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议会山下的商业区中心广场上,矗立着一尊铜像,铜像铸的是一位被截去右腿的残障人,正在艰难地做着冲刺的姿态。他就是在22岁被骨癌夺去生命的加拿大青年特里·福克斯。就在他逝世的那年(1981年6月26日),他用一条腿,以惊人的毅力参加了横贯加拿大的
2025年3月7日,豫剧祥符调代表性传承人关灵凤老师在开封去世,今受权刊发著名戏剧家石磊先生1984年发表于《地方戏艺术》的一篇文章,以示怀念。
舞台上的“特里·福克斯”
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议会山下的商业区中心广场上,矗立着一尊铜像,铜像铸的是一位被截去右腿的残障人,正在艰难地做着冲刺的姿态。他就是在22岁被骨癌夺去生命的加拿大青年特里·福克斯。就在他逝世的那年(1981年6月26日),他用一条腿,以惊人的毅力参加了横贯加拿大的马拉松运动,顽强地跑完了2600多英里,并为癌症患者征得1千万加元的资金。他虽然逝世了,但他的精神却活在加拿大人民的心中,他已经成为加拿大人民和世界残障者心目中的英雄和骄傲。
在我国的戏曲舞台上也有一位“特里·福克斯”,她虽然从19岁就双目失明(右眼仅有0.06的视力),但几十年来,她顽强拼搏,至今仍活跃在戏曲舞台上,为观众塑造了数以百计的艺术形象,深受观众的爱戴和欢迎。她就是被河南广大观众誉为“汴京金凤凰”“豫剧苦菜花”的著名豫剧旦角演员关灵凤。
关灵凤剧照
雏凤第一声
对于关灵凤的名字,我想首都的观众是不会太生疏的。1982年4月,她率开封市豫剧团进京为首都观众献艺,一出《三上轿》,声誉满京华,受到首都的广大观众、专家和戏剧界同仁的高度赞扬。一家报刊在评论文章中誉她为“戏剧苑中的苦菜花”,这对灵凤同志来说是再恰切不过的比喻了。这不仅因为她在艺术上擅长悲剧,为我们塑造了崔金定(《三上轿》)、秦雪梅(《秦雪梅吊孝》)、秦香莲(《秦香莲》)、吕玉花《汉江女》、罗剑琴(《巾帼侠》)、蒋琴心(《三拂袖》)、刘芳(《涤耻血》)、邵巧云(《霄壤恨》)、童玉珊(《义烈风》)等一系列悲剧女主人翁的形象,而且她本人在其生活的经历中,也充任了悲剧的主角儿。她这朵豫苑中的奇葩,不是在春风春辉的抚爱、秋水秋雨的浇灌、夏阳夏露的滋润、冬雪冬壤的护养中长成的,而是在苦水中泡大的。她吸尽人间苦涩的养料,却把馨香散给了人们。
关灵凤从事戏曲事业,不是像现在的青年演员那样,是因为一种天赋或是为了一种理想和志趣,不,她是被饥饿的残酷风暴卷进艺海的。
陈素真为关灵凤说戏
关灵凤原名叫关二凤,1932年出生在河北省南宫县一个贫民家庭,她来到人世间,首先伴随她的就是一根打狗棍和一只破碗,弹拨着苦难进行曲,跟随父母逃荒要饭,流落到西安,靠在车站拣煤核度日。1942年,戏剧家樊粹庭先生组办的狮吼儿童剧团,打着小旗在街上招学员,当小灵凤听说这个剧团管吃、管穿、管学戏,高兴得了不得,于是她就踏进了梨园子弟的行列。当时,她年仅十岁。和她一起进入狮吼儿童剧团的还有王敬先、张敬盟、华翰磊、王韵生、王景云等30多个孩子。入科后,关灵凤主攻青衣,兼学花旦、刀马。在所有的孩子中,关灵凤长得最丑,个子最低,是条件最差的一个。可是她的心眼最灵,一点就透(难怪后来陈素真为她改名为关灵凤),练功最刻苦。当时,豫剧著名小生演员常警惕教灵凤声腔,京剧著名花脸演员韩盛岫是她的武功教师。据这些老师们回忆:灵凤学戏练功最不惜力,别人练一个小时,她练三个、四个小时;别人练一段唱,她练十段、八段……灵凤睡觉的时候比谁都少,可她的汗水洒得比谁都多。所以,仅用三个月多一点的时间,她就掌握了快抢、舞剑、刀花、对刀等武功技巧和跟斗、乌龙绞柱、窜毛、倒扎虎、跄背等毯子功。为了和大师姐们在一起演戏,她还特意学了“跷功”的技巧。在声腔艺术上,她不仅能唱豫东、祥符调,而且还能娴熟地演唱豫西调,成为一个身兼三大声腔流派的歌唱能手和文武兼备的豫剧新秀。出科后,关灵凤在古城西安露演的第一出戏就是《秦雪梅吊孝》。当时,有两位演员在西安唱这出戏最红,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常香玉,另一位是豫西调名家崔兰田。每逢她们二人挑梁主演这出戏,樊粹庭就让灵凤去观摩,崔兰田还手把手地教过她《别府》一折。大师们的表演风范,演唱神韵,为灵凤同志树立了艺术楷模,给了她很大的艺术启迪。因而,关灵凤贴演的《秦》剧《观文》一折中的演唱,如“昆山玉碎凤凰鸣”,大有常派华美、俏丽的风格;而《别府》一折,“江娥啼竹”“芙蓉泣露”,颇具崔派沉稳、敦厚之韵味,唱得人回肠荡气,凄楚动人。而且,前两位大家演此戏是三个晚上演完,灵凤则《观文》《别府》《吊孝》一晚唱完,嗓子不噪不哑,而且越唱越亮,连演一个月,被人们誉为“金嗓钢喉关二凤”。年仅十二岁的小灵凤,像一只初出暖巢的雏凤,在名家林立的古城西安,凌空咋鸣,声惊四座。第一炮打响了!
关灵凤在河南省残疾人会议上演唱
樊粹庭不愧称为戏曲教育家,他不仅识才、爱才,而且能人尽其才,发挥其专长。他通过《秦》剧的演出,认准了灵凤是一个唱功演员,而且善演悲剧角色,特意为她编写了《汉江女》一剧,又为她排演了《义烈风》《霄壤恨》等戏。同时,樊先生为发挥她多方面的才能,培养她的可塑性,还专为其编写了《克敌荣归》和排演了《喜荣归》《白蛇传》等喜剧和文武带打的剧目。用樊老的话说:“让我的灵凤也‘笑’起来,‘武’起来。”从而把她培养成为一位能喜善悲、文武不挡的全才演员。此后,樊先生又专门从开封请来陈素真为关灵凤说戏。陈素真看了关灵凤的戏后,顿生爱才之情,而小灵凤平时也最崇拜陈派艺术,在樊先生的引荐下,关灵凤就拜在陈素真的门下,成为陈派艺术的第一代传人。陈师严峻认真,实心授艺,灵凤忠厚温顺,悉心领教,师生相处四十余年,情同亲生骨肉。陈素真老师赏识灵凤的艺术才华,更怜惜她不幸的身世。当她听完小灵凤叙述了自己的苦难童年后,便一把拉住灵凤说:“你是个苦孩子,从今后我就把你当成亲闺女,你也就把我当成亲娘吧!”听了老师的这一番话语,小灵凤的眼泪不禁夺眶而出,一头扑在陈师的怀中,叫了一声“师娘!”严师慈母集陈师一身,喊出“师娘”这两个字,对关灵凤来说,有特殊的意义。在这一时期,小灵凤在陈师身边,像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贪婪地饱吸着母体的艺术乳汁,她学会了《霄壤恨》《三拂袖》《巾帼侠》《女贞花》等剧目。最后,陈师又将自己呕心之作、囊括了陈派声腔艺术精华的《三上轿》传给了自己的学生。因得真传,关灵凤的技艺亦日益剧增,名声也越来越大,已成为当时西安狮吼儿童剧团的台柱之一。1952年,关灵凤应邀到当时河南的首府——古城汴京,为河南观众献艺,“金嗓钢喉关灵凤领衔主演”的海报一贴出,便轰动整个古城开封,在和平大戏院首场露演,一举成功。人们亲切地誉她是从“西京”飞来“东京”的一只金凤凰。关灵凤很快就成为全省注目的豫剧明星。
正当灵凤要振翅高飞,向更高的艺术高峰翱翔的时候,一场灾难降落在她的身上,病魔几乎夺去了她的全部视力。日常生活尚且难以自理,还能继续登台演戏吗?新的考验在等着她。
关灵凤、霍林夫妇
“门前流水尚能西”
“眼睛是什么?
——眼睛是白天的太阳,
眼睛是夜间的星星,
眼睛是春天的花朵,
眼睛是冬天的火种。
眼睛对于工人
——是马达飞样的转动;
眼睛对于农民
——是禾苗画一般的返青;
眼睛对于学生
——可以叩开知识的窗棂;
眼睛对于演员
——能够走进观众的心灵。
……”
一位诗人这样描写眼睛。
作为一个戏曲演员的关灵凤却偏偏失去了眼睛,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画家得了色盲症,雕塑家失去了双臂,意味着艺术生命的枯竭,事业的终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省城报刊上没有出现过关灵凤的名字,“金凤凰”的歌声也几乎在古城里销声匿迹。此时的关灵凤像一只被生活的风暴折断了翅膀的幼雏,蜷缩在巢穴,她烦闷、痛苦。她也不止一次地诅咒上苍:你是多么不公平啊,我关灵凤不该没有眼睛!因为观众需要我通过它去传达白素贞纯洁的爱情、崔金定悲愤的怒火、秦雪梅椎心泣血般的哀痛、穆桂英运筹帷幄的坚定。可是……她曾想到过死,但,每当她来到那地狱之门的门槛前,她耳边就响起了剧场观众冲她暴发的热烈掌声和他们热情的笑脸。观众,观众,她丢不下爱她、敬她的千百万观众。“旧社会那样苦的日子我都熬过来了,何况我现在是站在一派春光明媚的世界里!”于是,人的尊严和生活在新社会的主人翁感,以及对艺术事业的无限热爱,代替了死的诱惑。眼睛看不见剧本上的台词,她就用耳朵“看”;眼看不见曲谱,她就用“心”来看;看不到舞台上的道具和导演的调度,她就用手摸,摸熟了“背”下来。清晨,由朝夕厮守的妹妹搀扶着去湖畔喊嗓;晚上,有相依为命的弟弟陪伴在寺内练功……朝朝暮暮,风风雨雨,雪雪霜霜,数年如一日,从不敢略有懈怠。因而,无论在唱、念、做、打的功力上,关灵凤都没有失去当年的光彩。有一次,她的师妹华翰磊来汴演出《白蛇传》,头本演出《金山寺》,在第二天接演《雷峰塔》的时候,她却因有急事匆匆离汴。怎么办?第二天的戏票已售出去了呀!难道要观众退票吗?剧场和剧团领导想起了尚在病中的关灵凤,只有她来接,而且只有她才能接。为能使灵凤在舞台上能找到上、下场的“门”,搞舞美的同志就在上、下场处多安一个灯泡——从此,这灯泡就成了关灵凤在舞台这个“艺海”上遨游的“航标灯”。由于关灵凤从未间断过刻苦锻炼,因而她在《雷峰塔》中饰演的小青,唱念不凡,开打利落,在武打套数上不打折扣,许多高难动作,像乌龙绞柱、跄背、窜毛,照“走”不误,成功地完成了演出任务。《雷峰塔》竟连演了14场,受到观众热烈欢迎。此后,她在侯秀真、谢顺明、强庭梁、王福喜、陈清洲诸同志的通力配合下,接连上演了《打焦赞》《汉江女》《劈山救母》《克敌荣归》《盗仙草》和《全本狄青》等剧目,文武不挡,手身不逊当年。1956年,在群芳荟萃、名角云集的河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汇演中,她出演的《秦雪梅·别府·吊孝》,受到与会专家和戏剧界同仁的高度赞扬,荣获演员一等奖。第二年,她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开封市豫剧二团团长,党和人民把崇高的荣誉和奖赏,授予了这位在艺术事业上披荆斩棘、永无休止的去攀登高峰的勤奋者。在这以后,她又力闯现代戏难关,在《海防线上》《红色娘子军》《洪湖赤卫队》《春雷》《朝阳沟》《杏花营》《蝶恋花》等剧中,栩栩如生地塑造了英姑、琼花、韩英、潘亚雄、拴保娘、大荣婶等现代妇女形象,为现代戏的艺术长廊上增枝添朵。当省内、外的许多青年演员慕名来到关灵凤面前登门求教时,她首先给青年背出宋代大词人苏轼在《浣溪沙》词中的名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她接着解释道:“我的‘师娘’陈素真,不仅戏唱的好,而且好读强记,她能背出好多唐诗、宋词,而且每天戏不离口,书不离手。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她经常给我背诗、讲词。我有的懂了,有的似懂非懂。但,陈师给我念的这几句词,在我的脑海中留的印象最深。我是坚信滴水可以穿石,绳锯可以断木。只要目标专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秘诀就在于一个‘诚’字。这是作为我——一个盲人老演员,体会最深的一点。”
本文作者石磊与关灵凤
“晚有弟子传芬芳”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陈素真同志,积近60年的舞台经验,创造了陈派艺术,无论在声腔或表演艺术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艺术境界,人们以“豫剧皇后”“河南梅兰芳”“梆子大王”冠之。特别是她独创的陈派唱腔,在三、四十年代也唱出了高士之韵,王者之音,大河两岸,有口皆碑,曾一度出现“无腔不陈”的盛况。1936年春,由上海百代公司灌制了她10张唱片,是豫剧界旦行的第一批唱片,这是陈腔独具的光荣。遗憾的是,陈师嗓音早年失润,加之她坎坷的生涯,茹苦含辛几十年,嗓子完全毁坏,致使后人不能亲聆其佳韵。“五十年间宜反掌”“晚有弟子传芬芳”,关灵凤作为陈素真的高足,祥符调传人,其主要贡献就是承继了陈派唱腔艺术,并使之发扬光大,后人通过她的演唱领略到陈腔的真韵。陈派艺术的传人,桃李满天下,俊才云蒸,而关灵凤是独窥陈派声腔艺术堂奥之佼佼者。
古拙朴素,高雅淳厚,是陈派唱腔的主要风格,所谓绚丽以极,归于平淡是也。关灵凤的唱腔艺术的特色,亦主要体现在这里。她因早年得力于陈师的真传,又有深厚的祥符调功底,所以她唱的豫剧古香古色,不蔓不枝,不脱离豫剧之传统,乍听似没有什么标新立异之处,因多于创,但却十分亲切、耐听,味道十分纯正和浓郁,可令人不酒而醉。前不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她演唱的《巾帼侠》《春秋配》《霄壤恨》和《三上轿》诸唱段,一字一腔,循规蹈矩,婉如一曲曲西洋古典歌剧中的咏叹调,优美动人。比如她在《春秋配·捡柴》中唱的那段“羞答答出门来将头低下”的著名唱腔,用了豫剧传统“七折”的唱法,虽无多少惊涛骇浪,却也时时露出幽燕之浪花,迂回曲折,凄楚动人。关灵凤唱腔不求露花腔,力避“洒狗血”,歌声细似游丝而不绝,厚如沉雷而不暴,忽如来自幽谷深潭,忽又百转千回直升云霄,弹拨着听众的心弦,让你大气亦不敢出,让你想叫好也叫不出来,只有在心中暗暗称“妙”。我认为这种知音的会心,比那些“飞彩”更有价值,更要功夫。难怪听了灵凤的唱后人们都翘指赞誉说:“这是多年的老陈酒,不是兑了水的‘二锅头’!”
陈素真的唱腔艺术,是遵循我国戏曲声乐艺术中所谓“四绝”的美学原则的,即“字正、腔圆、板清、情真”。关灵凤继承了陈师之传统,唱腔讲究“声情并茂”。她用声腔塑造人物时,力求字真句明,情出于衷,“歌欢则声与乐谐,唱戚则音与泣共”,感染力极强。《巾帼侠》一剧,是写女主人公罗剑琴献身报国的故事,剧中有段唱腔,是描写当罗剑琴看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好友凌伟滔婚后沉醉于安乐生活、意志消沉而深感烦闷和焦急心情的。这段唱,关灵凤采取了由慢板、流水、二八转非板的成套唱腔。当时剧中的特定环境是:罗深夜独坐书馆,翻书解闷,耳旁更漏声声,更增其烦躁之情,起而引喉高歌。在第一句“罗剑琴坐侯府心中烦闷”的“闷”字上,关灵凤运用了陈派声腔中独有的“波颤音”,恰当地反映出罗女此时心中的波澜;而“翻开了案上书”句的头三个字,采用了字字甩腔的唱法,准确地表现出罗剑琴心事重重而心不在焉的心情,情感和声腔达到了较完美的结合。《三上轿》是关灵凤继承陈派唱腔艺术最有影响的剧目,是她用歌唱塑造人物、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得力之作。“上轿”一场中那长达百二十余言的大段唱腔,感情变化起伏大,板式多,灵凤演唱起来,犹如一曲雄壮的悲剧交响诗,澎湃激越。尤其“崔氏女一阵阵泪簌簌”著名唱段中“三起腔”的运用,反复渲染,反复咏唱,一唱三叹,字字是血,声声带泪,反复叩打着观众感情的闸门,使观众无不为剧中女主人公崔金定的悲惨命运,抛洒一掬同情之泪。每到这段,只要板鼓一击,过门一起,唱者未唱,观众就来“碰头彩”。这是预支的欢迎,是观众对灵凤的信任,也是对唱腔的创始人——陈素真同志的怀念。在这句以后的长达十余句的唱腔中,关灵凤获得句句有“好”,腔腔带“彩”的效果,足见其功力之深。其实,这段腔最初唱时并未能取得如此的效果,这里面有一个小故事:《三上轿》在开封上演20余场,观众的祝贺、赞扬信雪片似的飞来。就在这祝贺信中,却有一封冷水浇头信。信上说:“我听了你的录音,觉得你快板不够快,唱不出气氛;慢二八不慢,唱不出感情。可惜咱娘俩不在一块儿,没法给你哼……”署名:陈素真。关灵凤平时唱戏最忌唱不出感情和气氛,接到“师娘”的来信后,二话没说,搭车下郑州,见到了正在郑州开会的老师,娘儿俩说戏从晚上七点直到下半夜。
关灵凤在演唱方法上,继承了陈师“以字带腔”的方法,遵从“字宜重、腔宜轻;字宜刚,腔宜柔”,以字代腔,以腔柔字,刚柔并济的陈派唱腔的美学规律。她在做大段歌唱时,一字一板,稳当深沉,铿锵坚实,咬字和喷口爆发力强。《三上轿》中出场的那段“我的夫他死后三日未过,穿大红着大绿与理不合”的紧二八板,字多腔少,板速腔急,她唱得真如珠落玉盘,急中有节,快而不乱,丝丝入扣,和胡琴裹在一起,珠联璧合,十分和谐。用观众的话说:“过瘾得很!”难怪《三上轿》在开封连演50余场,场场客满,甚至引得黄河北岸的原(阳)、延(津)、封(丘)诸县的老乡们也飞越天堑,进开封城大众戏院排队购票,一睹为快。散了夜戏,就坐在黄河南岸,哼着戏文,等第二天天亮再搭船返回。
关灵凤在继承陈派声腔、发展祥符调艺术道路的探索中,是有创造的,它和单纯的机械模仿之间存在着很大距离。关灵凤对前辈艺术大师的承继、学习,首先是继承她们观察生活、反映生活的能力和创作方法,然后才是对她们所创造的技巧的学习。她认为,只有这样的继承和学习,才不至于把前人的成就当做一个僵死的公式,死搬硬套,亦步亦趋。关灵凤自己平时就特别注意对生活的觉察和对感情的体验,又能把先师们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优美程式(包括声腔、表演等)灵活地运用在舞台上,因而她舞台上的一招一式,唱腔中的一字一腔,都显得那样贴切、自然,似行云流水,无有一点娇柔造作和斧凿痕迹。比如在学陈腔的韵味上,关灵凤就有自己创造性的理解。我们知道,陈素真同志的嗓音早年失润,她在晚年的行腔中沙音较多,在唱法上采取了很多京剧大师程砚秋的唱法,若隐若现,若即若离,多用脑后音。天生一副好嗓子的关灵凤是不是也要练出一种脑后音和沙音才算有“味儿”呢?灵凤认为:“亮与暗、高与低,是相辅相成,相对而言的,况且老师早年的声腔并不采取这样的唱法,只要把握住陈腔中本质的东西,在轻与重、亮与较亮、高与较高之间求对比,亦能唱出陈腔错落有致、深沉含蓄的味道。她后来的舞台实践已经做出了很好的证明,人们都说关灵凤唱的祥符调和陈派唱段,不仅地道、味儿醇,而且宽亮、脆甜,像在晚年陈老声腔上镀上了一层金。
在这里需要澄清一个概念:有些人总是把陈派唱腔和祥符调混为一谈,似乎祥符调就是陈派唱腔。这种概念上的混淆,就抹杀了豫剧的一代宗师陈素真同志在豫剧声腔革命中的功绩。我们知道,祥符调历史虽然源远流长(据说已有250年历史),但其曲调仍是比较简单,旋律似也较呆板,只要学会一个板式,比如二八或慢板,多个剧目的唱法都大同小异,很少变化,多为上下韵。陈素真是豫剧的第一代女伶,虽得生于光绪年间的祥符调名旦孙延德师傅和生于宣统年间的祥符调名旦李剑云的真传,堪称是祥符调正宗,功力深厚,但她本人却早已意识到老祥符的弱点,呕心沥血数十年,立志创新,为祥符调创出许多新腔。《三上轿》就是其代表剧目,也是陈师创立陈派唱腔的起跑线。从该剧中衍生出的许多新颖俏丽的唱腔,曾一度风靡中州大地,从此形成陈腔的独特风格。
弄清楚这一点,对评价关灵凤的声腔艺术的价值有很大作用。因为,现在有些人也往往把关灵凤的唱腔艺术与陈派唱腔艺术混为一谈。关灵凤虽早年得教于陈师,可是她又获益于常香玉、崔兰田、常警惕诸家。她转师多益、虚心好学,最近还特意从民权县请来67岁高龄祥符调老艺人赵秀英,学了不少东西。加上她那一付高、亮、脆、甜、宽、厚、柔、润,高低不挡、真假声结合的好嗓子,现已逐步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仅以《三上轿》而言,这是她学陈的最高峰,同时,也是她创新的突破点。在那一段长达二百余言的悲歌中,她就巧妙地揉进了河南坠子、平调、吕剧诸剧种声腔的因素,在祥符调中也糅合了豫西、豫东诸流派的唱法,加强了表现力。新增添的“听杜鹃声声啼渔樵远唱”一段慢板,即古朴典雅,有陈师之风,又别致脱俗,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一言以蔽之曰:关灵凤是以祥符调和陈派唱腔作为建筑材料,揉合进自己的心血、正在为建筑自己声腔艺术的殿堂打基石。在谈及这一点时,灵凤同志说:“陈老师如果没有创新、进取的革命精神,就出不了《三上轿》,也就不会有陈派艺术。我作为她的学生,首先就要继承老师的这种革新精神。”
任何艺术流派的形成都有其局限性,有其长,必有其短。从这点上讲,流派艺术也是遗憾的艺术。因而,有些好心肠的观众常常说:“如果陈素真有她学生的嗓子……”“如果关灵凤有她老师的眼睛……”是的,由于生理上的这一“自然灾害”,关灵凤在表演上不无损失,但这并不意味着灵凤同志在这方面没有追求。她为了学习陈师的水袖功,每天闻鸡起舞,磕着碰着是家常便饭,腿上、臂上、脸上,少不了青一块、紫一块。有一次,陈师教她水袖,她竟被水袖绊了一跤,一头扎向老师,把老师也撞倒了。师徒坐在地上笑了半天,爬起来继续教、练。关灵凤虽没有老师那一套过硬的本领,但她力求做戏细微,讲究层次。比如《三上轿》一折中的三个上轿动作,做得就很有层次,很有分寸。第一次上轿,她只迈一只脚,听到公婆的呼叫,马上转回;第二次上轿,虽迈进轿门两只脚,但并不坐下,听到娇儿的哭喊,飞也似的跑出轿栏,反映出母子、婆媳难舍难分之情。第三次上轿才坐下来,表明自己视死如归和复仇的决心。这是表演层次,也是生活的复写。
我们并不是说关灵凤同志的表演艺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比如她在动作身段的运用上,由于生理上的缺陷,难免受些影响,感情的交流、动作的准确性上都尚待有得提高的地方。在声腔艺术上,由于她嗓子好,底气足,在唱腔的轻、重、徐、急的处理上,尚欠分寸和火候,暴多于收,刚多于柔。正像陈师曾经批评她说的:“你还只会吹喇叭,还缺乏吹箫的功力。”但是,灵凤同志年纪刚逾五旬,来日尚长,只要她自强不息,勇于拼搏,坚信她定会成为当代豫剧艺坛上的一支劲旅。
寸草报春晖
关灵凤经常说:“我有三个恩情报不完:一是樊(粹庭)先生的恩我一辈子报不完;二是陈(素真)老师的恩我一辈子报不完;最报答不完的是党和人民对我的恩情!”是的,她难以忘记,1952年,当她的眼睛失明以后,政府每月派人送来的“洋面”和医生;很难忘记,1952年,她面对党旗发的誓言;很难忘记,1983年春,北京吉祥大戏院紫红色的帷幕刚刚闭合,她就被王光美的一双温暖的手紧紧搂抱住,并鼓励她说:“应当坚强地生活下去,前途总是光明的!”她更难忘记的是,在北京演出期间收到的南京退休老工人诸葛瑞和开封老工人夏重九为她争献眼球的来信。老人在信中写道:他从北京报纸的广告栏里发现,关灵凤在十天内只演了两场戏,一定是眼疾之故,所以一再表示要把眼球角膜献给她。老人在信中还详尽地介绍了我国著名眼科专家——北京同仁医院院长张晓梅关于角膜移转手术的科学论述,并希望在“五一”节后进行,以免影响关灵凤的演出。当时正在开封住院、年逾古稀的老工人夏重九在弥留之际急书灵凤说:“近在咫尺可取,何必舍近求远。”关灵凤含着热泪,请爱人霍林同志代写了回信:“亲爱的诸葛伯伯,听到您的来信,我哭了,我为您这颗善良美好的心流下了热泪。几十年来,人民给了我许多鼓励,您的感人至深的信,更是集中了人民对我的情谊。……可是我怎么能牺牲您老的视力来换取自己的光明呢?这事我万万不能同意。您的感人肺腑的信,就如同给了我一双明亮的眼睛,使我进一步看到人民对我的期望。我的眼前,有一个明亮的世界……”桩桩件件,灵凤都铭刻肺腑,不敢有一刻疏忘。作为一个演员怎样来报答这种深情厚望呢?“唱,只有唱!”关灵凤说。所以,她让爱人用自行车带着她到工厂去为久违的工人演唱,到农村去为盼望如渴的农民演唱。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她在舞台上就恢复了《汉江女》《窦娥冤》《蝶恋花》等几出大戏。
王光美与关灵凤夫妇
近些年来,关灵凤先后拒绝了五、六个剧团高薪聘请她去搭班演戏,却唯独接受了河北省永年县百花豫剧团的邀请,去为剧团的孩子们传艺。这个剧团是一个刚组建不久的半职业剧团,许多学员连“二八”“流水”板都不知道。因遭一场火灾和营业状况不好,剧团已经四个多月没发下工资了。灵凤来到该团,不吃小灶,不住单间,和全团的孩子们一起到村、镇、山沟巡回演出,不摆一点“角儿”的架子,给剧团排演了《三上轿》《穆桂英挂帅》《香囊记》三个大戏,并和孩子们同台演出,培养了一批青年学员。有一次,剧团到太行山中白云深处的曹湾村演出《三上轿》,剧团离村时,全村百十余口,簇拥着汽车,争着把花生、核桃、永年大蒜往车上撂。妇女们叫着灵凤的名字喊:“让那个‘崔金定’下来,再让俺看一眼吧!”灵凤走下车来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拉着她的手说:“俺这儿村又小又穷,闺女都嫁不出去,谁还请得起戏?还是在‘老民国’那阵子唱过一台戏。现在可好啦,唱起大戏来了,连名演员都进俺村了,看谁还敢瞧不起俺曹湾人!”整整两个多月,关灵凤风餐露宿,演出了几十场戏,不仅为全团发下工资,而且让孩子们都穿上了新棉袄。临走,县委领导和剧团都很感激,非要送东西报答她。可灵凤同志说:“艺术是我的灵魂,把艺术高价出售,灵魂就一文不值。你们不要报答我,咱们都要拼命工作,去报答党和人民的恩情……”就这样,灵凤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问收获,只知耕耘,以期用这“寸草之心”,去报答党和人民的“三春之辉”。
1983年6月,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一个摄制组,来到古城开封,为关灵凤同志拍摄舞台生活四十年。这部影片拍成后,将和另一部记录张海迪事迹的影片一起,送往国际影坛。当摄影机的镜头对着这位盲人艺术家的时候,她掉泪了,她激动地对导演说:“解放前,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但看到的却是一片漆黑;而今,我虽说几乎没有了视力,但眼前却是一派光明!”
更高地展开你的翅膀飞翔吧,汴京金凤凰!
来源:戏曲圈那些事儿