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这话虽有些刺耳,但仔细想想却也不无道理。我今年六十出头了,在这大半辈子里,我见过太多风浪,也听过无数关于中国发展的议论。有些人说中国模式不行,可我觉得他们根本没弄明白,为什么中国的道路
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这话虽有些刺耳,但仔细想想却也不无道理。我今年六十出头了,在这大半辈子里,我见过太多风浪,也听过无数关于中国发展的议论。有些人说中国模式不行,可我觉得他们根本没弄明白,为什么中国的道路能走得这么稳。
就说前些年吧,我有个老朋友,年轻时去国外留学,回来后总爱吹嘘那边的生活有多好。他常说:“你看人家那教育、医疗、住房,多自由啊!”我就问他:“那你回国之后怎么又扎扎实实待了这么多年?”他当时愣了一下,最后才支支吾吾地说:“还不是因为习惯了嘛!”其实他自己心里清楚得很,那些所谓的“自由”背后隐藏着多少问题——贫富差距巨大、社会矛盾尖锐、文化认同缺失。而我们呢?虽然也有困难,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种凝聚力不是靠嘴上喊出来的,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干出来的。
说到民族凝聚力,就不能不提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段峥嵘岁月。那时候百废待兴,国家一穷二白,可人们的精神状态特别昂扬。我记得小时候村里修水库,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不分昼夜地干活儿。有人脚磨破了皮,简单包扎一下继续干;有人累得直不起腰,喝口水缓一缓接着上。那时候的人们,为了集体利益可以牺牲个人利益,那种团结一心的劲头让我至今难忘。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条件改善了,但那份凝聚力始终没有丢掉。无论是在汶川地震中舍生忘死的救援队伍,还是疫情期间逆行而上的医护人员,都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
当然,有人会质疑说:“你们的发展模式确实厉害,可别人学不来呀!”这话乍一听挺有道理,但细究起来却发现并非如此。很多人只看到了结果,却没有看到过程。就像盖房子一样,别人羡慕你家高楼大厦巍然屹立,却不知道你花了多少心血打地基、砌砖墙。中国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它始终坚持走适合自己的路。咱们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情复杂,这就决定了不能照搬别国的经验。试想一下,如果盲目模仿西方国家的制度,恐怕早就乱套了吧?
不过,我也承认,中国模式并非完美无缺。比如在社会治理方面,有时候会出现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在国际交往中,也难免会遇到误解和偏见。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这条路。毕竟,任何成功的经验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经过反复试验和调整。就像种庄稼一样,不可能第一次播种就能丰收,必须经过多次尝试才能找到最适合的种植方法。
那么,为什么中国模式难以被复制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它建立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之上。五千年的文明史赋予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种底蕴是其他国家无法短时间内获得的。其次,它依赖于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在中国,党和政府始终扮演着引领者和协调者的角色,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凝聚共识。再次,它注重实际效果而非表面文章。无论是精准扶贫还是乡村振兴,都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实事,而不是为了博眼球搞形式主义。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几年前我去了一趟非洲某国,那里正在推行一项由中国援助的农业项目。当地官员热情地邀请我去参观,指着一片绿油油的稻田对我说:“这就是你们的技术带来的奇迹!”我当时听了特别感慨。其实,这种奇迹的背后,是中国几代人的努力积累下来的成果。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科技的进步,如果没有数百万农民兄弟日复一日地辛勤耕耘,单凭技术输出是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的。
当然,中国模式的成功也不能完全归功于内部因素。外部环境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为中国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使得我们可以集中精力搞建设。同时,全球化浪潮也为我国带来了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然而,即便如此,中国依然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没有被外界牵着鼻子走。这一点尤其值得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
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中国模式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如何让更多的普通人享受到改革红利?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但我相信,只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勇于面对挑战,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这些困难。
总之,没有前三十年奠定的强大民族凝聚力,谁上来都不行。中国模式之所以至今无法复制,是因为它根植于本国的具体国情和发展阶段。它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万能药方。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学习中国经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结合自身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各位读者朋友们,你们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
来源: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