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段故事出自《三侠五义》,讲的是北宋真宗无子,后宫有金华宫刘妃、玉宸宫李妃同时怀孕,真宗各赐二妃一只金丸,许诺谁先诞下太子,就立谁为后。待李妃先生下太子时,刘妃与太监郭槐设下奸计,伙同接生婆尤氏将之偷出,换以剥了皮的狸猫,又命宫女寇珠将太子杀死后抛尸金水河桥下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甚为有名。
这段故事出自《三侠五义》,讲的是北宋真宗无子,后宫有金华宫刘妃、玉宸宫李妃同时怀孕,真宗各赐二妃一只金丸,许诺谁先诞下太子,就立谁为后。待李妃先生下太子时,刘妃与太监郭槐设下奸计,伙同接生婆尤氏将之偷出,换以剥了皮的狸猫,又命宫女寇珠将太子杀死后抛尸金水河桥下。寇珠不忍杀害太子,悄悄将太子交与太监陈林,陈林又冒险将太子寄养在八千岁(八贤王赵德芳)宫中,由狄娘娘养大。另一边真宗震怒,以为李妃产下妖怪,将之打入冷宫。后来刘妃产下小太子,得封皇后。不料六年后小太子夭亡,真宗(太宗赵光义之子)便从八王赵德芳(太祖赵匡胤之子)膝下过继一子,此子正是当年被以狸猫换出的太子赵祯。刘后觉察不对,便下毒计命陈林拷打寇珠,寇珠头自碰栏杆而亡。其后真宗听信刘后谗言,下令赐死李妃。李妃暗中被外貌相似的宫女余忠顶替,逃出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流落至陈州(今河南淮阳),居寒窑中,受范宗华照料。后来真宗驾崩,仁宗赵祯即位,先有寇珠鬼魂告状,后包公陈州放粮回转东京时,于草桥镇天齐庙遇到流落民间的李太后,将之请回东京,才使真相大白于天下。刘后惊亡,郭槐、尤氏受刑,李后还朝。
这个故事的重点内容,在原书中只占第一回的一半,后面的“草桥断后”占第十五回的一半,十六至十九回是“认母医睛”直到最后的“李后还朝”,加起来总共才五回书,但这个故事牵连的内容却非常多,以致于《狸猫换太子》成为了《三侠五义》一书的别名。
通俗文学中,关于宋代的书、戏特别多,杨家将系列上接残唐五代故事,下启《水浒传》《岳飞传》《济公传》,杨家将故事又旁及呼家将、狄青故事等,俗文学中历代第一文官包拯的故事也发生在这个时代。“狸猫换太子”除了见于以包公为主角的《三侠五义》,还见于同时代成书的以包公、杨宗保、狄青三家故事合编的《万花楼演义》,情节大体相同。更早的嘉庆六年(1801)本《五虎平西前传》(此书亦演义狄青故事)中包公自言:“你不知本官的厉害,断过多少无头疑案,你可记得狸猫换主三审郭槐的事情,李太后含冤一十八载,郭槐抵死不招,后来如何审出真情,你难道忘记了么?”可见故事早就流传于民间。
宋人传说,宋太祖赵匡胤是霹雳大仙转世,仁宗赵祯是赤脚大仙转世。仁宗的降生在历史上确实不易,故有种种异说。赤脚大仙之说早在宋代就已产生,但影响不大。广义的“狸猫换太子”之说最早见于元代,却在民间文学中传唱不断。历史上仁宗生母李氏的命运,其实另有一番心酸:李氏只是真宗的宫人,生下太子后她直到老死宫中,也没能与自己生的皇帝儿子相认,死后才勉强“进位宸妃”。直到刘后归天,仁宗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谁。
元朝无名氏编撰的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简称《抱妆盒》)是今所见最早的“狸猫换太子”故事,其后尚有明代戏曲《金丸记》(情节与《抱妆盒》大体相同)、弹词《新刊全相说唱足本仁宗认母传》与小说《桑林镇》(见于明《包公案》五十七“宋仁宗认母审奸臣,刘娘娘私赂露机关”,“桑林镇”即后来版本中的“草桥镇”),还有清戏曲《正昭阳》等。但这些故事中,其实并无“狸猫”。《抱妆盒》中刘后只令寇承御诓出李美人所生太子杀之弃尸金水桥而未果,几乎就是暴力杀人,并无诬陷李美人产下妖怪的设定。《桑林镇》中,李妃所产为太子,刘妃所产为公主,郭槐将公主与太子相换,李妃误杀公主蒙冤(《正昭阳》略同),也并没有“狸猫”什么事。至清中期《五虎平西前传》《万花楼》《三侠五义》等书,以后来的各种宝卷、年画中,才有以“狸猫”来“换太子”的情节。
《三侠五义》的真正主角是包公,此书前二十回以公案故事为主,以仁宗降生为始,以李后还朝为终,中间包公出世、狐狸三报恩、定远县审乌盆、贤臣应梦、陈州放粮等情节,纵横捭阖,大体都是为破此“狸猫换太子”案做铺垫。只因破此惊天大案,包公才被太后认为义子,无限荣耀。李后还朝之后,接下来的故事是耀武楼南侠展昭献艺,得“御猫”之封,引出“五鼠闹东京”等大量情节。书自二十一回至五十八回,即“五鼠闹东京”。至五十九回北侠欧阳春出世(故事实际进入“霸王庄”阶段),围绕包公的三侠五义共九人[1]全部出场,全书完成奠基。也就是说,《三侠五义》的故事基础,就建立在“狸猫换太子”“五鼠闹东京”这两个与猫有关的故事之上。
及至清末,俞樾改《三侠五义》为《七侠五义》,删改第一回“狸猫换太子”相关情节,其实非常欠妥。续书《小五义》中有外号“玉面猫”的熊威,同时有“赛地鼠”韩良,仿“御猫”展昭(字熊飞)与“彻地鼠”韩彰,以谐音造成故事悬念(第九十四回之后)。此“玉面猫”似正非邪,并不出彩,在后来的《续小五义》中牺牲在团城子(第七十九回“赛地鼠龙须下废命,玉面猫乱刀中倾生”),可见其实此“玉面猫”出场就为送死。由于续作绝大多数内容都是侠义书,公案内容甚少,也就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狸猫换太子”的情节。单田芳说《三侠五义》,后续《七杰小五义》《白眉大侠》甚至《龙虎风云会》《水浒外传》[2]等大量内容,但自“五鼠闹东京”开书,不说“狸猫换太子”一段公案,这是发挥“侠义书”性质所致。想听“狸猫换太子”评书,推荐听田连元早年演播的《包公案》。如石连君、连丽如等,亦曾演播相关内容。
或说“狸猫换太子”故事来自于佛经[3],此说可疑。隋代以前出现的汉语文献《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中,确实有“如今不产太子,正产猫子”这样的情节。但此经长期失传(今其残卷见于敦煌卷子),估计不为清代人所见。且其故事重点不在“狸猫换”,而在“太子”出生遭难。所以仍如一般认为的,故事以宋代真宗至仁宗朝的史实为原型,中间经历元代戏曲《抱妆盒》,明代小说《桑林镇》,至《万花楼》《三侠五义》始有“狸猫”的戏份加入。故事虽以“狸猫”冠名,但本质上与狸猫无关。
民间文学常用俗套,此“狸猫换太子”又见于钟无艳故事。钟无艳故事起源甚早,民间文学方面元代即有《钟离春智勇定齐》,但其中并没有“狸猫换太子”的情节。清《英烈春秋》(中国家图书馆藏京都东二酉堂本)中,有如下情节:“无艳怀孕产子,夏迎春暗以狸猫换太子,齐王怒,无艳三入冷宫,宫女彩云携皇子潜逃出宫,嫁与楚将黄盖,取名黄元。”[4]“换太子”的一小段内容,与宋仁宗版明显同源。《万花楼》最早可见嘉庆十三年(1808)版,《三侠五义》是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年间由石玉崑口头创作,而大约道光(1821—1850)年间成书的《英烈春秋》正在两者之间。《英烈春秋》传唱民间的过程中,偶尔又变“狸猫换太子”为“猿猴换太子”(见石连君、石印红《英烈春秋》评书,其他版本《英烈春秋》如牛崇光演唱版仍用狸猫)。“狸猫”变为“猿猴”,故事不受丝毫影响,亦可见此故事中被剥了皮顶替太子的“狸猫”并不重要,只不过是一个“妖怪”符号。
抛开故事中狸猫的问题,单纯看这个故事,其艺术感染力也非常高。中间“拷打寇珠”“余忠替死”“草桥断后”等情节催人泪下,“假扮阴曹审郭槐”则离奇跌宕(实与杨家将故事中“审潘洪”的情节相同),殊为民间津津乐道。清代子弟书有《盘盒》《救主》《拷御》;宝卷有《李宸妃冷宫受苦宝卷》《阴审郭淮宝卷》《狸猫宝卷》等等。今戏曲中则有二人转《范中华别母》(推荐丫蛋、王小利版)《打龙袍》(推荐李多奎、裘盛戎版)等小说中没有的内容。“范中华别母”在“草桥断后”之后,讲的是李太后与相依为命的义子范中华分别的心酸过程。“打龙袍”讲的是“李后还朝”之后,包公因“子为帝、母行乞”而要打仁宗,仁宗高贵不能真打,所以让仁宗脱下龙袍,象征性打了几下。《打龙袍》(所说情节与《三侠五义》小说不尽相同)中李后唱道:
一见皇儿跪埃尘,开言大骂无道的君。
二十年前娘有孕,刘妃郭槐他起下狠毒心。
金丝狸猫皮尾来剥定,她倒说为娘我产生妖精。
老王爷一见怒气生,将为娘我推出了午门以外问斩刑。
多亏了满朝文武来保本,将为娘我打至在那寒宫冷院不能够去见君。
一计不成二计生,约定了八月十五火焚冷宫庭。
多亏了恩人来救命,将为娘我救至在那破瓦寒窑把身存。
多亏了陈州放粮小包拯,天齐庙内把冤申。
包拯他回朝奏一本,儿就该准备下那龙车凤辇一步一步迎接为娘进皇城。
不但不准忠良本,反把包拯上绑绳。
若不是老陈琳他记得准,险些儿你错斩了那架海金梁擎天柱一根。
我越思越想心头恨,不由得哀家动无明。
内侍看过紫金棍,替哀家拷打无道君。
注释:
[1]三侠,指南侠展昭、北侠欧阳春,和双侠丁兆兰、丁兆蕙。五义(大五义)即五鼠,鉆天鼠卢方、彻地鼠韩彰、穿山鼠徐庆、翻江鼠蒋平,还有锦毛鼠白玉堂。
[2]单田芳《水浒外传》中第一高手白继忠,是锦毛鼠白玉堂的孙子,亦即玉面小达摩白云瑞的儿子。
[3]李小荣《〈狸猫换太子〉的来历》,《河北学刊》2002年3月。
[4]蒋丹《清京都东二酉堂刊〈英烈春秋〉鼓词研究》,山西大学2013届硕士学位论文。原文言“三入冷宫”是因为其前文有“一入”“二入”。“取名黄元”的是钟无艳所生太子,后回改本姓称“田元”。
注:本文选自刘朝飞《猫在故纸堆》(古吴轩出版社2024年10月版),本次发表时略有修改。转载自书目文献公众号。
来源: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