及西藏的卡若文化,并通过克什米尔地区间接渗透至印度河流域,克什米尔布尔扎霍姆遗址曾出土过马家窑马场类型的红陶蛙纹壶。当然西亚的彩陶文化也在同一时期向东传播,两者共同塑造了河中地区和印度河犍陀罗地区的彩陶文化。

彩陶之路及其主要遗址

近些年中国与德国等多国的相关专家展开了彩陶文化研究,试图揭开中国彩陶与西亚彩陶更多的谜团。其中对两地陶片的微量元素分析显示,中国大地湾彩陶的紫红色纹路颜料源自磁铁矿,而西亚彩陶红色纹饰是用赤铁矿粉绘制。两者的显色机理虽然不同,但纹饰的几何化趋势却惊人相似。这是史前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还是丝路文明更早的"史前融合版本"?

1995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清水河南岸的部分区域进行了小规模的补充发掘。2006 年 5 月至 2008 年 10 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和甘肃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对大地湾遗址再次进行发掘。这次发掘还是在清水河南岸原来发掘的区域,主要针对8000年以前的地层。这次发掘证实在6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通过两年多时间的发掘,完整记录了从石英石打制细石器到大地湾一期文化以及彩陶文化出现的全过程。反映了大地湾遗址 6万年以来由采集狩猎经济逐步向农业经济过渡的持续人类活动历史,为研究旧石器时代的狩猎采集文化以及农业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

大地湾遗址博物馆

此外兰州大学在仰韶晚期的灰坑中识别出了38种农作物微体化石,证实5500年前先民已掌握轮作技术。而对彩陶器激光拉曼光谱的检测,揭示其煅烧温度精准控制在800±50℃,这种原始"窑炉"技术至今仍是材料学界的未解之谜。

为了更好地保护大地湾遗址,国家文物局于 2013 年批准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建设。甘肃省文物局及时组织编制了《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并按照规划确定的内容,推动实施了 F901 遗址边坡抢险加固、内部陈列展示、环境整治和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等重点保护、展示项目和考古勘探、发掘及研究工作。2020年完成核心展示区建设(包括F901房址复原、博物馆等),2021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

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24年甘肃天水麻辣烫在文旅界火爆出“天际”之时,大地湾博物馆主动出击,创作了小祖宗玩偶、陶埙、人头瓶、文物修复大师盲盒等文创产品,亮相天水麻辣烫吃货节,大力宣传大地湾文化,一时间这座古老的遗址成为热门景点。

站在发掘区俯瞰,谁能想到这座遗址仍有99%的区域沉睡地下,这意味着我们看到的大地湾史诗级别的辉煌考古成果只是冰山一角,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大地湾未知谜团被一一解开。

大地湾小祖宗玩偶

五十载岁月悠悠,大地湾从考古报告里的冰冷数据,逐步蜕变成为能够让人真切感知文明母体温度的圣地。当 2025 年的第一缕曙光,穿透 F901 宫殿遗址的玻璃幕墙,洒落在料礓石混凝土地面上,那一道道细微裂痕,宛如文明年轮自然生长的印记。在这里,八千年前的袅袅炊烟,仿若从未消散,它幻化为数字世界中的比特流,在网络空间里重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原乡,赋予更多人直面未来艰难险阻的信心与勇气。或许,这便是大地湾给予现代文明最深刻的启示 —— 所有对远古的探寻与叩问,最终都将照亮我们迈向未来的征途。

参考文献

[1]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发掘报告[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2] 秦安县人民政府. 史前文化明珠 ——大地湾遗址[EB/OL]. (2025-02-05)[2025-03-22]. https://www.qinan.gov.cn/info/10162/83301.htm.

来源:小方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